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黄帝陵
蔡庆生
很难想像,位于陕北黄土高原黄陵县桥山上的黄帝陵,竟然在5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那么郁郁葱葱,成千上百棵古柏铁干撑天,虬枝横陈,绿海波涛汹涌,耸成百米翠峰。就在这古色古香瑞气氤氲的桥山峰巅,矗立着一座国务院公布为“古墓葬第一号”的黄帝陵。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最早见于典籍的记载是《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取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崩,葬桥山。”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有记:“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黄帝是创造发明最多的“五帝”之一,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始创于黄帝时期。
到西安后,一般的人去黄帝陵,都是参加旅游团当天返回,或是顺道上延安、壶口瀑布一游,而我们却想在去延安、壶口后,再横穿黄河到临汾瞻仰尧庙,所以只有我行我素了。我们上了西安至延安的火车,在中途一个叫秦家川的小站下来,转乘小巴前往黄陵县。这是一条极为原始的泥巴路,没有浇过水泥柏油,也没有铺过卵石沙子,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坑坑凹凹上下落差可达数米,一路黄尘滚滚,难以呼吸,路窄处仅能挨过车身,当然无法让过对面来车。奇特的是,两旁绵延的山峦,越走绿树越多,风光越来越美,更有许多上古留传的村镇名称:龙首、印台、太贤、四圣、卜巷、南城、故城、故邑、桥沟、土桥、古路、黄渠、老虎尾巴村等等,玄奥而又神秘。
到达桥山脚下,抬头朝南一望,东西走向的山梁上,有一古城垣墩台,断面黄土刀削般寸草不长,而残城又披满荆草,与山坡无异。
回头再看桥山,喇叭形盘山公路的起点上,凌空一道横幅,赫然大书“天下第一陵”,让人兴奋不已。两旁对联更是气派:“无人至此敢称帝;有谁回头堪论功。”谢绝出租车来想拉我们上山,坚持步行去踏勘桥山,目的在领略近年新发现的黄帝黄城古貌。盘山公路宽阔平整,坡度不大,好几辆汽车可齐头并进。路旁千年古柏苍老蓊郁,好些竟然是从倒朽的树椿上重新抽芽生长,又已经老态森森了。山坡摇曳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炎夏里水灵灵娇艳,也成千古之谜。在半山,右侧出现了一条天然山谷般的“城壕”,隐藏在古柏林深处。据说从这些环绕全山的“龙沟”中,挖掘出了用彩陶片精心磨制的“阴阳太极图”和远古的石斧、灰陶环、人齿、木化石及各类粮食。
很快,我们便登上了桥山之巅,见着大片古柏丛中,高耸一座数十米高陵墓,四周土坡陡削,几近80度,不可登攀,却长满茂密古柏,俨然是真正峰顶。陵前一亭,正中直碑上刻“古轩辕黄帝桥陵”,旁又有碑标着“桥山龙驭”,四字苍劲雄浑。售票处一位老者,上来拉我面南远眺:“看见了吗,外城从沮河北岸绕来,方方70里遍布仰韶文化的遗址。黄帝黄城外加八座卫城,组成了'龟书八卦九宫城’,现在,九座城池的遗址均已发现。”记得魏曹植《黄帝赞》赞曰:“少典之子,神明圣哲。土德承火,赤帝是灭。服牛乘马,衣裳是制。氏云名官,功冠五列。”黄帝又号有熊氏,这“熊”字,不就是能用火的意思吗。传说汉武帝刘彻率18万大军征讨方回师长安途经桥山时,命人筑祈仙台,向黄帝行祭祀大礼,并曾随手脱下盔甲挂在一株柏树上,至今桥山尚有一株“挂甲柏”。孙中山的《黄帝赞》夸道:“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泽东也在1937年书祭黄帝陵文中写:“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是结束原始社会,引导中华民族进人文明的“人文初祖”,万代敬仰。
下山时,我们转入通向桥山东南黄帝庙方向的小道,这条路稍窄,不能通车,坡度较大,很快便到了山脚。山下环绕宽广公园,新落成的黄帝庙山门雄立数米高平台上,门上高悬“轩辕庙”三字,字字一米见方。放眼入口广场、龙池、轩辕桥和龙尾
道台阶气势宏阔,四周绿树成荫,湖光山色,想不到黄土高原竟有这么一片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的风光。进入山门,又是一院花草,正前方才是黄帝庙大殿,悬“人文初祖”横匾。殿左一棵七围多粗的黄帝手植柏,枝干纵横扭曲旋转,如奔腾的黄河怒卷上云霄,峰峦般浓荫覆盖着半座大殿,至此,才领会谢觉哉《黄陵古柏》一诗中的评点“中州神物此为最,鲁楷秦栎俱下风”,好一棵“世界柏树之王”!
黄帝陵周围层层盖着海内外黄帝子孙瞻仰的足印及留下的纪念物:立的碑、种的树和刻下的对联,其中有一副海外游子的联句尤为动人:“离情悠悠乡关千重誓将归;别恨绵绵故园万里终须还”,多么神圣同种同宗血浓于水的情怀。
轩辕黄帝,你的英魂是民族之魂,中华国脉承传的是龙脉,佑护我们早日统一祖国江山,万代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