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五五)
杨浩然 偶然著
一五五、人民公社好
农村合作社由小变大后,解放了不少劳动力。不仅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副业、手工业、工商业及水利事业等也后来居上、遍地开花,全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这年八月,毛主席心情很好,便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转了一圈儿。谈到“小社”并“大社”的问题时,许多当地负责人都强调了办“大社”的优越性和迫切性。
在河南,当地领导汇报时,特别提到了“大社”名称问题。说他们没有使用“共产主义公社”,而是使用了“人民公社”。
毛主席当即表示:“这是个好名字。”毛一生爱人民,以“人民”命名的机关、团体比比皆是,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人民邮电、人民日报、人民银行……
在肯定了“人民公社”是个好名字后,他着重强调了要“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人民公社”前面,可以加上地名,或群众喜欢的名字。并对“人民公社”的特点作了概括,“一曰大,二曰公”。
最后一站是到山东视察,当舒同请示“大社”叫什么名称时,毛泽东说:“还是叫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这些消息见报后,各地纷纷效仿。于是,“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万岁!”的口号声便响彻了大江南北。各地乡镇一夜之间全变成了“人民公社”,公社下设大队,大队下辖若干生产队。一下将农村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基层无产阶级政权系统建立起来了。
劳动力密集聚拢后,集体办大事的能力自然加强了。如治山治水、兴办企业、改造粮田等。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吃饭问题。虽然大家一起劳动,但吃饭得回家,老婆要提前做,无异造成了许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于是,有些地方就办起了食堂。
食堂一开,不仅解放了广大妇女,而且定量用餐,会节约不少粮食,还省出了不少往返用餐时间。
好经验推广的快。
事情发生在五八年夏,可到了年底,全国农村公共食堂的数目就达到了三百四十余万个,百分之九十的农村人口,实现了在食堂吃饭。
食堂的伙食标准由各队自定,但按等级分配。即:三岁以下的为:一二级;四至十二岁的为:三四级;十三至十六岁的为:五六级;弱劳、妇女为:七级;强壮整劳力为:八级。
除一日三餐外,每个男、女劳力每月领三元钱零花。如此,谁不说“过上共产主义生活了”?
恰好遇上大炼钢铁,许多家庭便响应上级号召,干脆将锅、罐砸烂,高枕无忧的过起了共产主义生活。
这年,中国大地上有两大亮点。一是全民炼钢铁,二是全民修水利。
兴修水利是为了改善民生、拉动内需,属百年大计。但人海战术却把苏联吓得不轻。
苏联雄踞北方,虽然领土幅员辽阔,但缺乏不冻港,从沙俄时代就一直在寻求一个出海口。面对中长铁路、旅顺和大连控制权的失去,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很不甘心,因此在一九五七年突然撤资。并于次年向我提出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
老赫表示:苏联出钱、出技术,与中国构建联合海、空指挥机构和通信电台系统。
毛主席想:什么“联合舰队?你这是想掌控我制海权,不行!
赫鲁晓夫一看这招不灵,就发出了威胁。毛当仁不让:“你牛是吧?大不了我带人上井冈山打游击!”意思是,你苏联若打进来,我一定像赶日本人一样将你赶出去。
老赫一看毛软硬不吃,便派侦察机到中国上空打探,看看中国人在没了苏联的援助后到底在干什么。
结果,一看吓了个半死。到处人山人海搞建设,哪像有病的样儿啊!这么多人跟我打游击,我必输无疑啊!看看玩不过毛主席,返回头去对斯大林下手了。
美国佬更憋气,带着联合国军都被志愿军打了个灰头土脸,这人是丢到家了。气急败坏下,便天天和蒋介石商量如何反攻大陆,报一箭之仇。
苏联撤资后,老美觉得机会来了。哈哈,没有了苏联的支持,你毛泽东能炼钢铁吗?没钢铁能造枪炮吗?这回,打你容易了吧?
可思来想去,又不敢直接下手,便派飞机侦察。一看,同样吓了一跳。整个大陆布满了炼钢炉,火光映红了整个天。一看钢产量,吓傻了眼。哎,还是算了吧,大陆不好惹呀!
实际上,那些钢产量存在很大水分。浮夸风上报的数字不准。
与钢铁产量一样,粮食产量的官方数字也不准。地方官员为了政绩,普遍渗进了好多水。有的将粮食亩产上报到一千八百斤,将棉花亩产扩大到上万斤,纯粹扯淡。这为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埋下了伏笔。
但水利工程是这波儿运动的最大受益者。集体力量壮大后,诸如水库占地、移民搬迁、对口安置、人员调配等,都得到了快速实施。
特别是,村村吃食堂后,人民对土地的占有欲大大降低。反正过上共产主义了,一切按需分配,走到哪都有饭吃。所以,库区一规划,大伙儿收完最后一茬儿庄稼后,就自动放弃了。
马三一见,便动起心思来了。他想:再怎么大干快上,修一座大型水库也得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不能让这些土地荒废呀。于是便发动民工种粮、种菜。
本来,参加水利项目的都是整壮劳力,粮食供应的就足,加上多打的粮、多产的菜,伙食标准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有了大锅菜的滋润,民工们不仅顿顿吃好、吃饱,还省出了不少饭票。
每到休班或夜间,有的就以票换馍送回家。起初,送回家的馒头并没起什么大作用。因为吃食堂,家人并不饥困。
可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降临,送回家的这些三合面馒头就成为香饽饽了。
为了填饱肚子,人人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起了基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