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175》「飘舞的剑」(4186辑)

晨间寄语
我谨记前人说的,“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因为人这一生有诸多的不便,才更珍惜得来的不易。日子一天天地过,攒到的是年纪,而立时累,不惑时苦,天命时还是没有觉得怎么甜…。这一晃,老了。而老了,又比别人多懂了多少?
我在经常爬山锻炼的路上,常遇到一对老年夫妇,年纪70开外,男老人扛着锄头,女老人身背背篓,手里提把弯刀什么的,一来二往,知道了他们的土地就在那山边上。每每遇到,他们不是有说有笑,就是那男的哼哼唱唱,女的一边走一边叨叨什么,但都是乐乐呵呵,给人的感觉总是精神、乐观。见面多了,我们会相互点点头,或会意地笑笑。我对他们作过无数次的判断,都没有往生活困难、家庭拮据上扯过,相反,还感觉他们是儿大女成人,没有任何负担,只是勤劳和习惯养成。
这里是城郊结合部的山边,正好在一所小学的围墙外。有时候他们的说笑和哼唱,与墙内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形成一种老少和声的和谐,让人联想很多。这人的社会,不正是从小而至老吗?在忆往昔中感知现实的对比,得到的启迪,一定是如流和自赏,随遇而安,服气了就好,平安自便更好。

他们劳作之余,会砍砍路边树枝,填填路上的不平,拣拣容易绊脚的石块,嘴里依然嘀哩咕噜,哪儿哪儿都有活儿,又哪儿哪儿都很轻松,不经意间,活儿、好事、都做了。女人的背篓里野菜、猪草、或农事小获,一样装点,满的,“夫妻双双把家还”。
我看到的,可能只是表象,但我更在体会,他们的这辈子,7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这条路上,往往返返,砍枝填路拣石头,数得出次数吗?有过枯燥寂寞吗?那,说笑和哼唱又从哪里来?我在想,如果用知足常乐来形容他们,一定比我们充实。他们家离那学校不远,很多年前这里是一大片菜地,也算城外郊区。他们一辈就在这个地方,哺育儿女,任劳任怨,还无怨无悔,我真的好佩服,也好羡慕。
我以为,人,什么都在看,也在经历,世态也在体现林林总总,什么炎凉喧嚣,污浊浑恶……,可能在这对老年夫妇面前,全是乌有[合十]。
新的一天,早安!
202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