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四考”写作
文/郑金民
洛南县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东北部,距西安约130公里。唐虞(前26世纪至前21世纪初)和夏商(约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时期属于梁州,秦时称为“京畿之地”。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设置上洛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称洛南县,因县城在洛河之南而得名。北秦(秦岭)南蟒(蟒岭),洛河因其而孕育,自西北向东南而去,沿途无数溪水小河汇聚,以叶脉状潜入2830平方公里的厚土,滋养着这块风水宝地,超越洛南史,穿越华夏史,谱写了人类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这个文化不是别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仓颉文化、伶伦文化、洛书文化和洛河文化,发祥于洛南县域的“四宝”文化。
“四考”指的是我所写的《仓颉造字洛南考》《伶伦洛南制乐》《洛书洛南考》和《洛河文化之洛河考》四篇考证文字。“四考”明晰和确立了“四宝”文化洛南的发祥地,树起了洛南传统文化的高地,为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研究和发展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匡正和解决了“多地多说”或“无地可说”的问题。
《仓颉造字洛南考》的写作。在完成20多篇系列仓颉论文,特别是对仓颉文化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厘清和研究,掌握了仓颉文化历史脉络,总结抽取出了“古三论”(自然论、人间论和天地论)和“新三论”(译字论、解意论和哲学论)以后,自认为仓颉文化该划上句号了,正准备歇笔之时,在今春的政协会上遇见了我的原领导,也是我的朋友何伟雄局长。在饭桌聊完后又到他的会议休息间继续聊,其中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仓颉的事情。他说我写的仓颉有关文章他一直在看,一直给我点赞,说我写的很好。现在很多地方都说仓颉在他那个地方造字,咱洛南也说仓颉在咱这里造字,你说仓颉到底在哪里造字?我说在洛南造字。接着他说,那你能不能考证一下,写篇东西出来。我思考了一下,说能。他说如果能的话,那你就为洛南办了一件大事,将来要在历史上留下来。我建议你把其他的事情先放一放,下一点功夫把这篇考证文章写出来。我说可以。
我俩谝了以后,我就在思考。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很客观、很科学和很重大的任务,是一个严肃的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如若考证仓颉造字就在洛南,那洛南就第一时间站在了仓颉文化发祥地的高地,那从此也就结束了全国多地仓颉造字的局面,解决和澄清了一个历史问题,这是一篇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字。如果能够完成,也算为家乡做了一点事情,也不愧作为一个洛河儿女的一生。所以决定去写。
这就是我写作《仓颉造字洛南考》起初的原因。也就说,我当初并没有想到写这篇东西。
拿定主意后,经过反复思考,首先确定依据仓颉文化天地论《河图玉版》等史献的记载,提取出仓颉造字之地自然地理的主要元素;其次采取排除法的逻辑,从大到小,从一百多处到一处,从全国到洛南的路径展开,牢牢把握阳虚山、玄虎山和洛水几个关键地貌特征进行;再次采取寻根法的思维,确定起始、原始和史献记载的阳虚山、玄扈山和洛水,以及秦岭腹地洛河的历史来考证,等等。
这样以来,第一步排除没有阳虚山、玄扈山和洛河“三位一体”的地貌特征的仓颉造字之地;第二步确定仓颉文化在人类的阳虚山、玄扈山和洛河的地壳运动的诞生历史以及历史冠名。经过艰苦的资料查找,终于在《秦岭》《山海经》《水经注》中找到了,它们在700到1000个百万年以前,在秦岭诞生的时候,它们作为秦岭的一部分也随之诞生。阳虚山和玄扈山属于洛河下游自“第一山”之“鹿蹄山”开始,沿洛河而上,到洛河上游的“第九山”之“尾山”--草链岭(讙举山)之支脉。它们在《山海经》中首次得到记载和命名,从此中国地理概念,山水文化中有了阳虚山、玄扈山和洛水(洛河)。
