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市清江浦区已经或
即将消失的民间老手艺
(四)
何永年
手搓蒲草钱串。
已多年不见,早被塑料绳、细麻绳、棉线绳、纸绳取代。钱串长约二市尺,粗约(直径)3到4毫米,主要用于捆扎不太大的物体,或用于提取不太重的物件,经济实惠。如生肉铺、卖鱼、卖蔬菜的都经常用,购小铁件、粗物也会用。钱串用旱蒲草双手搓捻而成,工艺比较简单。追溯历史,古时用此细蒲草绳串上有方孔的铜钱,外出购物,因此延续千年仍称为钱串。
笔者曾想方设法找一些甚或一根钱串,用以拍照为证,遗憾,未找到。
编织蒲合、蒲包、蒲扇。
席梦思床垫上市之前,几乎每家都会用上蒲合,有单人、双人,冬天铺上蒲合很暖和,价廉物美。
蒲草可以编织成蒲合、蒲席、蒲扇、蒲包等用品,根据所编物品,选取适当长的蒲草,采用跳花方法编制而成,其中蒲合需用六根火麻细绳作筋,而蒲席和蒲包则需用跳二花的方法编织。
蒲草一般在九月底成熟收割,但人们选择编织用的蒲草时,要根据需要择时收割。蒲扇用草一般在五月中旬收割,因此时蒲草茎的粗细一致,有利于编织蒲扇,而且五月所采的蒲草经久耐用。九月底,蒲草的收割量高,而且这时的蒲草易存放,适合用于大量编织蒲合。由于人们冬天用蒲合垫床既暖和又卫生,加之蒲草又有防虫蛀的特点,使蒲合成为人们冬天垫床的首选物品。除此之外,蒲合还被用作包装用品,如玻璃等防震易碎物品的运输就用蒲合作为包装。编织蒲合选用蒲草时,根据蒲合宽度尺寸而定长短。粗细则可混合编织使用,蒲合编织选用的蒲草下脚料,可编织蒲包,大小不等的材料编织出大小不等的蒲包,用于购物,还用于中医药房装存中草药,它具有透气且不易霉变的特点,可使中草药得以长久保存。
蒲扇的编织比蒲合和蒲包讲究的多,收割晒干的蒲草首先将粗细分开,因粗细不匀编织出的蒲扇纹路大小不一,影响扇子美观,不易出售。蒲扇既是人们乘凉的用具,尤其是产妇夏天坐月子纳凉的理想用品。蒲扇具有透气、轻小灵便的特点,便于携带,夏天出门时,可随时放在地上或其他不太干净的物件上,当垫子用,也可在抱孩子时放在胸口隔热,深受人们喜爱。有歌谣颂曰:“小小蒲扇一尺长,一人扇来二人凉,草扇虽丑用处大,扇风垫座挡太阳。”
编织芦柴席。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淮阴市郊区农民,利用当地汪塘生长的芦柴(又称大柴、芦苇),或从外地购买来芦柴,农闲时间编织芦柴席。 在家搞副业成了那年代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 那时多子女家庭很普遍,小孩是搞副业的好帮手,特别是寒暑假,子女多的还有指标分工 。
编织芦席(也叫芦菲)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对买回或自家收割的干芦柴挑选其长短、粗细均匀的进行“抽草”,即:用一种中间开有凹槽、凹槽中嵌入两头略尖的铁芯叫“抽子”的刀具, 将芦柴一一剖开,用力不宜大,否则芦柴会破分为两爿,并去掉芦柴秆顶部柔软脆嫩的梢子部分。抽过的柴草要放到户外,均匀摊铺在平整且较硬的场地上,由人工用绳拖着几百斤重的石磙子(碌碡),来回拖着,碾压成扁平的芦柴篾子。 也有劳力不足的人家将抽过的芦柴放在门口路边或大街上让行人踩踏,这样省力但费时,其中要翻两次,直到把柴篾压扁平晾干,但是要有人看着,防止小孩在上面皮玩,作践芦柴篾子,造成不必要损失。
经此工序碾成的芦柴篾子还不可直接用于编织,还需手工“剥篾子”,将芦柴上连着的叶膜剔除干净,然后再按长短分类备用。这些都是编织芦柴席前必须准备的工作,而最能说明芦苇编织工艺水平的就在于编织席子了。
芦席一般为长方形,刹边、拐角是加工的侧重,够六张用扦子叠为一签,便于出售。芦席用于铺床外,还可用来晒粮食,晒棉花 ,做帘子,以及盖房子用于做屋面辅料。
此外,芦柴篾子还可加工成尺把宽、几丈长,卷成一圈圈成盘的粮积子,用其囤积粮食,因其用料上乘、编织考究,在收获的季节往往是仓储、围囤粮食的首选用品,倍受青睐。
