
父亲的言传身教
江枝铃/文
又是一年“父亲节”,我虽然不太认同西方定的日子,但确实有感于节日的内涵,对于“父亲”这个称号,己有专门的节也有专门的歌,让“父亲”有无尚光荣,同时也给“父亲”无比的压力。现在我的儿子都己当上父亲了,深感自己这个老父亲的责任重大,不知如何传承?偶思难眠,便问计我的父亲了。
我父亲是六十年代的国企公司干部,曾担任过基层企业的厂长、书记以及公司的科长。职位职级不高,管理的企业也不大,但他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工作作风都得到了职工的认可,让公司领导省心放心。每逢节假日我经常会去父亲单位溜达,从大家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团结和谐的氛围,由然而生我对父亲的敬重与关注。之后我有意无意的主动“列席”他的工作圈和朋友圈,观察父亲的为人处世,特别是如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我觉得我父亲文凭不高但水平尚可!
职工事就如家人事。父亲所管理的工厂并不大,只有几十号人,但职工各有各的难,各有各的苦,父亲做为一厂之长,既要当领导又要当向导,关键还在引导。记得有次我去他单位玩,正好赶上他正在调解一个职工的家庭纠纷,我就借机旁听。印象中是一对双职工夫妻,因工资入不敷出,妻子要求丈夫利用业余时间再去打临工赚钱贴补家用,男职工说,厂里规定在职职工不能利用职便外出做“老鼠工”,如果被发现会处分或者开除的,女职工就嫌他“老鼠胆”与之争论不休,男职工虽然理可服人,但气不压人,所以只好到厂长这里评理了。父亲了解情况后,一边安慰女职工的情绪,理解她的难处;一边表扬男职工的觉悟,教他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但问题要解决才能平息矛盾呀,最终父亲就利用男职工的技术优势,给他加班加点的机会,通过多劳多得缓解经济困难,当场两位双职工夫妻就破涕为笑,握手言和了。父亲也通过这件事,举一返三,出台了内部政策,让有能力活又“吃不饱”的职工上两班,受到全体职工的一致赞许!
邻居事就当自已事。九十年代前我们是住民房,邻里方圆百米几十户都熟悉,也经常串门,有时一手托饭碗再挟上几许菜就边走边吃,一顿饭下来会走访好几家了,顺便也会了解一些李家长张家短的,到目前我都时常回味这种浓浓的乡愁与邻里情。父亲因为有这“厂长”的一官半职,邻居也多有上门走访,明说“请教”事情,实则要求帮忙。父亲每遇这样上门客,也不拒绝,在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们,诸如就业、户口、上学、购计划内商品等等家常事。帮不上忙的也会倾听疏导,让他们“苦水吐尽,烦恼宣泄”,然后轻松回家。久之,父亲成为邻里“解百病”的心理医生了!
晚辈事等同子女事。我家父辈有三兄弟,父亲居中,除了叔叔早年当兵在外地生活少联系外,伯伯家有6个子女,父亲生我们兄弟姐妹4个,两家堂亲共10个。那些年我们兄弟姐妹陆续都遇上招工择业、上山下乡、恋爱婚姻、上学当兵等一系列人生选择的年龄,伯伯是技术工人,对年轻人的前途,婚恋,岗位等预判和决策比较薄弱,而这方面是我父亲的强项,因此,我的堂哥堂姐们会经常来家里讨教商议,一谈就是半天或深夜,但父亲从不厌烦。直到现在我们10个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时,堂哥堂姐还一直念叨父亲的有力指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当然父亲做为人儿人夫人父也是尽职尽责的。譬如,奶奶的思想工作都归他,奶奶由于带孙子劳累也会经常发牌气,有时会指桑骂槐波及伯母或我妈,这时父亲就要及时出来“灭火”,不然会闹上好几天,父亲总能用线面+肉松+几句安慰话来摆平。父亲还要经过我妈唠叨这一关,他的办法是“装聋作哑,难得糊涂”,当然时不时还得“物质奖励,精神鼓励”一番。父亲对子女教育也是说理为主,我们兄弟几个都很庆幸有这样宽容又慈爱的父亲,因为隔壁邻居的玩伴经常被父母打得嚎哭大叫的。
父亲虽然身体没那么伟岸,但却是我们子女心目中的靠山;父亲虽然文化没那么博学,但我们子女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父亲虽然管教没那么严厉,但我们子女都传承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家风。正所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古训,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们子女都得到了惠泽。我感觉已有答案了!
作者简介:江枝铃,福州市作协会员,台江区作协理事,热爱文学,已有多篇作品在各大平台发表。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