如此这样,那时《河图玉版》等自然论的阳虚山、玄扈山和洛水,只能是《山海经》中记载的阳虚山、玄扈山和洛水,而不会是别的,排除了现代人“命名”的“阳虚山”“玄扈山”等;第三步进一步排除有洛水,但山不属于秦岭草链岭之支脉的仓颉造字之地。
好处是我以前写《为中华洛河正名》(后更名为《洛河文化之洛河考》)《高山不倒仓颉不老》《仓颉文化“七个定位”》等文章时,已查找了有些资料,所以这次再用资料时就比较顺手。
此文发在《大西部》2023年总第26期上。
我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中心申请作品登记证书时,关于《仓颉造字洛南考》一文的有关创作说明,我是这样写的:“仓颉是中华民族汉字始祖,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影响巨大。本人八、九年前,在论述中国历史生命哲学的同时,开始研究仓颉文化。先后写作了《仓颉文化浅谈》《仓颉造字之道》《关于仓颉文化的七个定位》《高山不倒 仓颉不老》《仓颉造字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和作用》《仓颉造字的故事》《仓颉影视剧情大纲》《仓颉造字历史考》25万余字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近期,本人以历史记载为依据,以历史文化为逻辑,以自然山水(秦岭、洛河)为导向,采取从大到小,从外向内,从远向近(洛南)的思维,创作构成本文。其目的在于为确立中国仓颉文化发源地(洛南)夯实基础,创造条件,为社会大众和专业研究服务。属本人独立创作完成,没有抄袭、复制之情况。”

《伶伦洛南制乐》的写作。有了《仓颉造字洛南考》的经历以后,在伶伦有关文字写作的基础上,我试图考证伶伦在洛南制乐(造乐),把以前收集的伶伦有关资料反复研究,找到了伶伦制乐(造乐)的两个“密码”,即“大夏之西”和“昆仑之北”(“昆仑之阴”或“阮隃之阴”)两个地理方位。
通过史料研究,首先确定“大夏”即“大夏国”,再次明确“大夏国”西边的边陲和相邻,这样就确定了当时“大夏国”西部(现今河南省西部区域)边陲和洛南(现今陕西省东部)相邻,由此可以说“大夏之西”指的就是洛南。加之,从“大夏”(河洛地区)出发向西唯一的交通古道--洛河两岸的指引,基本就确定了洛南。
但“昆仑之北”“昆仑之阴”却无法说明,一片茫然,走入了死胡洞,自己只好停下来。手上是停下来了,但内心还在思考,无论如何也得不出伶伦在洛南制乐(造乐)的结论。
这时自己索性放弃伶伦在洛南造乐的考证,采取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既然伶伦制乐(造乐)不在洛南,那伶伦在哪里制乐、造乐呢?伶伦制乐、造乐总得有一个去处。自己变换了思路,对手头的资料有翻阅研究了一遍,但还是无法落实伶伦制乐、造乐的地方。
自己认为资料还是不全,所以在以前获得赵西芳女士纸质资料、何慧娟女士电子资料、和我到网上搜集的资料的情况下,自己再次到网上去搜集资料,但是一无所获。
一筹未展,就在自己准备放弃之时,一天的晚上,脑洞大开,自己突然想到“昆仑”(昆仑山)和“秦岭”两个地理概念产生的历史年代差异,伶伦制乐(造乐)时秦岭作为昆仑山最东部的一部分还没有分离出来,秦岭还包含在昆仑山之内,那时还没有“秦岭”一词地理概念。所以那时古人记述伶伦制乐、造乐时,只能说在“昆仑”。于是自己顺着这个方向追踪下去,突然找到了需要的资料。
古人的“昆仑”或“昆仑山”和现在的“昆仑”或“昆仑山”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范畴的概念。古人的“昆仑”或“昆仑山”包括秦岭在内,现在的“昆仑”或“昆仑山”不包括秦岭。
“秦岭”一山名最早出现在《河山集》东汉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的《两都赋》中,距《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记载的“昆仑”年代晚后保守也在大约200年。现今的昆仑山在秦岭以西,距东“大夏”之间隔着秦岭,昆仑山和秦岭的交界处是甘肃迭部县与卓尼县边界地带的迭山。迭山不仅属于昆仑山脉的东端余脉延伸,也属于秦岭山脉的南支最西段,二者在这里有着“重叠”关联。
