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头条长春头条总4761期
良知——逯家驹自传连载之五
当上班长之后,我觉得终于找准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因而我开始努力去实现人生价值。1971年,我已经19周岁了,正可谓“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我的班排序为第八,班里人员年龄又小,所以叫“小八班”。班里一共7个人,年龄都在18至20岁之间,干起活儿来生龙活虎,每天的任务都能超额完成。
其实,我本来不懂如何去支配人,只知道苦干实干加巧干,以自己的“榜样力量”去感染人和带动其他人。我更大的优点体现在“巧”字上。比如用风钻钻眼儿时,其他班组需要四五个人操纵,而我们班只有我一个就游刃有余了。我把风门儿、角度调好,支架支牢,风钻就俯首帖耳痛痛快快地往里“钻”了,几乎不用人在一旁守着。我还运用“逆向思维法”解决了在漫长的巷道推矿车的老大难问题。
枕木旁边的渣石松动且泡在水里,动辄让推车人伤筋动骨。我的方法是躺在装满煤或矸石上面用脚蹬“房梁”(架棚顶端用的横木)。
躺在矿车上“推”车,一时间成了经验,各兄弟班组争相效仿。新生事物之所以被人接受总有它合理的一面。比如“躺式”推车法吧,优点一,不会再存在脚下的皮肉之苦了;优点二,有时赶上顺坡路,则不必再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矿车后面做无效用功,而是躺在车上悠闲自得地享受10米20米或更长一段路程的“免费”乘卧铺车待遇;优点三,因为用脚蹬的是看得清清楚楚的“路”——支架顶上的横梁,每一次“做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无须再用两三个人跟头绊脚地踩着浸满了水的,凹凸不平的,铺满松动的渣石的,排列一根根枕木的巷道里艰难地推矿车了……可以说是“劳动生产力”的一次解放!
自“躺式”推车法推广以后,我更加自信了,又发明了“一连多发式”放炮法。 因为采煤必须从前往后依次爆破。第一炮不放,第二炮的效果几乎为零。而放完第一炮再去连线第二炮,由于坡陡烟大再加上底板很滑,每连一次炮线都将付出极大的艰辛。而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电阻的原理,解决了这个令人头痛的难题。第一个响的炮就是电阻最小的。依次类推,先响的炮,电阻都要比后响的炮小,最后响的一炮就是电阻最大的。所以一共五炮或者六炮,只在下面的装车处拿着放炮器操作即可,不必每放一炮都要顶着浓烈的炮烟爬到掌子面去连接下一炮的炮线。这样,不但大大节省了时间,更主要是避免了经常被火药味熏得肝肠寸断、难受至极。
我十分恨活儿,作业时若哪个环节出了毛病影响进度,我就急得火烧火燎。一次井下作业时,地面工人迟迟未能将木材送到井下,而井下刚好需要木材“架棚”。所谓架棚子就是在打通的巷道里,用木料将头顶上容易散落的砂石顶住,以防止塌方。类似现在我们的公路隧道,用钢筋水泥支撑顶端一样。
煤矿向前掘进寻找煤层,也像公路隧道挖掘一样,不允许已经超过两米的距离了仍旧不做支撑,继续向前挖掘。所谓挖掘,煤矿的专业用词叫做“进尺”;不及时支撑巷道顶部,就容易发生砂石从上方落下,专业名词叫“冒顶”。这时,我风风火火地来到地面,装好架棚的木材,登上矿车,随后向绞车司机发出往井下放车的信号。
也许真的是“着忙没好事”“欲速则不达”——就在装满木材的矿车行到不足10米时,突然间我觉得耳边嗖的一阵凉风掠过,矿车像射出的箭一样迅猛地向井下冲去!我双手紧紧地抓住车壁、听天由命。大约五六秒钟后,车戛然而止,宛如撞到一堵墙上。由于绞车钢丝绳承受不住这巨大的惯性冲击,居然断了!于是我同矿车一道沿着27度坡的铁轨“射”向井底……
由于速度过快,我途中被甩下矿车,但仍凭惯性,随着风驰电掣的矿车同步向井下滚去,直滚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当天夜里就去了卫生所,竟然缝合了50多针!
事后当有人问起我时,我付之一笑,戏谑这是体验死亡的一次演习。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严重的事故呢?原来,绞车是由一个大滚筒上边缠绕着钢丝绳来牵引矿车的。出事那天,是由于绞车司机,没有注意到有好几圈钢丝绳是有很大幅度松动的,而这些松动的钢丝绳就失去了控制,刚开始向井下放车时的那段钢丝绳还没有松动,等放了十几米后,松动的那部分才被有一定重量的矿车抻直扽紧,一如脱缰的野马狂奔起来。但松动的钢丝绳长度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松动的这部分已经都被矿车拉直后,也就是滚筒上的钢丝绳又恢复常态时,飞驰的矿车自然就戛然而止。这一“止”不打紧,矿车巨大的惯性或者叫做冲击力,瞬间就将钢丝绳扯断!就像我们两只手分别握住一根鞋带的两端,谁也不会将鞋带拉断;只有将两只手靠拢,然后猛地向两端用力一扽,鞋带才有被拉断的可能……钢丝绳之所以被折断,就是这个原理。于是才出现了上面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