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定的信念和忠诚传播铁兵文化
作者代表 刘什
编者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文创的作者年年新。刘什,学兵,军二代,抗癌勇士。自去年加入文创中心以来,迅速融进第二军营毫无违和感。我们目睹了她的乐观与坚强,推荐她作为作者代表在我们这六年论坛上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战友老师:大家晚上好!
今天走上这个舞台,我内心很忐忑。我只是一个学兵,还是一名文创中心的“新兵”,进入文创中心的时间仅有短暂的九个月。我的前面有令我高山仰止般尊敬的各位老师,也有在各大报刊媒体多次发表佳文的知名诗人、专栏作家。在他们面前,我如同大树与树苗的差距,望尘莫及。但是面对郑建平主任和王林山主任的信任和邀请,我还是想说点什么,以表达我对文创中心这个大家庭的喜爱和感动之心,感激之情。
我是去年十一月因铁二师八团学生连组织的“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五十周年”征文活动而进入文创中心的。
从我进入的第一天开始,我便被一种浓浓的战友情所包围,被一种叫做铁兵精神永存的信仰所感动。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老铁兵战士,退役不褪色,用文字真实详尽地记录铁道兵成立以来可歌可泣辉煌的历史。鹰厦线,成昆线,襄渝线……凿隧架桥的艰难,抢战塌方的英勇,青藏高原修路的严酷,援越抗美战场的惊心动魄……在他们的笔下却云淡风轻,充满了潇洒,豁达,自信,坚定,且看“峭壁悬崖耐我何,雪雨风沙任我行。”而在回忆军旅生涯中,朝夕相处的战友们彼此亲如手足、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描写却柔情似水,温馨感人,催人泪下。
我从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对铁道兵,这支远去的部队难以割舍的热爱和怀念,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难忘峥嵘岁月一腔热血为国兴,无悔青春年华劈山架桥绘彩虹”。时光不老,我心不老,永远的铁道兵,永存的军魂,不改的初心,为祖国崛起而拼搏。
每天清晨当我打开手机,认真阅读兵网上刊发的文章,心情也是此起彼伏,这种真诚,这份执着,让我感动之余也在思索,我,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让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要靠我们每一个人扎实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宣传。在今天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这种行动更为需要。

这二十多年来为了弘扬三线精神,我们学兵中的志愿者在朱经建战友的带领下,策划组织了多次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在安康烈士陵园为修建襄渝铁路牺牲的“铁兵”“学兵”“民兵”建立纪念碑;组织千名学兵赴安康南溪沟山上营造“三线学生防护林”;在电视上系列讲述三线学兵的故事;举办“情系襄渝线”大型影展,并出版画册,去年又组织了铁八团学兵连五十周年征文活动,都是为了表达一个真挚的心愿,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永存。这与今天铁兵网上传播的铁道兵精神文化一脉相承。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我深感荣幸。
回想与铁道兵一起共修襄渝铁路三年的艰苦岁月,让我们心中充满了对这支部队的感激和怀念,对这个锻造我们人生观,世界观大熔炉由衷的敬佩,尽管其中有苦有难也有牺牲,但是铁道兵“四海为家修铁路,志在四方献青春”的伟大精神早已深刻影响了我们一生。
在文创中心我还十分高兴地遇见了已分别五十载的原连队军代表胡莫愁,李友珍前辈,还有二十多年前共同组织三线活动时的学兵战友刘伯龙,张发强等,是共同的目标让我们集合在猎猎飘扬的军旗下,是共同的心愿让我们在古稀之年又迸发出激情,重新拿起笔,为传播铁兵文化一起奋斗。
我爱文创中心还因为这里汇聚着一大批文学精英,有挥笔满篇是豪情的远方大哥,有文字细腻柔美,叙事如潺潺小溪般抒情的李汪源主任,吕恭老师的文章叙述不疾不徐,如同画面展开,让人身临其境,郑涣清老师的优美文字,华丽篇章令人深陷其中……这些文学前辈用文字记录时代的沧桑变化,用心灵感悟人生的春夏秋冬,而海霞大姐则是用她大气的朗诵,让诗歌走进人们的心灵深处。
还有散文部的王林山,王云祥,网站编辑郑建军,蕾蕾及各位志愿者战友,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天认真审核编辑战友们发出的一篇篇文章。这种努力和坚守,常常让我感动不已,个人思想在升华的同时,对比他们更觉自己文学语言的苍白和稚嫩。我很清楚我是文创中心一个名不符实的成员,作为新兵,唯有努力学习。尽管我的身体不太好,做了大手术,每天需要吃抗癌药物治疗,但是我坚持和另两位战友权郁,墨晓萍,共同圆满完成了连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征文的编审工作。并通过对网上其他战友文章的阅读,从文章的结构,文字的表述中,思考自己的差距,找出不足之处,也试着把自己曾经写过的文章重新进行梳理。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也是快乐的。有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做榜样,我将继续努力,在文创中心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在我们胸有大爱,一心坚守的郑建平主任的带领下,紧跟大家的脚步,一齐为文创中心的明天努力奋斗。
槛外人 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