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五八)
杨浩然 偶然著
一五八、芝麻开花节节高
送走大年、小年,天已正午。
各队收工的哨子一响,社员们便纷纷扛着锄头往食堂跑。村里的老小们,也都拿着瓷盆或大黑碗往食堂涌。
静宜说:“你像个大熊猫,到哪儿都有围观的,在家等着吧,我去打饭。”
马三瞅了瞅她的四盆子脸,噗地笑了:“我说宝他娘,咱俩谁更像大熊猫啊?”
一句话,惹得老爷子也笑了。
静宜却很坦然:“大伙儿都这样,见怪不怪。”说着,拎起一只瓦罐往食堂走去。
不一会儿,饭打来了:四个糠窝窝、半罐子照人影儿的小米汤。
静宜说:“今天中午多,俩孙子走的事儿我没说,多领了两份儿。不过,你回来的事儿也没露,总体也就多了一份儿。够吃。”
马三一听,脸立马耷下来了。怪不得今早刚吃完饭,一家人就哎声叹气呢,吃这么点儿,有劲干活吗?年轻人怎么长身体?老年人如何续命?但他还是掰了块糠窝窝咀嚼起来。
糖窝窝是老地瓜秧、花生壳磨碎后制作的,掺了部分地瓜面儿,很散、噎人。米粥里也没几个米粒儿,说粥,实际就是汤。马三艰难的吃完俩窝窝,鼓得腮帮子生疼,噎得直伸脖子。
“爹,您吃三合面的吧,好嚼。”马三说着,为岳父倒了半碗米汤,递上了俩馒头。
“哎,国家还完帐就好喽。”老爷子长叹一声,唏溜溜喝了半口汤,掰了块馒头细嚼慢咽起来,半尺来长的长胡须抖个不停。
一粒馒头屑儿掉在胡子上直打旋儿,老人捏住它,重新送到了嘴里。
“不行,下午我弄吃的去。”马三说。
静宜说:“上哪弄呀?青黄不接的。天这么旱,河水已断流,庄稼半死不活,山上连草都干死了。咱这还算好的,有些队都吃草根、啃树皮了呢。”
马三听了,不再说什么。早上从龙山回来时,一路上,他就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但无论如何也得想办法度过难关呀。
吃食堂有吃食堂的好处,确实节约劳动时间。半个时辰还不到呢,各队的上工哨子就吹响了。马三抓起一个尼龙袋也出坡了。
踏着干涸的河床一路西行,脚下的砂子滚烫,鹅卵石哗啦啦直响。
当他来到水库大坝下时,只见一只鱼鹰一个猛子扎进了坝下的水汪,叼起一条鱼蹿上了河堤,在那儿美美享用起来。他眼前一亮,立马向水汪走去。
水汪不大,但鱼不少。大多是成群结队的本地小草鱼,也有几条大点的鲤鱼在汪中蹦跳。
由于天热、水浅、氧气不足,鱼儿们时而探头喘气冒泡儿,时而一跃而起蹿出水面打个旋儿,然后跌入水中,向远处游去。个别蹦高、跳急了的落到岸上后,就再也回不到水中了。
马三大喜,张开尼龙袋就捡了起来。蹦上岸的,大部分是鲤鱼。这些鱼,是汛期发水时从水库里冲下来的。马三掂了掂,每条足有一斤多哩。于是,便联想到去年放进水库的那些鱼苗来了。
他小心翼翼地将尼龙袋浸入水中,找块大石头压住袋口儿,立马爬上了水库大坝。
马家河是沂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它上游山峦叠翠,山下泉水众多,谷间小溪潺潺。一到汛期,则河水爆涨、巨浪冲天。之所以在这儿截断它,就是为了减轻沂河主道的压力。
水库虽不大,但也算个中型。水库建成后,一下成了马家峪的亮点,不仅恵及了当地百姓、为下游减了压,并一度成了全省学习的模范。可连年大旱,把这美景摧残的可不轻。
库里的水快见底了,鱼儿们正在那儿挣扎。他信手捡起一片石板抛了出去,水面上腾起了串串浪花。
受到惊吓的鱼儿们立马潜入水底,精影儿不见了。而搁浅于岸的几条鲤鱼则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他折了根柳条,将鱼腮一穿,提起来就走。
路过庄稼地,马三的眉头又皱起来了。满坡蔫耷耷的,也就河两岸的几块地瓜、玉米地里还有些生机。
他上前摸了摸玉米,刚结粒儿;扒了墩地瓜,已鼓蛋,再一瞅,还有露鼻子呢。便信手扯了几个露鼻子地瓜、掰了几个玉米棒子一并塞进了尼龙袋。又见地瓜秧已拖满地,便採了几把。
此时,太阳已偏西。他迈开大步朝食堂走去。
食堂里,几位大嫂正在捏窝窝头。马三将袋子一倾,说:“姐妹们,下午改善伙食。”
大伙儿一看,惊呆了。哇,这么多好东西呀!那得吃几顿?
