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156》「飘舞的剑」(4056辑)

晨晨寄语
无论从广意义或狭意义上讲,文化都属于大众,而且可以为,只要有方法表达和展示在大众面前,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故弄玄虚,刻意深奥,不适合人们交流的,那是文化的断层,或叫密码,让你那几个人去懂吧。甲骨文、文言文之类是时代文化,属于古代文化范畴。象形文字出来后,字数少,所以古人有自己的方法传递信息,繁体难写,只有言简意赅。现代人直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用以表达的汉字也多,不愁你要叙述的内容不够用。现代字书《中华字海》收录了85568个汉字,不是不够用,是你认不过来。
当今的文化人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论你学有多厚,都会有人说道。易中天说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糟粕,他极力反对小孩子背学道德经;于丹说富五车,朗于口,止于行,瞧不起普通民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作者李绅,竟然是个奢侈铺张的大贪官…。文化给人以启蒙,也教化人生各路……。
但是,文化的精髓应该是给人以心智。此般认知虽不完整,但是犹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自己潜心学习的内容,保证给自己以滋生。说道太多,不必无所适从,能够让自己开心的传承,就是我以为可以深入学习的文化。陕北农民在家中摇着小纺轮,就能唱出《纺线线》;长江边上的纤夫在烈日炎炎下喊出《川江号子》……。
说动不丢就不丢
伸手过来挂个钩
金钩挂在银钩上
郎心挂在妹心头
说动成双就成双
贫穷落难不丢娘
讨口要饭一路去
不得白米吃杂粮
这是一首我们这里较为雅观的现代山歌。我当知青时,秋天包谷成熟了,青壮年要轮流夜里守包谷,后半夜容易打瞌睡,就会唱山歌醒瞌睡,内容五花八门,“这边唱来那边和”。那时确有偷包谷的,路边的包谷也常被狗啃,老百姓形容不做好的几个人:“狗吃包谷是一伙的”。唱山歌提神,多是些哥呀妹呀的叙情段子,露骨直白,男男女女打情骂俏之事,唱得淋漓尽致。每每唱完,敞开嗓门大声喊出“哦吼吼……”,对面生产队山上守包谷的人也随声附和“哦吼吼……”,其喊声在山谷里回荡,然后那边唱的更刺激,彼此对唱,在“哦吼吼…”的震荡声中哈哈大笑,乐在其中的同时,几山响应,胆子再大的小偷、或来啃包谷的狗早被吓跑了。
我们这里的山歌文化有一席之地,更有本地文化人把它编成不同的册子、版本。时下有些小区的凉亭长廊里,三五成群,遥相呼应对唱,“山歌无本句句真”,太真时,引来哄堂大笑。谁敢在这样的场合说三道四,怕是上辈祖宗要不清静了。
大众喜欢的,一定是文化,没有那么多的高大上。自持清高,妄自菲薄,多寻烦恼。那《2002年第一场雪》来得早和晚,关我什么事?听着入耳就行。“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嘞,不允许吗?借此又议一回《罗刹海市》,唱出来的东西一定有它的旋律韵味,好听就听,不喜欢关了就行。字斟句酌,闭目养神,既是含蓄,也是修身,平常心对待平常事,有什么大不了的。还要剑拔弩张,犯得着吗?
新的一天,早安!
202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