原来“昆仑之阴”“昆仑之北”之“昆仑”指的是秦岭,再加之洛河古道在讙举山(草链岭)受阻,以及洛河源自然声源王国的发现,所以伶伦顺理成章地在草链岭之北洛南造乐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解决了,《伶伦洛南制乐》(又名《伶伦洛南造乐》)一文完成了。
此文先以《伶伦洛南制乐》发在洛南通网站上,后以《伶伦洛南造乐》(少有修改)发在陕西工人日报(2023.4.25)上
我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中心申请作品登记证书时,关于《伶伦洛南制乐》一文的有关创作说明时写到:“八、九年前,本人在研究仓颉文化等地方文化时,发现了伶伦文化,开始收集资料,在2019年先后创作了《伶伦诗歌》《<中国龠类乐器述略>一文之矛盾试谈》《黄钟之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伶伦造乐之道》《认识伶伦在秦岭造乐》《伶伦在洛河源造乐的地理逻辑》《伶伦秦洛造乐的传说》《伶伦造乐的故事》等,潜心挖掘有关“细节性”“链条性”的历史记载,在此基础上,近日以史献记载、文化逻辑和自然历史作为根据,创作了本作品。其目的是解决历史上悬而未决的伶伦制乐的地域问题,填补历史空白,确立中国伶伦文化发源地(洛南),为大众学习和专业研究服务,为洛南、为商洛、为陕西占领和捍卫伶伦文化高地夯实基础,创造条件。本作品属本人独立创作完成,无任何抄袭、复制之嫌。”

《洛书洛南考》的写作。在写作《仓颉造字洛南考》查阅到《河图玉版》等天地论史献时,我看到“灵龟负书”等称谓突然有一种冲动,意识到了“洛书”发祥地的考证和突破口。“河出图,洛出书”有很多史献记载,或类似于这样的记载。“洛书”出在洛河流域是肯定的,但具体在洛河流域的那一块,遗憾地出现了有很多说法,使之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洛书受到了质疑,使它的文化、文明的开创价值和权威大打折扣,所以具体确定它的发祥地十分重要。
我把这一“发现”和“灵感”及其思路及时的记录了下来。待我写作《洛书洛南考》时顺利地进入了状态,形成了思路,只要论证、考证清楚“灵龟负书”等类似称谓和“洛书”的关系,就会很自然地说明和考证了洛书的发祥地。
所以我写作的第一步就是根据《易传•系辞》《汉书•五行志》等史献记载,确立“河出图,洛出书”的前提;第二步找出《河图玉版》《策海•大书》《陕西金石志》的“灵龟负书”、《河图洛书》的“神龟负文”“神龟负书”“龟负图书”、《外记》的“灵龟负图”、《宋书•符瑞志》的“赤文成字”,等等的史献记载;第三步求证这些称谓和“洛书”的关系。
在求证它们的关系时,又依据史献,紧扣史献,以《竹书纪年》的“洛书龟书”“龟书出洛”、《路史•黄帝纪》的“洛龟书成”、《归藏易》的“洛龟书成”和《册府元龟•帝王部》的“雒出龟书”等史献记载所给的答案,确定了二者的关系,即包括“灵龟负书”在内的诸多称谓皆是“洛书”的别称,皆指的是“洛书”。
这样以来,依据《河图玉版》等记载,“洛书”即出自草链岭之支脉的“玄扈洛汭之水”,出自洛南洛河流域段。
我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中心申请作品登记证书时,关于《洛书洛南考》一文的有关创作说明,我写到:“《河图》和《洛书》一阴一阳,合而称之宇宙,称之生命,称之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之魂。本人根据四元素文本的《河图玉版》《外记》《陕西金石志》和《策海·大书》等史献之记载,以及其它历史之脉络关系和文化逻辑,结合现实的自然山水之地理,经过严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洛书’出自洛河上游洛南县,创作完成了本文,诠释和夯实了《易·系辞上》的‘洛出书’等的历史记载,以‘龟、书、大流域(洛河)和小地名(阳虚山、玄扈山)’四大元素为抓手,结合《山海经》和秦岭等的历史记载,明确了行政所辖和具体地理方位,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填补了历史空白,从而不再以假设的文化意义的‘出处’为考察和纪念的依托。本文属自己独立创作完成,没有任何抄袭、复制之情况。”

《洛河文化之洛河考》的写作。这篇考文始终是在一种诚恐诚惶、哆哆嗦嗦和一种坚毅自信、果敢无畏的矛盾与煎熬的心理状态下写成的。前者因为自己只是秦岭大山一只的兔子,居然提出一个新的文化概念,后者因为自己有充分的资料和逻辑论证,只要假以时日人们就会做出判断的。
