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张晓风之《不朽的失眠》
文/郭黎春
你,失眠过吗?
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只是程度或轻或重,时间或长或短罢了。
失眠,多是因了有事、有心事的主观原因;亦或是不适合喝咖啡啡者喝了咖啡、不常饮茶者饮了茶,或在不对的时间饮了容易让脑兴奋的东西。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归根到底是干扰了人脑,在该休息是反倒兴奋不已。身子已然躺下,双目紧闭,可脑子怎么也不愿闲着,有时甚至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往事一幕幕在脑海走马灯似的,有时有序,有时跳跃,毫无逻辑可言。到底是往事胁迫了人脑,还是人脑甘愿连轴转?心告诉脑子:更已深露太重,该睡啦!!!而你的脑却总与心唱对台戏!越想睡越睡不着!心里默默数着羊:一只、两只、三只......越数越清醒!——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人失眠的场景吧!
痛苦、烦躁、心悸,应该也是失眠该有的反映吧!但究竟是怎样的失眠,竟会是不朽的?《不朽的失眠》会是个为了吸引人入局的噱头吗?不管是不是,反正我的心是被牵引了。带着一探究竟的疑惑,我急切地拜读了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不朽的失眠——写给没考好的考生》。
文章并不长,仅有四五十行千把个字近三页的篇幅。因为探究谜底的急切,阅读起来便是隔行跳字,五分钟后,谜团解开。
因了那失眠,成就了一个流芳百世的卓越诗人知名度!因了那失眠,姑苏城外秋夜的盛世美景才能如画如真般隽永!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张继!故事说的是他进京赶考落榜后,在返程途经苏州之夜,因了失眠,挥就了一首意境清远的著名七言诗《枫桥夜泊》:夜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学生时代,在古诗赏析时,已然领略了这首七言的美妙:情与景交融!精准、浓缩的描绘了江南秋夜江边美景和诗人愁思满怀的心境,却不知写诗的背景。读文后,便对此诗有了新的认识,也更确定了这失眠的不朽地位!
我感叹于千年前张继秋夜在姑苏城外的这一宿不眠。如果没有那一夜的不眠,便不会有这首憾古绝世的佳作。彼时、彼景、彼人、彼情,正如“天时、地利、人和”般成就了一代名家的千古佳作!
我更感动于张晓风千年以后的笔墨。如此一件史事,经她朴实无华细腻的第三人称叙述,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带人穿越历史,回到唐朝,回到那个江南秋夜,与张继身临其境、与张继感同身受,把张继的心愁意忧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张继的“失眠”奉上历史高处!
请随我一起来吧,来场史诗的穿越!
“他落实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然容不下张继两个字。”
......
“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山,可以无限度的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
......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的、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便无眠吧!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个字,其余的28个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28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墨字一样分明!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住名字的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再把镜头拉回到今天吧。
此时,正是检验高考学子寒窗苦读成果之际。收到心怡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自是高兴。还没有收到通知书的,那种等待,应该是煎熬的吧!
我家小不点还未到高考季,但也正在经历一场考验:高二文理科实验班分班考试。是最后一届文理分科。今天刚考完三科,明天还有三科!
这是否历史的巧合?我竟然在这样一个时间阅读了这样一篇文章,又竟然在读完后,挑灯夜战,向正在复习的小不点要来纸张,提笔疾书,写下了两面A4纸的字。真是不可思议!在这科技发达的时代,我还会用笔写字!在久未提笔时,我竟然会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写字!
连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然而,我写了,真真切切地写了,而且基本是一挥而就!这会不会意味着某些巧合?
我的心在写下这些文字后,在看到副标题后,有些忐忑了!差点也要失眠了:为什么偏偏在这时候看这文章?
在惊恐不安中度过了两天,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小不点如愿以偿进入了理科实验班!
感谢张晓风,也感谢张继,你们带给我的,还好仅有《不朽的失眠》!

作者简介:郭黎春,70后,福建省龙岩市人。喜欢花花草草,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并用美篇记录生活,分享感动,传播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