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篇》(第11节)
【原文】
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曰:可以而不可使也。
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
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能遍行天下者也。
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译文】
有人说:“圣人可以通过积累善行而达到,但是一般人都不能积累善行,为什么呢?” 回答说:可以做到,却不可强迫他们做到。
小人可以成为君子而不肯做君子,君子可以成为小人而不肯做小人。小人和君子,未尝不可以互换着做,但是他们没有互换着做,是因为可以做到却不可强迫他们做到啊。
所以,路上的普通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是对的;路上的人都能成为大禹,就不一定对了。虽然没有能成为大禹,但并不妨害可以成为大禹。双脚可以走遍天下,但是还没有能走遍天下的人。
工匠、农夫、商人,未尝不可以互相调换着做事,但是没有能互相调换着做事。由此看来,可以做到,不一定就能做到;即使不能做到,也不妨害可以做到。那么,能不能够与可不可以,它们的差别是很大的了,他们不可以互相对调也是很清楚的了。
秋雨堂浅见:
普通人可不可以通过积累善行成为大禹那样的人?荀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人人都有成为好人、成为君子甚至成为圣贤的资质。但为什么许多人没有成为君子或者圣贤?这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主动去做,而别人也是无法强迫他们去做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比如把跌倒的老人扶起来,许多人是有这个能力的,但多数人选择了不扶,别人也不能强迫他去扶。这就是可不可以和愿不愿意的问题了。
可不可以是客观条件,愿不愿意是主观意志。只有客观条件和主观意志统一起来的时候,目的才容易达成。
就像现在有不少人徒步前往西藏,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半途而废,也有人因此而丢了性命。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可不可”与“能不能”的问题。
农民可不可以经商?商人可不可以务农?显然是可以的,但大多数人却没有改行,这就是“可不可”与“能不能”的区别。君子可以作小人而不去作,并非其本性纯正,而是因为他有崇高的理想放弃了本性中的邪恶;小人可以作君子而不去作,是因为他自私贪婪的本性难改。
“狼走千里吃人,狗走千里吃屎。”这句俗语就是人们用来形容有些人本性难改的。人的本性如果不加约束,就会变成恶习,恶习就会害人,最终也会害了自己。所以,积累善行,既使不能成为圣贤或者君子,成为一个好人也是社会之幸事、个人之福份。
202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