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抹不去的记忆—
长春重庆路“苏联专家大楼”的往事
(一)
文/李大法
引 子
一天,当我看到《新文化报》上刊登《57个新民胡同的“孩子”回家》的报道,特别是那么多的老住户重新走入当年曾居住过的老街小巷;看到那么多老屋旧物和那么多认识;依稀认识的老邻居时,又搂又抱、又蹦又跳、喜悦激动的情景,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时间如梭,一晃四五十年过去了。当年天真烂漫的孩童转眼已变得是白发苍苍。睹物思人,但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江山依旧,夕阳几度了。
联想小时候自己居住地的往事,尘封已久的记忆突然打开,数不清的往事蓦地涌上心头,像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中,虽然当年居住的楼房已不复存在,老邻居也是天各一方失去联系,但青春成长的美好记忆、对往事眷恋的情怀和内心对老邻居、老同学、小伙伴倾情的呼唤,使我穿越时空,重新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年代!
一、“苏联专家大楼”(以下简称黄楼)
我是1958年随父母支援地方,从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来到长春的,当时住的是一个三层半的楼房,属于吉林省地方工业技术研究所的宿舍。
由于之前来华援建的苏联专家曾在这里住过,所以也被称作苏联专家大楼。后来灰色的大楼被喷成黄色,也被人们称作黄楼。直到近些年看到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沈燕女士撰写的《伪满遗址》的系列丛书,看到当年那么熟悉的照片,才知道了这座楼房的真正源头是伪满的朋友会社(见照片)。
(重庆路与与近埠街交汇东北角的原伪满朋友会社、解放后为苏联专家公寓、吉林省地方工业技术研究所宿舍、和平大世界)
楼房坐东朝西并呈L型,坐落在重庆路与近埠街交汇的东北角,少部分在重庆路,主体在近埠街,为了美观和坚固,楼房每层之间设计了对称的圆窗和宽40厘米,厚30厘米的圈梁,楼内的三楼二楼每一楼层有垃圾通道,可直达一楼的垃圾堆放半封闭的场所。
一楼有部分橱窗,四楼顶有设计成旗杆的避雷器,楼的北侧有门垛大门,并与一座二层灰楼构成独立的小院,一楼的住户通过院子在楼的后面进入,二楼以上从楼的正面进入,楼外的背面还有单独的防火铁楼梯直通三楼平台,二楼、三楼、四楼均有平台。
地下一层还有地下室,平时做排放地下水的泵房,冬天用来烧锅炉,那时的地下水层很浅,水也很旺,几天不排水,就会把地下室淹没。
楼房有上下水、煤气、暖气、独立的厨房,每层有一公共卫生间,一楼住的是科级干部和技术人员,二楼以上全是工程师,相当现在的高高工、教授。
吉林省原省长高德占,在文革前就曾住在这里,每家三十米左右的住房虽然不特别宽敞,但很方便、很舒适。当时在长春属一类住房,而且地处市中心、商业网点众多,做什么都十分便利。
记得当年从家出来,沿重庆路向东走不远就有卖烟酒糖茶的小卖店,里面卖的动物饼干和麦精汽水至今仍记忆犹新、唇齿留香,旁边有药店。
再往前走就是长春市中医院门诊部、省商业厅、对面是省商业实验照相馆、向南走就是长春市汽车公司。
三马路与大经路交汇处有百货商店,有市牙科医院,继续向东过了大经路有煎饼果子铺,永春路,永春路上最有名的是“真不同”熏酱熟食,到了大马路,有东风照相馆、一商店、鼎丰真和东北商场。
从家向西走,是商业厅招待所、外文书店、医药公司、卖日杂的“小六百”(第六百货商店)、邮局。过了清明街就是《长春日报社》,春城旅店,还有长春最大的也是鼎鼎有名的长春饭店。
与长春饭店西邻的是一家水果商店,到了斯大林大街(现人民大街),右边是市医院,过了马路就是五商店(现百货大楼)、副食商店、实验饭店、春城电影院、省交通厅、朝阳电影院(后改为音曲厅),现为卓展商城,对面是孔雀理发店,往回走有朝阳理发店、北燕照相馆、妇女儿童商店(后改为吉林省工艺美术商店)、重庆路饭店、军人浴池、新华书店、清明街派出所、科技出版社、新闻图片社。
从家向南走,过重庆路就是钢铁门市部(后改成叫三名点商店,主要卖糕点水果),再向南不远左转,就是久负盛名的圈楼(现为花鸟鱼虫市场)。
所谓圈楼,就是商场是个单层的圆形建筑,一圈的店面的一侧全都是卖食品的,当时家里吃的油盐酱醋、鸡鸭鱼肉、海产品、熏制品、糕点糖果、蔬菜等,几乎都可以在这里买到。
从家向北走,到北安路就是第二实验小学,左拐不远右转就是长春市第二玻璃厂,穿到新发路就是人民电影院(现在的好望角商场)对面是第二百货商店,当时习惯称做二商店(现为欧亚奥特莱斯)。 
由于住在市中心,所以上街、上学、购物、看电影、就医,去哪里都特别方便。回忆当年的商业网点,虽然不像现在这样多这样密集,但由于周到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出门购物娱乐、看病也十分便捷,这体现了在城市建设方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在这座大楼里,我渡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1970年中学毕业,得天独厚的“四个面向”的分配(面向工厂、农村、部队、学校),使我16岁就走向社会,并住进了国营七九三的职工宿舍。
从此,这座居住了十几年的大楼和老邻居、同学、小伙伴,开始淡出我的视线,直至完全消失。但老房子坚固的圈梁、进出十分方便的内外楼梯,每层楼上的可以尽情玩耍的平台,楼内的垃圾通道和生活基本设施齐全的煤气、暖气、上下水,以及当年在楼内读书、娱乐,生活的点滴往事,则早已融进了我的身心血脉,并伴随我一起成长。
改革开放以后,楼里的人逐渐搬走,又有一些新的住户搬入,一楼的好多房屋都改做了商业用途。1999年随着重庆路街路的改造,这座始建于伪满时期的建筑,带着无数的生活印记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人们在这里生活的轨迹也戛然而止。
(未完待续)
作者:李大法
写于2023年8月

作者简介:
李大法、男、曾任吉林省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吉林省政府法制局副局长、吉林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吉林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法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委组织部公考命题专家、考官、讲师团成员、吉林省委党校客座教授 、吉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