“洛河文化”的提出,一方面我在反复琢磨:任何一条河流,一座大山都可能有它自己的文化,问题是它的格局和境界,它的广度和高度,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舞台、大背景中是否有影响力?是否有历史价值和发展潜力?是否能立起来和走出去?从而是否有必然性的提出?这是我论证“洛河文化”首先思考问题,最后的回答是肯定的。另一方面我受到了“河洛文化”和“河图洛书”文化的启发:河洛文化存在几千年,在上世纪30年代才有人提出,后被人们接受;河图洛书存在几千年了,一千多年前才有人提出,后被人们广泛而深刻的接受。文化存在和文化概念的诞生并不是同步的,概念总是滞后于存在,而且等待有人去发现。
“洛河文化”的提出主要基于三点:一是洛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它自己的文化存在(洛南猿人遗址、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河口遗址、焦村遗址和人头壶,以及仓颉文化、伶伦文化和洛书文化等);二是洛河的下游有“河洛文化”的存在,洛河的上游有“秦岭文化”的存在;三是洛河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为灵魂,为生命体,在充分吸收、融合河洛文化和秦岭文化的同时,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但又高于河洛文化和秦岭文化的文化。
所以,洛河文化就是中国文化。
我们把自己归于河洛文化也可以,但被边缘化了,失去了中心和主导地位;我们把自己归于秦岭文化也可以,但同样失去中心和主导地位。只有洛河文化才能凸显秦岭腹地洛河两岸洛南的特色文化、中心文化、优势文化和主导文化。
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我开始酝酿,收集资料,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就在这时--在2021年腊月二十几,洛南县前电视台长、已转任的蔡新生邀请几个朋友那一晚到他家一聚。我记得当时去的有柯军智、李环宇、刘剑锋和杨克江等人。那一晚很有意思,在小酒的陪伴下,其实搞成了一个文化沙龙,我谈了“洛河文化”,并为这篇长文起名《为中华洛河正名》时,看得出大家都发自内心地支持,并提了好多很好的建议。刘剑锋说,赶快写,稿子写好后发他,他安排《洛河》2022年第一期刊出。
由此可见,这篇考文是朋友们的支持,大家的力量促使我写成的。今春我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中心申请时,将作品名称改为《洛河文化之洛河考》,说明原名是《为中华洛河正名》,并在头条和《洛河》刊物发表。但我觉得这篇两万多字的文章太长,很多人没有时间读下去,后来又搞了一个浓缩版,直接取名《洛河文化之洛河考》。现在,两篇文章都收录在我的《洛河文集》的书稿里。
稿子写成发给了刘剑锋,五、六个月了,《洛河》刊物可能因疫情的原因迟迟未能印刷,我按捺不住自己激动地心情,于是在头条上先发了。
没有想到一块小石头激起了好多浪花,两个多月了,我自己都已翻篇了,但追踪留言讨论的朋友还热情不减。
当然,这样一种新创立的文化要让社会接受,人们达成共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爱家乡、爱文化的朋友的关怀、呵护和鼎力支持,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攀爬到秦岭高峰,走向祖国南北。
我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中心申请作品登记证书时,关于《洛河文化之洛河考》一文的有关创作说明,我写到:“洛河流域不长,但历史底蕴深厚,时代文化突出。‘河洛文化’存在几千年了,在上世纪30年代才被人发现和提出,‘河图洛书’存在几千年了,在一千年前才被人发现和提出。同样的,‘洛河文化’也存在几千年了,今天才被发现和提出,所以它是一个新创立的文化概念,它是在河洛文化和秦岭文化两个‘巨人文化’的基石上形成的文化。河洛文化是以洛河下游的河洛地区为中心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秦岭文化是以洛河上游的秦岭地区为中心所形成的以生态文化为主要的时代文化。两种‘国家级’文化在洛河的紧密作用下,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创新发展,既吸收了两种文化,又区别于两种文化,发展成了自己独有的洛河文化。本文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思路而创作。本文属自己独立创作完成,没有任何抄袭、复制。”
