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学者赵玉霞为您讲述聊斋故事之十二
口 技
蒲松龄原著 赵玉霞译并评
村子里来了个女子,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背着一个药袋,来这里行医看病。有来找她求医的,这女子却说自己不会开药方,要等夜里请教神仙。
晚上,她借了个小房间打扫干净,门窗紧闭,把自己关在里面。众人围在门口窗边,歪着头侧耳静听,只是窃窃私语,连咳嗽都不敢。房里房外都黑洞洞一片,没有动静。
到了初更时分,忽然听到里边掀帘子的声音,只听那女子在里边说:“九姑来啦?”另一个女子的声音答:“来了。”女子又问:“腊梅也跟九姑来啦?”像是一个丫环回答说:“来了。”三个人轻声地你一言我一语,唠叨起来没完没了。
一会儿,帘钩又响,只听那女子说:“是六姑到了。”于是几个人乱纷纷打招呼:“春梅也抱着小少爷来啦?”一个女子回答说:“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哄他也不睡,非要跟着来。身子像有百十斤重,抱着累死个人!”接着又听到女子的殷勤迎候声,九姑的问好声,六姑问长问短的寒暄声,两个丫环的互相慰劳声,小孩子的嬉笑声,一齐嘈杂地传出来。就听那女子笑着说:“小家伙也真好玩,大老远地抱了个猫儿来。”慢慢地声音渐渐稀疏下来。
忽听得门帘又响,满房间顿时嚷嚷起来,说:“四姑为什么来晚了?”只听一个女孩子细声细气答道:“路有一千多里,跟姑姑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到。姑姑走得太慢了。”就听各人问暖问寒的声音,伴随着搬动座位的声音,吩咐加座的声音,各种声音交织,喧闹满屋,有一顿饭的工夫才平静下来。

接着就听到女子求医问药的声音。九姑认为该用人参,六姑认为该用黄芪,四姑认为该用白术。商量了好一阵子,就听九姑叫拿笔墨纸砚来。不久,就听到折纸的“嚓嚓”声、拔笔掷铜笔帽扔在桌上的“丁丁”声、在砚台上磨墨的“隆隆”声,然后是毛笔丢在桌上的碰撞声,随后又是抓药包药的“窣窣”声。不大一会儿,女子掀开门帘,招呼病人家到门前,递给药包和药方。
她转身回到屋里,接着就听到四姑、六姑、九姑三个姑娘的告别声,三个丫环的告别声,小孩儿的“呕哑”声,猫儿的“咪呜”声,同时响起。九姑的声音清越悠扬,六姑的声音和缓苍老,四姑的声音娇细和婉,三个丫环的声音也各有特点,听上去清清楚楚,都能分辨出来。大家都很惊讶,以为真是神来了。
回家后试试她的药方,也不是很灵验。这就是民间所谓的口技,特意借这种本领来卖药罢了。然而这也足够神奇了。
提示与感言:
四姑、六姑、九姑加上两个丫鬟、一个小孩、口技者本人,一个人要发出七个人的不同声音,还有折纸的“嚓嚓”声、铜笔帽落在桌上的“丁丁”声、砚台上磨墨的“隆隆”声、毛笔丢桌上的碰撞声、抓药包药的“窣窣”声、孩儿的“呕哑”声、猫儿的“咪嗚”声,这些声音还要很好地穿插,形成一种好像真有其事的会诊、开方、抓药、然后众“医生”告辞过程,一个人要模仿多少声音啊?真是奇才!
这么精彩的口技表演,目的只是为了骗人买药。可惜本领用错了地方!正大光明地卖艺,作口技表演,也一定会很吸引人,不会比卖假药少挣钱吧?
杨广旭
鹧鸪天•赵玉霞老师讲聊斋故事之十二
《口技》(钦谱、通韵)
女子行医在山村,众仙会诊夜间临。四姑辩证术调气,九妹开方参是君。 情切切,意真真,全凭口技惑民心。奇才卖艺为生计,只是全抛诚善仁。




(聊斋故事彩绘作者:阎先公)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赵玉霞,女,1947年10月生,高级讲师,曾任淄川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曾宪梓教师奖学金获得者,退休后曾被评为市、省关心下一代优秀“五老”志愿者等。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散文协会会员、市蒲松龄研究会理事、淄川区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曾编译出版《聊斋故事》集、出版赏析性散文集《聊斋女儿谱》,与徐植农老师合译点校出版《侯朝宗文选》等,并先后参与《二十六史精粹今译》及续编、清道光《济南府志》《淄川县志汇编》《文化淄博•淄川卷》等近20部著作的编著整理工作,且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文数百篇。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