当年,人们用芦柴除编织柴席、粮积子,还能把芦苇编织成其他各种生活用品,如:戴在头上的斗篷,晒豆晒种子的匾子、簸箕,盖在水缸酱缸上的盖子,扫垃圾用的簸箕,等等 。在塑料编织袋未出世之前,芦柴编的蔴篮透气性能好,除当篓子放家禽,也是鱼贩、菜农手中的家什,曾与竹篮子、柳筐一起,普遍在城乡使用。
芦席、芦帘的用途被油布、塑料薄膜等产品所代替,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问世,其在基建、运输、仓储、家居中的作用大为削弱并逐渐失去市场而无人编织,至八十年代初基本绝迹。
铲马蹄打铁掌。
上世纪七十年代,石码头街南段,有一条巷口朝东的石码头西巷,巷口位置就在现大运河文化广场东边的江南人家酒店处,巷子向西就是复兴隆锅厂宿舍区,我家住在此巷南面不远处。按当时来说巷子还较宽,巷内有铲马蹄打铁掌处。犁地、驮重物、特别是拉载重马车的马匹,行走在石板路面或砂石路上,四只脚掌很容易长老茧子,就不能走路跑路,会疼,于是就要钉上马蹄铁,就像人需要穿鞋子,这样既耐磨又保护马掌,但是茧子还在不断生长,还是影响跑路,因此需要不定期铲除茧子更换马蹄铁。
铲马蹄打铁掌不是一件易事,要有器械,还要数人合力。马也怕疼,更惧怕动铲动锤敲打。因此要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类似单杠的粗壮木架子,将马匹捆绑牢,不能让乱动,让马呈半悬挂状。操作时将马腿弯曲,马蹄蹬在复盖有旧轮胎的木凳上,用长柄刀切削厚茧子,因茧子较硬,刀柄抵在操作人腋下或胸口以帮助用力,茧子切削好后,选用大小适中的马蹄铁安在蹄上,用铆钉札入铁掌小孔处,用锤子将铆钉打进, 再将马掌周边蹄甲用弯刀修整 。然后其他三条脚掌都如此处理。切削茧子,尤其钉马蹄铁,是技术活,一定要胆大心细,不能动到皮肉上,稍不留神便会踢到人。在此巷内铲马蹄钉马蹄铁的是刘姓家老大,既铲马蹄,马蹄铁也是自已打制,刘老大的身强力壮的四弟媳帮忙。清江浦有名的王三盛马车厂距此不远,约100公尺距离,也常到刘老大处铲马掌钉马蹄铁。钉上铁掌的马匹,跑路时特别有精神,尤其走在石板路或水泥路面上,铁掌踩踏在石板上发出清脆、响亮的“嗒嗒”之声,给人们传递了它们过街的信息。骡、驴蹄掌也这样处理,只是危险性小些。
笔者当年住在南面不远,儿时常会来此看“热闹”。曾目睹一匹马拼命嘶喊扭摆,最后挣脱跑掉,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匹马逮回。其主要原因是刘家麻痹大意,未将马匹绑牢靠,还伤了两位行人。
自石码头街改造扩建后,再也未见到铲马蹄打铁掌情景。淮安未再见到 ,不能说这一手艺消失了,因为还有大量的马匹存在,如军马,内蒙古草原上的马,山区载运货物的马,等等,估计仍有这一活计存在。
2017年3月22日,淮海晚报刊载了记者马超采访报道我市动物园“广西矮马修‘指甲’5名饲养员‘伺候’”一文,笔者将马超拍摄的照片附后。
竹器手艺。
从笔者记事起,我家就住在清江浦西长街东段,靠近万字口。在这条街上开有数家竹匠店,手工编制有箩筐、竹躺椅、竹凳、筛子、篮子、大匾、簸箕、捕鱼的罩笼、鱼篓、鸟笼、筷笼,等等,全为竹片竹蔑编制而成。除此而外,还有整根毛竹制成的船民用的竹篙子,篙子一头嵌有铁弯钩或直锥子,还有竹梯等。儿时玩的抖翁(又叫葫芦铃,风葫芦)也是竹匠店产品,现叫空竹,双手抖动起来会发出尖锐或深沉的响声,那时候的抖翁,与现在成人或老年人锻炼身体用的空竹大不一样,现在的空竹,材质不一,形状各异,大小不等。
竹匠店作场要大,因为要堆放长长的原料--毛竹。劈整根的毛竹,一般都在自家门前街边。毛竹劈成蔑子,再编结成各种成品,程序较多,工艺也较复杂。店老板、伙计手很容易受伤,这是常有的事。
笔者小时候喜欢自己动手做玩具,在小学二年级时候,做了一把二胡,还像模像样,能拉出声调,其中琴筒、琴杆、琴弓都是竹器店大师傅给的,不肯收钱。
这样的竹器店现在淮安已见不到,但偶见街面上有卖竹制品,那也是外地人来卖的。
(待续)
2017年第七期《淮安新闻》
何永年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