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六三)
杨浩然 偶然著
一六三、备战备荒为人民
蒙东县委礼堂,座无虚席。县直各部门、省地驻蒙双管单位一把手全部到场,会议主题是学习两个通知。
文件有二。一是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通知,二是关于“全国大比武”的通知。看上去,只是两个通知,但意义非凡、含金量极高。
为什么会下发这两个通知呢?与大国与大国之间的搏弈有关。
先说中苏关系。自苏联与中国闹翻后,边境形势急剧恶化。仅六O年八月至六四年十月,苏军就在新疆地区制造了一千余起边境摩擦。并鼓动伊宁、霍城、塔城等地区出现了六万多居民越境前往苏联的恶性事件。
一九六二年,中印战争爆发。我边防部队奋起反击,一顿炮火将其赶出了麦可马洪线。
北极熊一看,自己的搅屎棍被打折了,气得在冰冷的世界里狂吼起来。令本已风雨飘摇的中苏关系更加雪上加霜了。
“北部湾事件”发生以前,美国曾不断增兵进驻南越,亦曾一度把不越过北纬十七度线作为避免与中国直接发生军事冲突的红线来遵守。
可令人遗憾的是,美国国会却于六四年八月七日通过了北部湾决议案。授权总统以他的判断动用包含武装力量在内的一切手段来应付此事件。
这事实上给予了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在不经宣战的情况下发动战争的权力。于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参与程度无可避免地开始了升级。
其时,国内因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冲击,内伤尚未愈合,而外部环境又如此恶化。为了避免内忧外患恶性循环,毛主席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号召。从而掀起了“三线建设”和全国“大练兵、大比武”的热潮。
什么是“三线”建设呢?毛主席说:第一线是沿海;包钢到兰州是第二线;西南是第三线。又说:攀枝花铁矿下决心要搞,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要准备上山,上山总还要有个地方吧。
以上就是“大三线”。大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建设,其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部分燃料动力和农业、轻工业在内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
大三线下设“小三线”,小三线建设主要是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以迫击炮、火箭筒、无后坐力炮、步枪、机枪、冲锋枪及其弹药和地雷、手榴弹等轻武器生产厂为主。
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在内的地区后方基地。主要为满足地区自卫战中地方部队和民兵作战需要,也为野战部队提供武器弹药。
“大比武”是总参谋长罗瑞卿最先提出来的,军委批准后,很快就在全军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全军分成了十八个区同时进行。
再后来,连民兵也参加了,致使比武和表演人数一下突破了一万三千七百多人。而且还规定,每个区比武时间一般为一至两周。分昼间课目和夜间课目,内容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
毛主席看到简报后,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起笔来在简报上批示:“此等好事,能不能让我也看看。”
一句话,将全国军民的比武热情推向了高潮。
为了让毛主席能看一场精彩比赛,军委特指示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抽选一流高手赴京表演。这下,可就忙坏了杨勇和杨得志喽,俩人纷纷在各自的选区内物色起了武林高手。
学习结束后,县委书记徐能做了发言。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通知精神,全力以赴支持莲花山区的小三线建设,力争在短时间内,将十几个兵工厂建设起来,并指令省水利建设指挥部和县建筑公司尽快抽调部分骨干力量,立即参入到各厂的选址和建设当中去。
谈到大比武时,他号召各部门民兵一定要积极参入,挑选高手赴济过招,以优异的成绩向毛主席献礼。
会议一结束,马三立马驱车赶回了指挥部。
一进门,就把班子领导召集起来开了个会,读完文件,就发话了:“同志们,这回咱有事可干了。目前,各水利项目已基本完工,正好可腾出人手搞三线建设,老郭和老许先顶上。我和老羊抓比武。比武结束后,咱兵合一处,共同杀回莲花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