“全烀上。”马三说。
“好嘞!”胖大嫂没管这一套,挽起袖子就大开杀戒了。
“你们几个,把玉米连骨头剁了,掺上地瓜推糊子摊煎饼。”马三说“鲜瓜叶儿掺些面熬糊涂。”
“哎,好。”几个妇女答应一声,就忙活上了。
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而实际上,人对食物的占有欲,以及饥饿时对食物的渴求,比动物还动物,甚至比金钱都重要。因为,不吃饭就得饿死。
胖大嫂手脚麻溜,不一会儿,二十多条鱼就下锅了。锅一开,她尝了尝汤,鲜!
另几个妇女也不示弱,有的切地瓜、有的剁玉米,有的推磨,有的摊煎饼。第一张煎饼一揭下来,马三撕了块一尝,香!
不一会儿,社员们收工了。一到食堂门口,就闻到久违的香味儿了,一个个抄起吃饭的家伙就往食堂涌。
胖大嫂一手拤腰,一手将勺子在锅上磕地叭叭响:“排队、排队,每人一勺肉、一勺汤,都有份儿。”
另几个姐妹则把煎饼叠好,一人一个分了起来。而且每人还分了一个窝窝头,一勺菜糊涂。
看着乡亲们吃得如此兴奋,马三乐了。而马克斯吃着吃着吃哭了:“大侄子呀,我不是在做梦吧?”
马三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是不是比老地瓜秧、花生壳可口啊?”
“那当然了,要是天天吃这个,我豁出命去也干。”记工员祥子大声说。
“乡亲们,困难是暂时的。”马三说“咱有一库鱼,能吃的地瓜、瓜秧和玉米多得是,先填饱肚子再说。我看过了,那些鱼不吃也得干死;地瓜叶、地瓜蛋吃了可以再长;那些玉米你不吃,秋后也打不了几斤粮,现在咱连它的骨头都吃了,是不是变废为宝啊?无论如何,先救命再说。一旦没命了,守座金山也白搭,大家说,是不是呀!”
“是!”
“操,我咋没往这处想呢。”马克斯呼啦啦将饭吃完,把碗一推“下午开全乡村支部会议。”
“这就对了,马家峪村村有水库,有鱼吃还能饿死人吗?”马三说“我建议,天这么旱,先别锄地了,让大家吃饱抗旱,多救一亩是一亩,特别是地瓜,这玩意儿撑旱,稍稍浇些水它立马就鼓蛋。至于那些高粱、谷子,我看绝产已成定局,大不了雨季时耙了种荞麦、种萝卜白菜。另外,派人去库底撒些菠菜种,汛期来临前收它一茬儿,不也能填肚子吗。”
“行,一切听你的。”马克斯拍拍腚,召集他的干部会议去了。
徐静宜端着铜盆,愁眉苦脸的来了。一见有鱼、有煎饼,四盆子脸上的几道缝儿立马涨开了许多:“可好了,可好了,老爷子这两天老念叨吃煎饼卷鱼哩。”
胖大嫂很会来事儿,叭叭给她盛了四勺鱼肉、四勺汤。
“别别,大伙儿匀着吃,匀着吃。”静宜一边说,一边往锅里倒。
“舀两份儿吧,俩孙子替爷爷去龙山修水库去了,多了吃不了。”马三说。
“哎哎。”胖大嫂应着,重新为静宜盛了鱼。
“这顿饭,吃得真饱。”五婶颤巍巍地走到马三跟前小声问“三儿啊,明天还吃这个不?”
“婶儿,好吃吗?”马三反问道。
“好,比猪肉还香。”五婶夸张的说。
“好,今儿个起,我让您天天吃饱。”
“好,太好了!能吃饱了!”社员们抹一下嘴,人人脸上乐开了花。
远处,传来了歌声。是记工员祥子唱的:
乡间田头红旗飘
人民公社春来早
公社社员生活好
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