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旅生涯,当我走进电波世界
黄正林
“你是穿越时空的闪电
你是传递信息的纽带
你的声音是那么动听
你的信仰是坚定永恒
电键是我手中的武器
铅笔记录胜利的捷报
在那军中奋斗的岁月
我们种下不懈的情 结”
这不是诗,这是我对无线电报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几十年过去了,已是满头白发的我时常在回忆报务员那些日子里的往事,心中升起一种自豪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红旗插遍祖国山河,人人穿着绿色军装。参军入伍,是多少青年人非常羡慕的事情。头戴军帽,脚穿解放鞋,身穿绿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说有多帅就有多帅。我就是这群青年人中幸运的一个。经公社武装部体检、政审,县征兵办批准,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时间过得真快,三个月的新兵集训,六个月的无线电专业培训,我正式走上了无线电岗位,成了一名报务员,并一干就是十年之久。
无线电波是奇妙的世界,它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漫游,它为千军万馬送去战斗指令和传递胜利捷报,它把人们的理念送给千家万户,它为遥远的朋友送去问侯和祝福。
而无线电报务是无数电波中一种神密的事业,对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小伙来讲是非常陌生的,可说是一无所知。但我想起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永不消失的电波》,讲的是我党地下工作者李侠在白色恐怖情况下,坚守电报机旁,给延安党中央及时传递重要军事情报,最后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中,也激励我爱上了这一职业,与电波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我们电台是赣州军分区重要的通信台站,上级重要的机密文稿都是通过我们接收传递,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任务。电台编制在警通连,受连首长的领导和管理,业务上接受军分区司令部通信科的指导。
电台工作生活区域设在军分区大礼堂左侧楼房的二楼,有机房工作间,学习训练室,维修室,宿舍一大间,单人床排成一排,十几个人住在一起,其乐融融。在机房,几台高功率无线电发报机和收报机摆成一排,当我打开收报机时,一股清澈的电报声从耳机中传来,“嘀哒,嘀嘀嘀哒”,声音高低起伏,电码间隔有序,听起来叫人非常亲切。这时的我已集中精力在抄写着从上级主台发来的电报。“哒哒嘀嘀嘀 哒哒嘀 哒嘀嘀嘀哒 嘀哒 嘀嘀嘀 哒哒嘀 哒滴……”我不紧不慌习惯性地在电报纸上记下一组组数据,一页,两页,当电报抄完后,我稍作整理,及时送往机要科的战友手中。虽然我不知道电文中讲的什么内容,但我很有把握地说,我没有抄错一个字,完整地完成了电报的收报任务。
我们电台主要同江西省军区主台和上饶军分区、福建省军区龙岩军分区、广东省军区梅县(现为梅州市)军分区兄弟电台组网联络,这是为反防蒋介石国民党军队渗透大陆军事活动的战备需要,是巩固国防,保卫国家安全的需要。

俗话说得好“字要写,拳要打。”经常练写字就会龙飞凤舞,笔下生风。练好了拳,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可用于抗敌护国。无线电报务也是一样,只要你做这项工作就是要天天练,时时记,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发报的基本要求是握键要稳,用力要均,身体要正,操作要准。因为电键每发出的电码信号要使对方听得清楚,间隔均衡,抄写顺利,不能出现点划长短不清,间隔有大有小,给别人一种乱码印象,无法抄收。收报的基本功是心情要稳,辩别要清,反应要快,抄收要细,书写要正。无论对方发报的速度多块,必须做到压码抄收,不抢抄,不漏抄,不错抄,书面整洁,数码流畅。
虽然我没有老台长、老报务员们那么熟练,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和台上的实际操作,报务业务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天,耳机里响起了亲切的呼声,“MkHj DE GSVZ K”,这不是主台在叫我吗。我立即回答“R GSVZ DE MkHj”。对方马上回答“MSG CG。”我回答“〇k,FG”。我迅速铺开电报纸,进入了紧张的收报中。经过十多分钟的抄收,一份重要电报抄收完毕,完成了我们的抄收任务。
平时我们在值班的时间里,虽然没有联络任务,我们就利用空隙时间注意从别人电台的信号里抄写发出的电码,实行实际训练。实际训练是最好的锻炼,能抗干扰,在复杂的电波声中辩别主次信号,不断提高抗干扰抄收的能力。

无线电通信是我军主要通信手段,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从步话机到电码通信,为了及时传达首长指令和重要情报,为了战争的胜利,一代又一代通信兵献出了青春年华,甚至生命。为赶走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保卫国防的神圣使命中贡献了自已的一切。
我虽然走进了通信兵这支光荣的队伍,深感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老辈通信兵告诉我们,一字一码关系到千军万马,来不得半点差错。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总结。我们没有放过任何训练的机会,不论是紧张的训练场上,还是在值班的实际操作中,苦练加巧练,不断提高自已的报务技术。一切从战争出发,把训练场当作战场,一絲不苟,严肃认真。在课堂上总觉得时间不够,同时间赛跑,早晨和傍晚也被我们充分利用。

我们台长耿风岭是野战部队下来的老兵,技术精堪,带兵有素,平时同全台同志打成一片,训练时严格要求,帮助大家纠正各种毛病,指导提高技术要领,他确实是全台同志的好带头人。接任台长谢业藩技术精,工作责任性强,经常手把手教我们,工作认真干劲十足,为我们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正排级报务员杨瑞珠,65年上饶通信学校毕业的老兵,发报象流水欢歌,抄报数字工整漂亮。老兵张学敏、殷道龙、任良诚等战友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同年战友河北行唐县的宇文志军、张英、金成群、常和平,我的同乡战友刘水庭、刘明火、黄世珍,大家工作时紧密配合,训练时相互帮助,亲密无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萍乡市的杨光明、钟纪明、陈洪生,九江市星子县的宋林生,福建省的李寿贵,赣州市的吴才茂,山东省的崔家仲等战友相继来到电台,为电台注入了新的力量。
在赣州的八景台公园、东西河大桥的桥头堡里、城外的山岭上都是我们训练的好场地。我们两人一组,组成A、B、c通信网,进行收发报训练,有时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大家不顾疲劳,不讲条件,努力练就在复杂的环境里完成通信任务的报务技术
我们电台的战友,从台长到报务员大家虽然来自河南、湖南、河北、山东、江西各地,虽然有的转业、退伍,但在军营这个大家庭里亲如兄弟,相互尊重,相互关照,大家愉快地度过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
我在赣州军分区电台工作六年,先后有耿凤岭、谢业藩、刘明火三任台长,继后崔家仲任台长、宇文志军任技师,电台的事业得到继承和光大。其中楊光明战友参加了中越边境反击战,荣立战功,是我们电台的骄傲。由于工作需要,1975年12月中旬,我被调往江西省军区独立师三团特务连电台、在那里工作了近一年,独立师改编,我被调往萍乡市人民武装部和景德镇军分区,虽然离开了电台,但还负责对电台的管理和对民兵通信兵的组织建设、军事训练。作为一名老报务员,只要从电影或收音机里听到电码的嘀哒声,就会被这优美的声音吸引住,就会想到我们电台的首长和战友。

转业是祖国的需要,更是岗位的变换,但一日从军,终生难忘,每逢八一建军节的到来,又把我们带回到那“电键欢跳、铅笔歌唱“的报务环境之中。
2023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