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167》「飘舞的剑」(4127辑)

晨间寄语
事物给人的印象,莫过于记忆。记忆会模糊,但很难消失,记忆的沉淀如不能给人聪慧,那就是固执、或偏见,我想,我也属于这样的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随之递增。
网络文化已成为人们的不可或缺,我们在不停地翻动手机的同时,又让记忆连连不断,给聪慧的人增添新识,给固执或偏见的人,烙印更深。同学送了一本自己编辑出版的小册子,颇有借意,也随便说上几句。
在我的手机上,现在只要写上“寄”字,马上就会跳出“语”字来,以前没有,写的时间长了,它也有记忆,也许这就是智能手机的记忆自动编程吧,相信别人的手机也会有。手机的编程是挨码码,但人的记忆代表思想,思想是认知和主观的成品,会起主导作用,并指导人的言和行。
我们时常记得那年那月那时那些事,印象深刻的,这一生都在追逐,爱恨情仇全在里面,所以有了观点和言行的流露,甚至不能自抑。同学的小册子写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场战争,我们这代人是历史的同流和见证者,但是能得以参加的与十几亿人相对,占比仍很少,光荣伟大,也留下了不尽的遗憾。都说战争是政治的需要或升级,也是政治家们的游戏,民众在参战和观战中感觉自己的爱恨情仇。所谓正误,历史也解决不了。因为任何时代的历史学家们都存在自己的观点,对错都在于说法。同学说了,他的文稿“送到出版社,先说要十万元才出版,他们审了半个多月后,又说给一千万元也不能出版。若是改写其它的,不要钱也给我出版;香港到是无条件的出版,我不愿意。”
小册子我看了,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明显是为那场战争的“可歌可泣”。我说战士们“光荣伟”,正因为“也留下不尽的遗憾”,历史的烙印才更深刻。但是,无论是历史和现实,谁也不好在正误上下断言,历史的东西就让历史去慢慢历史吧。我能感觉得到同学写那几句话的意思,好在同学有“…无条件的出版,我不愿意。”这就是想法,也是立场。为有立场叫好!
新的一天,早安!
2023.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