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性恶篇》(12)
【原文】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
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
【译文】
尧问舜说:“人之常情是怎样的呢?”
舜回答说:“人之常情很不好,又何必问呢?有了妻子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就减弱了;嗜好欲望满足了,对朋友的诚信就减弱了;爵位俸禄满意了,对君主的忠诚就减弱了。人之常情啊!人之常情啊!很不好,又何必问呢?只有贤德的人不是这样。”
秋雨堂浅见:
荀子借舜之口对“人之常情”表示了否定。他从孝、信、忠三个方面,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有了妻子儿女以后,对父母的孝顺就减弱了;某种嗜好和欲望满足后,对朋友的诚信就减弱了;官职和俸禄满意了,对君王的忠诚就减弱了。荀子的这种观点,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当今的社会现实来看,都是正确的。所以他对人之常情做了彻底的否定,认为很不好,很不好。
“人之常情”常常被人们认可,根据人之常情做了错事也常被原谅,殊不知所谓的人之常情其实就是人性,荀子认为其本质是邪恶的。
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很少有人记录,我们不得而知,但看今天人们的家庭状况,孩子是小皇帝、小祖宗,不光父母为其倾尽全力地照顾,就连许多爷爷奶奶也要做孙辈的奴仆。无论是在小区里还是在公园里,推童车的比推轮椅的要多得多。为孩子花钱从不吝惜,给父母花钱百般计较。“孝子”变成了去孝顺儿子,使许多虽有子女,却老无所养的老人越来越多,给人生的晚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信”是儒家所提倡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尤其是朋友之间,诚信是维系友情的纽带。但许多人在地位改变之后对朋友的态度就改变了,对朋友托付的事情当面满口答应,过后从不兑现。更有那些像林冲的朋友陆谦之类的人,卖友求荣,令人不齿。难怪读者在读到林冲在山神庙前手刃陆谦之时,感到痛快和解恨,说明人们对人性之恶是这样的深恶痛绝。
至于官职和俸禄满足以后对君王的忠诚就会减弱这一点,我们老百姓体会不到,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像王莽、曹操、司马昭这样的人,他们获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之后,不但不再忠君,还想取而代之。太子盼望父皇早死的也大有人在。由此看来,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企业,最不忠于一把手的,往往就是二把手。
这就是“人之常情”,这就是人性。
2023.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