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诗里,提到了茱萸。只不过,这个茱萸到底是吴茱萸还是山茱萸,后世一直争论不休。
但无论是吴茱萸,还是山茱萸,都是很好的传统中药材,功效强大,各自发光,今天要说的是吴茱萸,中医认为,吴茱萸性味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止呕、疏肝、燥湿等功效。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能散肝经的寒邪,又能舒肝气的郁滞,并能止痛,是治疗肝寒气滞等病痛的要药。
治疗厥阴受寒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比如《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与生姜等温中降逆药物一起使用。
治疗寒疝腹痛,比如《医方简义》中的导气汤,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药物一起使用。
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的痛经,比如《金匮要略》中的温经汤,与桂枝、当归、川芎等温经散寒、活血养血药物一同使用。
如果治疗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比如《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的鸡鸣散,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宣散寒湿药物一起使用。
吴茱萸性热祛寒,入于中焦,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用于治疗胃寒腹痛、呕吐不止,比如《圣济总录》中的吴茱萸汤,与干姜、甘草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药物一起使用,增强散寒止呕作用。
如果是治疗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比如《丹溪心法》中的左金丸,与黄连等清热燥湿药物一同使用。
吴茱萸性味苦热、热能散寒、苦能燥湿。
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比如《校注妇人良方》中的四神丸,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药物一起使用。
此外,吴茱萸外用能燥湿止痒。治疗湿疹、湿疮,可以单用,或与收湿止痒药物一起,煎洗或干粉撒布患处。如果用吴茱萸研末用米醋调敷足心(涌泉穴),还可以治疗口疮和高血压。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