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五一)
杨浩然 偶然著
一五一、秃山赋诗水作画
马家峪虽然是莲花崮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但没什么像样的建筑物。也就学校、医院、粮站是新盖的。而区委、区政府呢,又没几个上班的,就和村委合署办公,一直住在庙上。变化最大的是民居,大都翻盖了,成趟成行,很抢眼。
变化最大的,是四周的山。山顶松槐戴帽,山腰果树成行,山下梯田层层,谷底溪水潺潺,恰似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绘制这幅图画的是马克斯。自从哥哥马克龙成为南下干部后,马克斯就接过接力棒在马家峪战天斗地了。既当区委书记,又兼着村支书,尽管忙,但他一直都在绘制这幅图。
刚解放时,山上光秃秃的。十年战火,已将大山烧得满目疮痍,每逢雨季,山洪便像脱缰的野马,夹着泥沙乱石滚滚而下,一泄千里。
而雨过天晴后,地皮马上又干了。于是便出现了三天一小旱、五天一大旱的恶性循环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一直关心老区发展,开国大典一结束,就派省林业实验所和省水利局的干部来沂蒙山区进行了调查摸底,制定了水土保持计划。并号召当地政府广泛发动群众修谷坊、建塘坝、拦沙蓄洪,控制水土流失。
与此同时,整修改良梯田、栽培葛藤、腊条、棉槐等试点工作也被列入了重中之重。
当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后,省水利厅的工作人员往沂蒙山跑得更勤了。因为他们知道,要想治好水,必先治山。挡不住山洪,河道挖得再宽、再深也白搭。
历史上的尧舜禹均出自山东,特别是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都不入。虽然将水导入了大海,但没治好山,所以一到汛期山洪爆发时,河两岸照淹不误。
要知道,历朝历代,造成淮海洪水泛滥的元凶是沂、沭、泗、汶,而这四条河流又全发源于沂山,假如不把这几条河拦腰斩断,四条龙会照样发威。一发威,淮海平原照样会变为泽国。
那年月,领袖的号召能抵千军万马!号召一发出,便极大地鼓舞了支前归来的父老乡亲。他们怀着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过上富裕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意气风发地投入到了重新安排河山的战斗当中。
马克斯的威望和号召力,一点也不亚于他哥哥马克龙。大手一挥,就摆开了治山治水战场。
这家伙在战火中也学会了造势,战役一开打,整个马家峪便出现了: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到处是劳动号子,处处是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
他们闸山沟、整梯田、修库塘、挖穴栽树。一下将治山治水活动推向了高潮。
人长得好看了,会吸引众多目光。山青水秀,也会招来无数蜂蝶。这不,马三一来,就看上这方风水宝地了。
他决定,将治山治水指挥部安在蒙东,首场战役还在莲花山打。扩大战果,也从这里开始。
“你估计,咱马家峪再干几年就大变样儿?”马三问。
“也就下河一道河坝没完工,西山二百亩果树没栽了。”马克斯说“就是缺水泥、钢筋,料足的话,水坝一个月就能完工。果树苗去年就育好了,树穴年前就挖好了,栽树快,发动群众两天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管理了,我就怕,到时果子多了不好卖。”
“这你甭担心,我有办法。”马三说“水泥、钢筋我找徐能借。另外,瞅时间把老徐家那些个油坊、粉坊、磨坊的全拾掇起来,把铁业社也搞起来,咱红红火火的大干一场,彻底改变老少爷们没粮吃、没钱花的局面。到时,群众富了,集体富了,咱拿出一部分支援国家建设。”
“好,有你在,我腰杆儿挺。”马克斯说“我去安排栽树和修坝去了,你和老爷子说会儿话,中午我来陪你喝两盅儿,下午就去副业组。”
送走马克斯,院内院外已挤满人了。一见五婶拄着拐颤巍巍地往这走,大伙儿便纷纷让道。
马三一边频频向众人点头致意,一边上前搀扶五婶:“婶子,您老好啊。”
“听说大侄子回来了,快让婶看看。”五婶一边说,一边用昏花的目光打量马三“当司令难为不着哈,没见老。婶不行了,走不动喽。”
“三弟回来没有?”马三问。
“年前回来了一趟,带了仨孙子哩。”一提她家狗剩,老人眼里立马放起了光,但只一闪,又暗淡了“哎,公家人不自由啊,一歪过年又走了。想让俺去,俺才不去呢,走了,家里的俩儿子就没娘做伴儿了啊。”说着,两滴清泪掉了下来,落在衣襟上,放光。
马三掏出手帕为老人家抹去眼泪:“婶儿,有三儿呢,过会儿就去看两位兄弟。”
“别别,你那么忙,我去告诉石头和山,说你回来了,仍挂念他们就行了。”说着,颤巍巍地走出了人群。
马三两窝一热,但立马又把眼泪收回去了。他不想让乡亲们看到他哭,战役马上就要打响了,他得振作起来。
静宜小跑着追上了五婶,往她兜里塞了两大把糖果:“婶子,这叫高粱饴,软和。”
“那我让你两个弟弟也尝尝去。”
乡亲们的脸上,个个漾着笑。在他们心目中,马三不仅仅是抗战英雄,更是他们的骄傲!每当去外地走亲戚,听见人们议论马家军、仰慕马三时,他们便自豪万分:“他是俺村的哩!”
今天,一见马三坐着吉普车回来了,就知道他一定当大官了,便竟相来一睹真容。
一看,人还是那个人,气势又不一样了。仅凭那一身志愿军军装、肩上的豆儿、胸前的牌儿、腰间的枪,就知道人家混得更牛了。
于是,他们便决定,晚上再给儿子上一课:“好好学哈,记住,一定得向马三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