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话扇子
作者:潘二焕
我国扇子历史悠久,且风格独特,名目繁多。就其功用而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以引风驱热的实用扇;二是借以表示人物权威、地位等的仪仗扇。
扇子是由于人们实用的需要而诞生的,在远古时代就有之。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人们用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的加工,用以障日引风,因此扇子在古代就有“障日”之称。《淮南子•人间》中记述:“武王荫暍(读音yē,即中暑)人于樾(yuè)下,左拥右肩之而天下人怀其德”。是故,“肩暍”二字,成为后来封建帝王德政的专用词。据《拾遗记》记载,周昭王时,“聚丹鹊毛羽为扇”,使二位侍女摇动,轻风四散,冷然自凉。这种单面羽扇,盛于秦汉时期。大家熟知的诸葛亮,着纶巾,摇羽扇,指挥千军万马为蜀汉争得三国鼎足之一。
汉代,又出现了一种圆形的实用扇,原料多用绢、素绫、缯等为面料,以骨、木为扇柄,左右对称,形似圆月,因而时人称之为“团扇”。或“合欢扇”。团扇多为素白色,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扇面上绘画书写文字已成为时尚。据《宋书》记载,范晔善隶书,皇帝也慕其名,送去白团扇,令其书写诗赋美句。不仅如此,其选料做工也越来越考究。团扇的出现,历代沿用不衰,它不仅成为我国的传统扇形,且由于它不断地发展变化,也由普通的实用品延伸至艺术领域,以致于唐李淖 (zhuō])在《秦中岁时记》形容扇市时写道:“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扇市”成为当时长安商市的一大美景。
后来折扇又从朝鲜、日本传入我国。到了明代,折扇已相当盛行。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朝鲜进撒扇,上喜其捲舒之便,命工部如式为之。”因而很快在社会上流行起来。折扇的传入,又大大丰富了扇伍,因其携带方便,进而成为士大夫及文人墨客的随身物品,后来又被用作公子、小姐之间表达感情的一种信物。
清代有传统扇及折扇外,又出现了转动扇。据清内务府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曾下令制作这种扇。现故宫仍藏有类似钟表的机件,用发条作动力,铜镀金珐琅制作十分精美的五福扇;另一座是童子手持羽扇,上弦弓自动转动搧风。但风力都不大,尚未达到实用效果,只能做夏天的点缀陈设品而已。然而转动扇的出现,却向扇子的机械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扇子的主要作用在于引风取凉,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他还被用作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是皇帝出行在规模宏大的仪仗队伍里,羽车扇辇、扇莨( làng,曲盖)、扇翣(shà,大掌扇)等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在古代皇宫中还有扇歌、扇舞。《宋书<乐志>》中记有“鞞 (pí) 扇舞”;《文选<汉班婕妤>》《怨歌行》中有:“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句,后人因称之为“团扇歌”。
时至今日,扇子的别用早已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覆灭而消失,而电扇、空调的出现又大大缩小了传统扇子的作用。但习惯于夏日在室外纳凉的人们,扇子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工具。于是我想起了少年时代常见于扇子上的打油诗:“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待到立冬。”意虽刻薄吝啬,但也说明了扇子是夏日取凉人人离不开的工具。
扇子,古人夏日良伴,今日依然如是。
作者简介:
潘二焕(县花散人),洛阳偃师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洛阳楹联学会理事,洛阳诗词学会偃师分会、思归客诗词学会副会长;嵩县诗词学会顾问。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思归客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czj6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