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五四)
杨浩然 偶然著
一五四、向移民致敬
治山治水独立团组建后,说是培训三天,实际上就是人员组合和分配任务。
全省共分了五个大区,即:鲁中、鲁南、鲁西、鲁北及胶东。每区设一个指挥中心,辖若干县。每个县都要成立基建团、乡成立基建营、村成立基建连。
小型项目由村里组织完成,中型项目由乡里统一组织,大型项目由县级完成。特大项目,如龙山、峡山、岸堤等,要组织几个县联合完成。
目前,主要工作是:中小型项目立即开工,力争明年夏季以前完工;大型项目做好测量、地质勘查、村庄搬迁、坟墓搬迁、移民安置等。
这是一项浩大工程,马三要求大家要一身铺在工地上,不仅当好指挥员,还要当好参谋,当好一线战斗员。
特别是移民、迁坟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村干部们走村串户,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决不能蛮干。力争半年内完成搬迁任务,年底前开工。
动员令下达后,全省上下闻风而动,立马出现了大干快上的热火场面。
特别是沂蒙山人,又一次发扬了伟大的奉献精神!有的你帮我、我帮你,很快从沃野千里的河两岸搬到附近的山坡上安了家;有的则举家搬到了外地,甚至将祖宗的遗骨一并背走了。
龙山水库大坝位于龙山与腊山之间,设计高程一百八十米。大坝一旦建成,将淹没良田二十七平方公里、搬迁村庄五十多个、迁移人口五点四万、迁走坟墓一万多座。
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移民搬迁工作进展的还算顺利。可一下搬走这么多移民,当地根本没法消化,于是,周边各乡镇及邻县县政府便出手相助,主动为移民们开劈了新村,有的叫跃进、有的叫胜利、有的叫前进、有的叫卫国……而安置房则统一叫“跃进房”。
为什么叫“跃进房”呢,因为这年全国各地都在大跃进。
有人说,大跃进是毛主席发动的,给国家带来了灾难,并将整风运动和干部下放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
党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的内容是: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其初衷是加强党外人士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毛在他撰写的《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思想。这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
起初,在整风运动中提出的意见,绝大多数是诚恳地。但也有极少数人乘机向党和新生社会主义制度发动了猖狂进攻。
反右之所以扩大化,主要与西方封锁和苏联停止援助、逼债有关。
财政出现赤字,全国又有六亿人要吃饭,怎么办?既然无力对地方实行分配,就只能让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了。
于是,毛主席就提出了“调动两个积极性”。也就是中央和地方都发动积极性,而不再是之前由中央来全面拉动。地方政府也要想办法加入到工业化建设中来,因为工业化不能中断。
于是,中央便将财权、计划权、企业管理自主权等多项权利下放到了地方,希望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利用政策来加快发展。
大跃进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当时,我们的地方干部文化水平并不高,很多都是文盲,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怎么搞工业化,这样的地方干部,自然无法领导一方搞出什么名堂来,便照搬苏联模式搞生产。
苏联专家离开后,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出现了高成本、高浪费的情况。有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开始谎报生产,于是出现了浮夸风、虚报风、共产风。
自从合作社从初级进入到高级后,劳动力得到了聚集,确实比单干产出了更多收益,而且从客观上,为了维护军重装备生产线,只能由村集体来让这些工业品下乡,由此才能保证从土地上提取剩余价值,以维持住工业化建设。
但是,地方干部却高估了这种创造力,并且有些人除了文化水平不高之外,还带有一些投机心理。
因此,大跃进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当时财政无法对地方实行分配时下放权利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并不是顶层设计。
那发现问题后,毛主席为什么不及时制止呢?因为他觉得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好事,只有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渡过难关。
全国都在大跃进,水利建设更得大干快上了。虽然马三不喜欢浮夸,但加快速度施工是必须的。于是,大小项目便纷纷上马了。仅沂蒙山区,就有四千多个项目秋后开了工。
最难啃的骨头是龙山水库,它牵扯的移民太多,需要迁走的坟头太多,工作量确实太大。
移民问题虽经多方努力,进展的相当快,但迁坟却成了大问题。沂蒙山人对祖宗是相当敬畏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敢碰祖茔的。虽然在工作组的劝说下,大部分搬到了山上,但仍有少部分不肯搬迁。特别是靠近烈士陵园的坟头主人,都在观望。
烈士陵园始建于一九四四年底,是沂北行署为葛庄战役牺牲的烈士们建的,原址在河西村北。二百二十名烈士长眠于此。
那次战役,马三也参加了。牺牲的烈士中,有不少是他的战友,而安眠于烈士陵园的大多是外地的。因为,当地的烈士大都被自己的亲人安葬到自家祖林去了。
省里催进度,迁坟很棘手,怎么办?
马三思来想去,只好向烈士们鞠躬了:“战友们,为了新中国,你们献出了宝贵生命,马三不忍心动你们的家呀!可不搬咋行呢,水库一建成,这儿就变成泽国了,想你们的时候咋办?咱搬家吧,每年清明节,我会来看你们的。咱的新家呀,在龙山西南面,那儿朝阳。等水库建成了,咱养上鱼、养上虾,没事儿的时候,马三就来陪你们喝两盅儿,成吗?”
一阵旋风围着他转了三圈儿,然后飞向了龙山。哦,战友们同意了哩。
很快,当地村民将烈士遗骨整理后重新装进了棺材。精心挑选的退伍老兵们,戎装齐整的同时向烈士们庄严地举起了右手。
马三拔出手枪,对着天空连放了三枪,喊一声“起棺!”然后,以沂蒙山最高礼仪走在抬棺队伍前面,为战友们撒下了一把把纸钱。
纸钱飞舞着,被风吹进了战友们的新家。
乡亲们看了这一幕,仿佛又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是啊,为了新中国,有多少烈士献出了生命啊!为了修水库,连他们都搬家了,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当晚,乡亲们便挑灯夜战,将自己的祖宗统统请上了山。
看了这一幕,马三的眼圈儿红了,深深地给乡亲们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