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闪游”鼓浪屿
来厦门之前,我已经对鼓浪屿做了一番功课,比如鼓浪屿的建筑啊人文啊等等,原以为可以快速穿插,重点突破,利用一天时间,把鼓浪屿看个七七八八。谁知道从三丘田一下船,就被迷宫一般的街巷给绕住了。走几步,一个岔口,走几步,又一个岔口。导航指挥着我们一会儿右转,一会儿左转,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岭,走着走着,咦,怎么又转回来了?
顺便说一下,鼓浪屿没有汽车、三轮车,连自行车也没有。电瓶观光车只做环岛运行。算了,像这种文保项目高度密集的地方,本来就不适合“闪游”。但我等已在厦门扎营,只能任其自然,看多少算多少。一旦“认命”,心里反倒平静下来,“转”的过程,也就成了探秘的过程,发现的过程。
从三丘田下船,越过所谓的“最美转角”,很快就发现了一个牌子: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啊,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八卦楼?八卦楼,是鼓浪屿建筑的杰出代表,俗称小白宫,建于1907年,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高26.6米。圆顶高10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称八卦楼。
八卦楼是一个仓促上马的艰难项目。主人是林鹤寿,建祥钱庄的老板。设计人为美籍荷兰人郁约翰,原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郁氏借鉴巴勒斯坦、希腊、意大利和中国一些经典建筑风格,设计出这幢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的仿古建筑。红色圆顶是直接摹仿世界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82根大圆柱是参照古希腊海仙女神庙的大石柱;柱间平托的石梁和线条,可从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斯托斯神庙看到;室内十字形廊道,源于希腊,后用于罗马教堂;古希腊的陶立克式和爱奥尼克式柱头装饰和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充分展示中西结合的古典美。
建起来才知道,许多建材,当地根本买不到,只能到外地加工定制,甚至从国外采购。花费巨大,且供应时断时续,一次次停工,一次次返工。 到了这个时候,林鹤寿不但没有“迷途知返”,及时止损,反而孤注一掷。他先以钱庄担保,再以在建房产为抵押,向银行贷款,甚至破釜沉舟,变卖台湾的土地家产。1920年,林鹤寿终于耗尽钱财,无力回天,建祥钱庄宣告破产。1924年,日本领事馆接手此楼,出资续建穹顶等工程。
为了心目中的一个目标,心力交瘁,倾家荡产,明知是坑也要跳下去,这不是疯了么?对于这种一往无前的“疯子”,我竟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敬佩之情。什么事都瞻前顾后,精心算计,不光鼓浪屿会少一幢地标性建筑,历史也不知会改写成什么样子。
绕过八卦楼,在两条街的夹角处,陡然驶出一艘轮船!船屋,是一座异想天开的建筑。由名医黄大辟于1920年创建,八卦楼的设计者设计,是一幢造型唯美带有中国韵味的美式风格别墅,也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
建筑地块位于斜交叉路口而呈梭尖形状,设计者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将主体建筑和围墙、大门、前庭结合起来,设计成船的造型,船头是入口大门,庭院是甲板,三层半的主体建筑则是甲板上部的船舱,三至四层逐层退台,三层女儿墙上还开有类似舷窗的圆洞口。登上三楼俯视,宛如一艘远航的海轮,正在劈波斩浪;远望鹭江对岸,厦门尽在眼底。
如今的船屋门口,已经挂上了“船屋旅馆”的牌子。羡慕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可以自由地出入船长舱、大副舱、二副舱、水手舱,可以随时走在“甲板”上,模仿着《泰坦尼克号》的男女主角,伸开双臂,让海风撩起自己的长裙和秀发。
从鼓新路转到安海路,遇见番婆楼。为什么叫“番婆楼”呢?原来当年菲律宾华侨许经权经商致富后,将母亲接到菲律宾,好让她享福。可是,许母过惯了闽南生活,水土不服,又没有乡邻可以闲话,几次三番闹着要回老家。许经权左右为难:不把母亲送回去吧,母亲不开心;把母亲送回家吧,又诸般牵挂。于是,他与别的华侨一样到鼓浪屿购地建房,供养母亲,以尽人子之孝。
别墅盖好之后,又在前院建了一座戏台,请来戏班子,为他母亲演唱;许母则坐在别墅里任意点戏。许母的其他儿女看到许经权如此孝顺,也争相给母亲买来新衣,添置首饰。许母平常出门,珠光宝气,俨然一个南洋富婆。街坊邻居称之为“番婆”,她住的这幢别墅,自然也就成了“番婆楼”。番婆楼有一个大门楼,两扇大铁门上有正反两个“福”字,进门见福,出门也见福。
番婆楼落成于1927年。该楼色彩鲜丽,造型别致,某些洛可可的特点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得非常巧妙,这在鼓浪屿别墅群里是不多见的。将近百年,它风姿绰约,风采不减当年,因而被电影导演屡屡选中,曾在这里拍摄《廖仲凯》、《春天里的秋天》、《土楼人家》等多部电影。
