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2年,清华校长梅贻琦去世。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病床下发现了一个手提包。大伙都以为这是梅校长放财产的包包。可当打开看到里面的内容后,大伙们的情绪都绷不住了。
清华大学没和北大齐名之前,清华学生最爱干的事情就是赶校长了。为此,清华校长也被称为最短命的职位。但梅贻琦到来后,一切都变了。
在梅贻琦之前,建校的20年内,先后有9人担任了清华大学校长,最短的2个月,最长的4年。但梅贻琦却一连干了几十年。
最初,梅贻琦并不看好清华大学,一度想退出,是张伯苓的鼓励才让他坚持下去。
1989年,梅贻琦出生在天津。因为父亲中过秀才,所以受父亲影响,梅贻琦从小就很刻苦读书。不过,父亲虽中过秀才,但梅家的家境不好,尤其是他上大学的时候,父亲更是失业了,可谓是家道中落。
好在最后梅贻琦考得了首批庚款留美生资格,才得以去美国留学。
1915年,留学归来后,25岁的梅贻琦进入清华大学任教。不过当时的清华并不属于一流学府,环境和教学氛围都不是很好,所以梅贻琦才干了一个学期,就打算辞职了。
张伯苓知道梅贻琦的想法后,便劝说他:“你还年轻,先多干几年再考虑,你有想法,又觉得学校不好,那就亲自去改造他”。在张伯苓的鼓励下,梅贻琦选择留下来。
1931年10月,梅贻琦被任命为清华校长。他出任校长的时候,国内形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以清华来说,驱逐校长的运动可以说是学生们的家常便饭。
为此,上任后,梅贻琦深知首要任务就是安抚学生,其次是把清华建设成一流大学。
在就职演讲中,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后,他便大量为清华引进大师,一步步把清华打造成一流学府。
梅贻琦踏实、稳重实干、清廉的作风,也让他深受清华学生。为此,他上任后,再也没有学生赶校长了。
后来,受抗日战争的影响,清华、北大、南开一起转移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也成了联大的校长。
按理说,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日子应该过得很滋润,可梅贻琦却过得清贫。他的老婆甚至因为生活费不够用,不得不上街卖“德胜糕”补贴家用。
之所以生活这么窘迫,是因为梅贻琦做了校长后,便主动放弃了前任校长拥有的福利,比如:免费电话费,免费佣人费、每年免费两顿煤。同时他的工资很大部分也用来资助学生上学了。
其实梅贻琦手上可以掌握的钱是非常多的,他握有清华巨额的庚子赔款基金。要是他想拿出来私用,是很简单的,可他并没有。
在台湾时,很多人都叫梅贻琦把庚子赔款基金拿出来用,但他却说:“这钱要等国立清华建设好后,用来买设备,搞科研,培养人才”。后来学校建好后,梅贻琦也是这样做的。
也是因此,在晚年因病住院时,梅贻琦连住院费都交不起。他的医药费和住院费还是两岸清华学生一起募捐后帮他交的。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因病在台北去世。他的去世让海内外清华学子无比的悲痛。
梅贻琦去世后,夫人韩咏华和亲朋好友一起整理他的遗物。在病床下,他们发现了梅贻琦从不离手的公务包。大家都以为那是梅贻琦用来放财产的。谁知打开后,里面竟然全是庚子赔款基金的历年账目清单。看到这,现场的人无不感动落泪。
梅贻琦清廉到这种程度,以至于清华黄延复教授这样评价他:“他在母校几十年,虽然清华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贪污成风的社会,竟能高洁、清廉到这样的地步,真是圣人的行为,只为这一点,已足可为万世师表。”
梅贻琦为人重实干,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佐证,他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一跃成为知名大学。
梅贻琦去世后,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花木,是为“梅林”。而梅贻琦纪念奖章也成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梅贻琦一生,虽然没有任何知名的代表作和论文,但却把做校长这件事干到了极致。
纵观梅贻琦的一生,虽寡言,却赢得了学生和诸多大师的拥护。他执掌的清华园,学术自由,学风民主,大量聘请大师,使得彼时的清华园人才济济,与北大、南开齐名。
即便去了台湾,也初心未改,创立台湾清华园,为国育才。
【阅读连接】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先于明朝永乐时期从武进迁至北京,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