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翰林
曹学毅 杨泗云
清初翰林王曰高,茌平城北八里庄人。自幼天资聪慧,虽家境贫寒,却素有抱负,刻苦读书,做得一手好文章。考中翰林后,被选做康熙的启蒙老师。后曾做过礼科掌印给事中。当过吏部的礼科、史科、兵科三次主考官,曾典试江南。他的学生归允肃、张英、王项龄三人都中了进士。王翰林死后,康熙皇帝亲笔给他写了一副对联:“忠孝贤良老、文章德业人”。
早到校的学生。王曰高幼年丧父,孤儿寡母,苦度光阴。大年除夕夜,家家户户放鞭炮,王曰高问其母:“娘,这是干什么哩?”
娘说:“拉鞭花,过年下。”
“咱怎么不拉呀?”
“咱穷。”
王日高扑闪扑闪大眼睛说:“娘,您狠纺棉花,供我念书,等我当了官,让您天天过年下。”
王曰高长到十来岁,娘送他到村西北肖庄一家私塾读书,自己要饭织布,供养儿子上学。王曰高是学堂中最贫寒的学生,他最刻苦,成绩最优秀。每天中午放学,王曰高走得最晚,回来的却又最早,老师纳闷,问他:“曰高,你吃饭了吗?”曰高说:“吃了。”“你吃的啥饭?”“两碗粥、两张饼。”
老师心下犯疑:穷孩子家哪会天天有饼吃呢?第二天中午放学后,老师悄悄地跟在王曰高后边,见他并没有回家,却跑到村外枣行子里去拾干巴小枣吃。老师上前盘问王曰高,王曰高流着眼泪说:“俺娘去要饭,晌午回不来。”老师说:“那你怎么说每顿吃两张饼,喝两碗粥呢?”曰高说:“早晨,俺娘起早做饭,吃了饭就要饭去了,给我留下两碗高粱粥,怕凉了,放到锅底下,放早学回家,碗里冷了一层皮,这不是吃的两张饼、喝的两碗粥吗!”
老师听了,非常可怜,拉着王曰高的手说:“孩子,以后晌午甭回家了,我管你饭。”老师家里也很穷,王曰高每天就喝老师两碗高粱粥。从此,王曰高学习更加刻苦,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后来,王曰高考中翰林,当了康熙的启蒙老师。
王曰高深感自己启蒙老师的教育之恩,有“我子孙不得欺负肖庄”之言,至今八里庄人人尊重肖庄人,哪怕见了肖庄孩童,也礼让三分。
严师明君。王曰高禀性爽直,文冠当朝。他教康熙期间,有许多趣闻。以往,每次放学,王翰林总要亲自把康熙送回宫院门外,康熙说声:“老师回去吧!”王曰高这才回到自己住处。有一天晚上,放了夜学,王曰高去送康熙,刚到宫门,天空飘落雪花,康熙急忙跑进宫去。第二天早上,康熙又去上学,出来宫门一看,王翰林就在门外,眉毛胡须挂了一层白花花的霜雪。康熙问:“老师,您怎么还站在这里?”王日高回答:“你没说让我回去。”康熙回家跟母亲一说,从此,母亲再也不让老师送康熙了。
王翰林平时对康熙要求很严,一丝不苟。有时康熙背不会老师布置的诗文,王翰林罚康熙跪,而他自己也陪跪。这一天,康照的母亲去看望儿子读书,恰巧碰见儿子被罚跪,她心疼难忍,上前一把把康熙拉起来,生气地说:“走,咱不念书了。念书也做朝廷,不念书也做朝廷!”王翰林当即据理驳斥:“念书做尧舜,当明君;不念书做桀纣,当昏君。”康熙的母亲一听,句句在理,又把儿子按倒,并说:“你跪下,老师多咱叫你起来你再起来。”
贵不易妻。王翰林自从当了康熙的老师,很少回家省亲。康熙皇帝亲政后,要把王翰林的夫人接进京去,给茌平知县下了一道公文。县官知道王翰林的夫人长得丑陋,一脸麻子。但他为了讨好皇帝和王翰林,就选了一个美貌少女,彩车盛服,送进京城。康熙知道王日高家境贫穷,又知老师的为人,决不会娶如此美颜少妇,摇了摇头说:“这个不是。”第二次,县官又选了一个和王翰林般配的漂亮中年女人,进京后,康熙还说不是。后来,王翰林知道了此事,骂了声:“这个昏官!”就亲自回家接夫人进京。
县官为什么给王翰林另选夫人进京呢?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崇贞皇帝只顾跟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打仗了,哪还有心思举行科考呀,王翰林空有满腹才华,穷困潦倒,只能跑到二十里外的刘集当塾师,混几斗红高粱糊口。那时,王翰林三十多岁了,还没成家,有个好心人给他说了个一脸麻子、大脚板的丑陋夫人,这人曾因出嫁坐帐尿了灰被当日休掉。王翰林成婚没几年,明朝崩溃,大清立国,第一代皇帝顺治即举行全国大考,招贤治国。王翰林连登科第,中了翰林。后来又被选做康熙的老师。
王翰林把休掉的夫人接进京来,康熙说道:“这才是真正的师母哩!”
皇太后见王翰林夫人如此丑陋,撇嘴欲笑,伸手揽过宫女打的红伞,把脸一遮。王翰林的夫人来个顺手牵羊,抓过红伞,忙道:“谢太后赐伞之恩。”王夫人落座之后,皇太后问道:“你山东出什么?”王夫人回答:“出山。”皇太后说:“哪里没有山?”王夫人说:“俺山东的泰山独一无二。”皇太后又问:“山东还出什么?”王夫人答:“俺山东出人。”皇太后说:“哪里没人?”王夫人说:“俺山东出圣人。”皇太后听了,心中暗暗赞佩。
三声大炮震宫廷。康熙的父亲顺治到河南少林寺当和尚去了。朝内由康熙的权父八大公傲拜摄政。傲拜与康熙的母亲通奸,不得人心。朝内文臣给康熙皇帝屡奏本章,揭露傲拜荒淫乱宫的罪行。可是康熙帝一概不理。一天,与王曰高是同榜翰林的东昌府的转本御史任克溥再次联名上疏,并且暗中写上了王翰林的名字。任克溥认为,康熙皇帝可能听他老师的话,而且王曰高又不轻易奏本,就把王翰林的名字写在最前面。
康熙皇帝见到朝内众文臣的联名上疏,想道:老师向来很少动本。这次联名上疏,头名就是他,不免相信了八九分,但仍不敢臆断。于是,就问母亲:“娘,你说我跟俺叔谁大?”皇太后回答:“论家法你叔大,论国法还是你大。”康熙说:“那上朝的时候他怎么不拜?”皇太后无言答对。次日上朝,
傲拜竟一破常例,礼拜康熙皇帝。母子私房话,暗传叔父知。康熙皇帝这才果信不疑。
是日午夜,康熙皇帝传谕兵部司马孙光副立刻动兵,三声炮响,震撼宫廷,康熙皇帝杀了傲拜。
日后,王翰林的学生、状元王项龄曾作词赞日:“给陈直调佐,幼君播岁登席,国泰民安,无惭一代明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