如果说八卦楼是疯子之作,船屋是神来之笔,番婆楼则是孝心的结晶。1.8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坐落着1000多幢有来历有故事的别墅!我正看得津津有味,外孙女走不动了。于是坐在番婆楼附近一家奶茶店门口,端一杯冷饮,等着我们。
这下子再也从容不起来了,打听好路线,直奔日光岩。日光岩原名晃岩。晃岩路47号,位于攀登日光岩的阶梯之左,是一幢白色的欧式民居。熙熙攘攘的游客从码头涌出,散落在迷宫一样的街巷中,又不约而同地汇集在日光岩下,向着不高的山顶攒动。
很少有人知道,被忽略的47号民居,就是中国妇产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林巧稚出生的地方。林巧稚故居是一幢外观呈不规则八角形的欧式民居,二楼单独设一尖形拱门,拱门前的长廊直通地势较高的晃岩路。别墅整体素雅,极有艺术韵致。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在这里出生。因为5岁那年母亲死于妇科癌症,林巧稚立志学医。20岁那年,她考中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之后,又几次出国进修。
1939年,她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坚定地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不顾危险留在沦陷的北平,在胡同里办了个私人诊所,为很多连医药费都出不起的贫苦患者看诊。她减少挂号费甚至经常自掏腰包资助病人。这个小诊所坚持了6年,林巧稚手书的病历足足增添了8000多份。抗战胜利后,中国首家妇产专科医院在林巧稚的提议下建成,医者仁心的她众望所归,担任院长。
在60年的从医生涯中,林巧稚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她虽然一生无子,但人们称她为“万婴之母”,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对林巧稚医术的肯定,还是对她的感恩和敬佩。
1978年,林巧稚病倒了。她拖着病体,坚持著述,坚持接生。1983年病重的时候,时常昏迷,但昏迷中她却总是喊着:“快!快!产钳,产钳……”只有手里抓着东西,林巧稚才能安静下来。去世的前一天她还迎来了6个小宝宝的降生,开心得不行。她病逝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
时光烙印在这幢民居上的斑驳,掩不住它那天使的本色。
日光岩西北侧,坐落着一幢雄伟的三层别墅,叫做西林别墅。西林别墅,为越南华侨黄仲训于1927~1932年所建。主楼坐南朝北,砖混结构,地上三层(局部四层),半地下一层,面宽24.5米,进深21.8米,总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该建筑前有半圆形外廊,一至二层采用通式科林斯圆柱。
日光岩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扎寨、操练水师的地方,这里还有寨门、水操台等遗址。1962年厦门市建立郑成功纪念馆时,西林别墅成了最佳选择。
郑成功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其父郑芝龙,其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民间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王。
郑成功纪念馆现有7个陈列室,展出各种文物、文献、资料、照片、图表、绘画、雕塑、模型等800余种,系统地介绍郑成功光辉的一生。陈列品里,有郑成功的画像、笔迹、玉带、印张、袍服、墓志铭及郑氏族谱,还有郑成功军队的关防、藤盔、藤牌、铁甲、战袍、大炮等。在诗画资料中,有郑成功的诗作及其手书、《郑成功与王忠孝对奕图》、《海上见闻录定本》、延平王户官杨英的《先王实录》以及《稗海纪游》等,其中《海上见闻录定本》(共两册)是1960年在同安发现的一部抄本,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站在西林别墅三楼半圆形外廊,可以看到八卦楼红色的穹顶、三一堂高高的十字架,以及花木扶疏的回街曲巷。海水对面,是厦门市海沧区。
伫立在郑成功的雕像面前,顺着他那期盼而坚定的眼神望过去,似乎透过重重阻隔,看到了祖国的宝岛台湾。仿佛隔着遥远的时空,传来于右任老先生的吟哦: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
瞻仰了林巧稚故居和郑成功纪念馆,我觉得不必再登日光岩,就已经站到了鼓浪屿的最高处。试问,合岛的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有一个算一个,他们的豪宅再巍峨,园林再奢华,有谁能够达到这两位的高度?
女儿带着外孙子继续鼓浪屿探秘之旅,我和老伴儿接了外孙女,提前返回厦门。
【作者简介】陈增印,笔名曾殷,河北邢台人,1982年大学毕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喜欢读书、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