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五七)
杨浩然 偶然著
一五七、叶落归根
龙山现场会议结束后,各地闻风而动,纷纷将库区河滩多打的粮食和多余的蔬菜对灾民进行了援助,使库区食堂的伙食一下有了明显改善。龙山库区的村民,特别是食堂的师傅们感激涕零,便做了面锦旗往工地上送。
由于敲锣打鼓的动静太大,引起了当地部门的注意。有好事者,便将此事捅上去了。
没几天,处理结果下来了:马三撤职查办;羊二、郭明亮降级处理,由省水利副总指挥降为龙山水库工程正、副指挥。
马三很坦然,卷起補盖就打道回府了。哎,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了,也该落叶归根了。他迈开大步,朝马家峪走去。
与他一同被撤职的还有省委书记舒同。
舒同被撤的原因是:山东饿死了太多人,负主要领导责任。而马三的错误是:违反“一大二公”原则,犯了自由主义。 两人之所以一同被撤职,与“馆陶事件”有关。
早在五八年底,馆陶群众就给中央写信,反映该县有些村庄食堂停伙、群众外出逃荒的严重程度了。
中共中央立即将信转给了山东省委和省人委,并指示他们对此事进行调查。
接到指示后,山东省委立即派正在济南开会的聊城地委第一书记和冠县县委第一书记(此时馆陶已合并到冠县)回去处理。
接着,又派了一名省长率省委农工部、政法部和粮食厅的有关人员前往调查处理。国务院秘书厅和内务部、公安部也派人到了冠县。
调查结果出乎预料,群众反映属实。该县的确大量食堂已停火,外出逃荒者不计其数,老弱病残因饥丧命者村村都有。
馆陶座落于大运河旁,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是战略要冲,连大汉王朝都兴于此。但这儿也是水妖作怪之处,几乎年年遭灾。
五九年,全国大旱,馆陶自然难逃一劫。但大旱之后又遭了水灾,更是雪上加霜了。
可气的是,那些当地干部,前一年灾情已够严重了,可他们继续虚报产量、加码收取粮食,甚至让群众帮着撒谎。
马三去那儿检查时,当地村民就撒谎说:吃得好、吃得饱、大丰收。就没细调查。事实上,那会儿就有死人现象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调查组从馆陶得出的数字判断,全省灾情已相当严重。
后来的统计数字也证实了这一点。五七年,山东人口为五千五百万,不到三年时间,就只剩下五千万了。
由于连年大旱,农业减产幅度超过了百分之二十。加上虚报浮夸,多拿了不少公粮,老百姓自然就度日如年了。
一入冬,浮肿、干瘦病日益增多,非正常死亡人口不断增加,形势异常严峻。
而这一切,虽不能全归咎于省委书记一人,但作为一方大员,却难逃干系。于是,舒同被免职了。
按说,马三与此事无关,但他私自救灾,未经上级批准,犯了自由主义错误。调查组发现后,便一并将他撸了。
论年龄,马三比舒同长几岁,可论职务,人家可是老上级,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华东局主要领导,还当过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呢。
马三想,连这样的大领导都撤了,何况我一个小小的厅级干部呢。回家吧,早天晚天都得回。再说,老爷子确实需要人照顾了。
对于山东的灾难,舒同很内疚。在千佛山医院疗养那几天,他挥毫泼墨,直舒胸意,但无论怎么写,也写不出当年的恢宏气势了。气得他把笔一扔,直接下章丘自我改造去了。
在章丘工作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只吃一些米饭、青菜、咸菜之类的食物,同时还承诺:两年内不吃猪肉、一年内不吃禽蛋,和人民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好歹,舒同还弄了个县委书记干。而马三则只能解甲归田了。这倒也好,远离了喧嚣,落得个清净,省不少心哩。
一回到家,马三懵了。老爷子躺在床上直哼吆,静宜则耷拉着头垂泪,脸肿得跟四盆子似的。大年和小年则抱着膀,蹲在地上直叹气。
“怎么回事儿,是不是伙房断炊了?”马三问。
“断倒没断,吃不饱啊。”静宜抖擞着眼泪说“咱爹本来就有病,没营养不行啊。”说着,哇哇大哭起来。
老爷子睁开眼,有气无力地说:“三儿回来了,快,扶我起来。”
马三扑上去揽住岳父:“爹,三儿回来了,不走了,咱爷们儿一起度难关。”说着,打开挎包,唿啦啦倒出一堆三合面馒头。这是他日积月累攒下的口粮,临走时全用票换出来了。
徐大摸起一个馒头就啃,可怎么咽也咽不下去。
静宜一看,赶紧端水让他冲。几口饭下肚,老爷子脸上好看了许多。
“你也吃。”马三拿起一个馒头塞给静宜,然后抓起两个塞给了俩孙子。
俩小家伙接过馒头就狼吞虎咽起来。大年说:“爷爷,馒头真香,俺想去工地干活儿。”
“不行,你们正长身体,学习是根本,不准胡思乱想。”
“俺都十六了哩,已经毕业了。”小年说“反正在队里干也是干,去工地起码能吃饱饭啊。”
“对,年底我们报名当兵去。”大年说“听说当兵净吃大白馍哩。”
马三心里咯噔一下,当兵是保家卫国呀。可饥荒之年,有这种想法儿的还真不少。
库区有个双烈属,就曾苦苦求他向带兵的要名额,为得就是让唯一的孙子找条活路。哎,都是饥荒惹得祸啊。
两个孙子一看爷爷没发话,就上前缠磨开了:“爷爷,您就答应了吧。”
“好,我这就写信。”马三说着,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唰唰划拉起来。
小哥俩接过信,高兴地给爷爷敬了个礼,转身便走。
“孙子,别忘了去找你羊爷爷。”孩子走出老远了,马三夫妇仍站在村口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