四篇“考文”分别写好以后,《仓颉造字洛南考》发在《大西部》杂志上,《伶伦洛南制乐》发在陕西工人日报上,《洛河文化之洛河考》以《为中华洛河正名》发在去年的《洛河》杂志上,《洛书洛南考》现在还以电子版存稿。
在朋友的建议下,历时3个多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中心申请了作品登记证书。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好多领导、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在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县史志办时伟宏主任,当我的四篇考文需要进一步补充视频等资料时,他及时地组织安排,不畏酷暑,从草链岭脚下沿洛河而下,直至花石浪,对洛河沿途的主要地理地貌进行了考察和航拍,完善了资料,得到了国家版权中心审核、审查的通过。
四篇作品登记证书陆续都收到了,《仓颉造字洛南考》登记证号是:国作登字-2023-A-00118652;《伶伦洛南造乐》登记证号是:国作登字-2023-A-00118654;《洛书洛南考》登记证号是:国作登字-2023-A-00127522;《洛河文化之洛河考》登记证号是:国作登字-2023-A-00127523。
这时,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四篇考文不仅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代表国家肯定了四个文化的考证,确立了仓颉文化、伶伦文化、洛书文化和洛河文化洛南发祥地(当然,在法律保护的前提下,也确定了我作品著作权和转让权),第一时间捍卫了四个文化洛南在全国的地位。
在有了这些基础后,接着,我进行了“秦岭仓颉文化发祥地”“秦岭伶伦文化发祥地”“秦岭洛书文化发祥地”和“秦岭洛河文化发祥地”四个商标注册(审查已经通过,现在处于公示期),再次夯实和巩固了洛南“四宝”文化的地位。
这便是我“四考”的写作过程。
2023.08.16



作者简介:本名郑金民,笔名(头条号、微信号)兔卧荒山,生于1963年1月,陕西洛南人。 本人是文学(诗歌)爱好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报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作品近500余首,曾多次获奖;另有诗歌、小说评论30余篇;少有散文发表。本人是历史生命哲学论述者。近年初步完成了“历史生命哲学”“113”体系的构建。 出版有:《还原道的本相》(2020年《国学研究》第八期专刊发行,并分别于2020年、2023年获得陕西省国学研究会2019—2020年度“国学研究论著奖”“国学研究学术成果奖”)《历史生命哲学规律体系》《人类安全阶段的假说》《生命及生命法则》等4部;现有书稿:《生命文化及人性类别层次》《关于哲学统一性体系论述》《有关哲学问题探索》《新思想》等4部。论述文字大约200万字。2021年9月19日接受了西安广播电台就历史生命哲学和《书院门1991》有关情况一个半小时新闻直播专访。本人是仓颉文化、伶伦文化、洛书文化和洛河文化等“四宝”文化研究者。仓颉文化本人写有20多篇论文,有10多万字的论述。2021年9月在洛南县仓颉文化研究会接受了洛南县非遗保护小组和洛南县文化馆仓颉传说抢救保护工作专班视频节目录制,2023年获得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授予“仓颉文化研究模范人物荣誉称号”。伶伦文化有8万多字的论述,洛书文化有3万多字的论述,洛河文化有5万多字的论述。本人是《仓颉造字洛南考》《伶伦洛南制乐》《洛书洛南考》《洛河文化之洛河考》等12专著(篇)国家版权中心作品登记证书取得者。另外,注册了“秦岭仓颉文化发祥地”“秦岭伶伦文化发祥地”“秦岭洛河文化发祥地”“秦岭洛河发祥地”4个商标。从法律层面它们不仅保护了本人的转让权益,更是维护洛南“四宝”文化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