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帝师”之死(十二) 1927年6月2日,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他的学生谢国桢事后回忆,在王国维逝世之前的六月一日,他应友人所托,请王国维书写扇面两页,其一送给友人,谢国桢自己存留其一。当王国维写扇面时,将谢国桢之名误写为兄,王国维赴颐和园后,又返回校园办公室用墨笔涂改“兄”为“弟”字,然后又进颐和园鱼藻轩前从容投水。他死前如此镇定,现今人们已经无法具体考证他从何时决意赴死。他的死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王国维遗书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陈寅恪)、吴(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从他的遗书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后事和家人的生活都做了具体的安排,就连书籍的处理也托付了友人,可见他是打定了主意,决意赴死。其从容镇静令人吃惊。一个人能如此平静地面对死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但为什么又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呢?
他在遗书中对自己身后之事做了具体安排,对自己为何要死却说得笼统模糊,给家人和社会留下了无尽的猜测。
梁启超在王国维的葬礼上,面对清华学子和送葬的人们,分析了王国维的性格,认为王的性格复杂而且矛盾:他的头脑很冷静,脾气很和平,情感很浓厚,只因有此三种矛盾的性格合并在一起,所以结果可以至于自杀。他对于社会,因为有冷静的头脑,所以能看得很清楚;有和平的脾气,所以不能取激烈的反抗;有浓厚的情感,所以常常发生莫名的悲愤。积日既久,只有自杀之一途。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在陈寅恪眼中,王国维是亦师亦友的人物,也是极少可以引为知己者,他认为,王的自杀绝非世人所说的由于个人恩怨,或后来溥仪所说是经济方面的索债等等。王氏真正的死因,是殉文化而死,是不忍见到即将衰亡的中国文化那令人心酸的悲怆结局而死,其一死是对当时混乱无序的时局和世风日下的现实做出的近似“尸谏”的抗争。
陈寅恪的“殉文化”说,与梁启超之论王国维死因相接近,王国维遗书中“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言,也有了合理的解释,因而陈氏之说最为接近本真,亦多为后世所认可。(未完待续)
梁启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