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毕公文化研讨会在陕召开
2023年8月20日,由扶风县毕公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毕公文化研讨会”在陕西省扶风县西府古镇胜利召开,来自全县各村的30位毕公苗裔和4位毕公文化爱好者欢聚一堂,开展了以“研究毕公文化历史,探讨毕公采邑及封地,寻求毕公苗裔变迁”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嘹亮的《毕氏之歌》响彻会场,会议在浓郁的气氛中开始。全国毕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毕毅致电:我谨代表全国毕氏文化研究会,预祝扶风县第二届毕公文化研讨会圆满成功!
首先由该县毕公文化研究会会长毕林飞先生作了《关于初祖毕公高诞生地扶风暨扶风毕公苗裔的综合论证》的发言,他从毕公封邑、毕公住地、毕公龟甲刻辞、周族明堂、毕公戡黎、堡城毕家村城墙、堡城毕公讲经台遗址、堡城毕公墓葬遗址等方面阐述了他的初祖毕公高系扶风人的史实。其次由岐山县周原博物馆原研究员贺世明老先生作了《毕公龟甲发现经过暨毕公其人》的发言,他从1976年3月亲身参加发掘“岐山县京当镇凤雏村西周大型宫室建筑基址”工作中发现两枚“毕公”和“毕”的龟甲残片说起,有力地说明了毕公高为古周原人的铁的史实,并以40年工作研究周文化积淀对毕公本人和毕公家族作了学术性讲述。再由岐山县文物复制厂厂长于安君先生作了《凤凰山东一爪为西周王室之祖陵》的发言,他从凤凰山东侧形似凤凰一个“爪”的地形谈起,从星象学、毕为当时的天然军事战略要地、武王崩于镐葬于毕、岐山周公庙居乾位、凤鸣岐山、凤翔县出土毕府君墓志所载:“周时毕公高封于毕,而毕在西周圻(地界)内,吾家世凤翔,与毕相去不远。今之周公庙,距凤翔县城只有20公里,与此相去不远”的记载正好相合共六个方面,说明该地系“西周王室之祖陵”,西周祖陵“在毕”,“毕为当时的天然军事战略要地”;又“从凤翔县出土的明代处士毕府君墓志铭说:‘周时毕公高封于毕,而毕在西周圻(地界)内,吾家世凤翔,与毕相去不远。’今之周公庙,距凤翔县城只有20公里,与此‘相去不远’的记载正好相合,说明周公庙地区即为周初毕公所封之采邑‘毕地’”,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岐山县凤凰山之地系“毕地”的推论,同时证实了“毕地”范围西达岐山县。第四由该县毕公文化研究会理事毕新理先生作了《扶风县三驾村毕姓来历》的发言,他从200年前先祖自召公镇堡城毕家迁入及豆村区毕家村繁衍、发展的家族史说起,以此证实扶风毕氏系毕公苗裔人史实。最后由该县毕公文化研究会顾问毕清华先生作了《堡城毕家村历史》的发言,他从自小在家乡所见所闻有关毕公遗存的史实所说,为毕公高系扶风人作了最终论定。
扶风系周文化发祥地,扶风系儒家文化之源头,扶风系青铜器之乡,扶风系《诗经》之乡,扶风系“中国”之起源。毕公高系地地道道的扶风人,“诗经”的集成者,《关雎》的创作人,西周第一武将、开国大臣、周初四圣之一、周十臣之一,继周公旦之后为西周王朝第一辅政大臣,西周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辅政成康期间,治理东郊时开创了40年不用刑罚的“成康盛世”新局面。他在毕公村及毕家村设立的“讲经台”,开创了“私塾教育”的先河,为儒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被孔子最崇敬并称为古代圣人之一,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毕公苗裔,持之以恒、穷追不舍地研究和探讨毕公文化,就是不断地传承西周礼乐文化,不断地使家族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言结束后,由岐山县周文化学会会员李振宇先生朗读自己的诗作《七律•贺扶风县第二届毕公文化研讨会顺利召开》并书法相赠,再由扶风县文化友人张培兰女士朗读的自己的诗作《七律•贺扶风县第二届毕公文化研讨会顺利召开》及陕西省文化友人井水余先生的词作《鹧鸪天•颂毕公》、扶风县文化友人刘玉梅女士的诗作《七古•毕公文化颂》(2首)、李根乾先生的诗作《七风•第二届毕公文化研讨会》、会长毕林飞的诗作《五律•预祝扶风县第二届毕公文化研讨会顺利召开》。之后由会长毕林飞向参会人员赠送新出版的《千年圆梦》(毕林飞编著)、第13期《扶风文艺》(毕林飞主编)、《乔山石》(霍战录著)、《吕中书画集》(吕中书著)、《郿坞楹联》(眉县诗词楹联学会主编)各1本,并与各村代表及凤翔区毕氏宗亲代表合影留念。于安君厂长为大家每人赠送了他曾获“十一”金奖的纪念笔1支。
会议由副会长兼秘书长毕宗科主持,常务副会长毕远志作了总结讲话,既肯定了会议主题精准,又表示会议圆满成功。会议由上午9时半到下午1点多顺利结束。参会人员在学会门前集体留影。(关中王/杏花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