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雕刻。
在普遍使用钢笔的年代,特别是价格较贵的钢笔,如派克金笔,往往在笔筒、笔套上刻上字或花纹,尤其学生钢笔常会刻上自已名字,不致与其他同学的笔混淆,引起误会。雕刻的内容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及文字图案等,作品还会有人收藏。一些大老板,为了摆阔,也会在名贵的钢笔甚或金笔上雕刻。
在钢笔上雕刻主要有三个步骤:构图、雕刻、打色。这项技艺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却比较难。制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绘画和书法功底,在面积十分有限的圆筒状笔身上雕刻也增加了不少难度。如今,用钢笔的人越来越少,学习和继承这门钢笔雕刻技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锔碗。
锔碗手艺早已不存在了,现在还有谁为了一只破瓷碗去找人来补来锔,随手扔垃圾箱完事。锔碗手艺因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消失。
那时瓷碗裂了缝,甚至跌成两三瓣,喊位锔碗师傅锔修一下还继续使用。锔碗师傅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嘴里吆喝着:“锔碗了……”尾声拖的很长,一旦有一家喊住,往往邻居也都来了,生意也就拉开了。
金钢钻头是锔碗师傅最重要工具,其次是铜质U形锔子,其形状和钉书机针一样。师傅坐下后,腿面上铺一块厚布,破碗用腿夹紧,然后用金钢钻打眼。打眼是细活,用的和木工师傅打眼用的钻子一个模样,只是大小、材质截然不同。尺把长的金属钻杆,头上嵌了一枚钻石,左手把紧钻杆,右手用锯弓快速转动钻杆,发出细小的吱吱的声音,大约五、六分钟能钻一个眼,待所有眼子钻好,用铜锔子一铆,再用小铁锤轻轻敲打锔子两头,使之紧贴碗面,不致刮手。如果碗是两瓣子,在对合铆钉之前往咬合面涂些特制的白色灰膏,若仅是裂缝,只需在碗内侧用手抹少许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这样碗锔好后保管不漏,完全可以放心使用。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瓷花瓶等也可以同样修复。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这是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
切烟丝。
旱烟丝作坊多在清江浦东长街一带,既是作坊,又批发、零售。市面上好多零售烟丝、烟沫的摊点,多到这些作坊批发。嗜烟者用旱烟袋吸食,往往在烟杆上坠一只装烟丝的荷包。
旱烟丝制作原料烟叶,先按颜色选分,去梗后的叶片加水、香料和植物油拌匀(烟梗碾成细粉加到烟沫中,另行出售),用夹板及麻绳压捆榨压成烟块,再用木刨子推刨成很细的烟丝。加水及油时,另加红土拌入叶片者其色红;拌入姜黄粉者其色黄;拌入榆叶粉者其色青。选叶金黄而刨丝极细者称皮丝烟。后来随着时代的前进,制旱烟多用切丝机直接切丝,快捷方便。旱烟有生切、熟切之分。上述制作为熟切;生切是在烟叶采收时经堆黄后切丝,然后晒干。
手工刨烟丝,是一项技艺要求较高的活儿,一般年轻小伙需学徒二到三年才能成师。首先,把“烟板”放在特制的刨烟架上夹紧,由刨烟师傅用铁制刨刀,由上而下均匀着力地刨削,刨成了细如毛发的烟丝,同时要求不断丝。
吸食者有旱烟袋、水烟袋之分。旱烟一般有两种抽法:用较薄点的纸卷着吸,或者用烟锅吃。吸烟的纸不专门去买,用旧报纸或者学生用过的作业本。随身带烟锅和烟袋,出门方便,想啥时吃烟啥时就吃。水烟袋能起过滤烟气作用,出现后广为流行。水烟袋由烟水壶、烟丝筒、烟管、烟锅、烟夹与毛刷、纸媒子组成,用精致的铜链连接。吸时先在烟锅中装上烟丝,口吹纸媒头点燃它,然后吸一口气,壶中水发出咕咕响声,完毕吹去烟灰。多次使用后用毛刷清洗干净以备使用。水烟袋在1958年后就少见了。
吸食旱烟成了国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手持一杆旱烟枪吧嗒吧嗒吸上一气,看吸烟人的神态真是饭后一袋烟快活似神仙。不论吸食烟丝还是卷烟,都对身体健康有害,且污染环境。
织毛窝。
已有近50年没听到过毛窝这个词了,更不用说见过毛窝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天的苏北农家,包括市区,哪个人能没见过毛窝,拥有一双毛窝呢?直到八十年代初,偶可看到毛窝的身影。现在它是彻底的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上了岁数的人的记忆。冬天来临,每当想起毛窝,更多的是温暖、甜蜜,当然还夹杂着些许苦涩。
毛窝,也有人称作“麻窝”、“毛翁”。说到毛窝,不得不提到芦花,没有芦花,就没有毛窝。每年雪花飘落的时候,该是人们织毛窝(或叫打毛窝)、穿毛窝的时候了。
打毛窝需要三种原料,鞋底、麻绳、芦花。除芦花,还可用鸡毛打毛窝。
打毛窝前,要先做鞋底,由蒲草,或由旧布搓成绳编结而成,要耐磨,少数也有木鞋底。然后围着鞋底边沿编结打成条的芦花,织好后再在鞋里垫上芦花或旧布等保暖物质,穿起来保管暖和舒适。如果毛窝底用木板且要有前掌与后跟,再在木板上编织,这样的毛窝便叫高木屐。一般情况下,儿童和老人穿平底毛窝,走路时稳当,青壮年用带跟的高木屐,为的是在雨雪和人穿平底毛窝,走路时稳当,青壮年用带跟的高木屐,为的是在雨雪和泥泞中行走方便。平底的制作较简单。高木屐的制作则较麻烦,需要用较厚的木头,先做出鞋底样,再在下面锯出缺口,做出鞋跟与前掌,后跟为半圆柱形,前掌为马蹄形,前掌与后跟间的缺口,大小要适中,缺口窄了,木底较重,易塞泥,缺口宽了,易折断,走路时也不易保持平衡。整个木底要求结实、平整、对称、轻巧、美观。如果前掌后跟是后订上去的,则不牢,容易折断,带来很大麻烦。
打毛窝或高木屐整个过程并不复杂,就是把整理好的一缕缕芦花或鸡毛,用穿过鞋底的麻绳,通过 编、绞、拧、捻等手法,结合收口、整形技巧,“打”出一双双保暖草鞋--毛窝或高木屐出来。
打毛窝看似简单,要想做好也不容易。好的毛窝轻巧、有型、结实、合脚、暖和,穿起来松软适中、不磨脚、不勒脚,走起路来容易掌握平衡。
新的毛窝都有一股芦花的清香味,穿的时候在里面塞上一些干净、清爽的麦草,在阴冷潮湿、雨雪冰冻的天气,还有什么比一双毛窝能给人带来温暖和自信呢!毛窝,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从刚满周岁的婴孩到八十多岁的老人,冬天里,哪一个不爱穿毛窝呢?
我对小时候穿毛窝上学的苦乐至今记忆犹新。我家住在万字口,在清江越闸(小闸)西边,到清江中学上学,每天往返四趟。冬天下大雪,因家中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买不起胶皮鞋(即水鞋),就穿高木屐上学。通往学校的路上,冰冻的路面上,一不小心,歪倒在地上,有时崴了脚,一瘸一拐,难免会迟到,但老师理解,并不责怪。
(待续)
2017年第6期《淮安新闻》
2018年4月15日《淮海晚报》
何永年 文/图








清江大闸与国师塔 胥全迎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