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旎诗:秋水碧蓝
作者:尹玉峰(北京)
秋水碧蓝!如同融化的水晶般
干净明亮!水中的石子被淘洗
得颗颗浑圆,留不住的
是浮云,浮云只会遮挡
一下蓝天,蓝天却不会因为
浮云的去留而改变。当清风
徐来,暖阳高挂,碧蓝的秋水越发
惹人倾睐,清静安恬,唯美而庄严
镌刻在岁月骨髓里
不变的笑靥、对影
似水的柔情曾在春日里
青嫩鲜亮,然后是夏水
走泥,洪波涌起
秋水坚守在山高
月小、水落
石出时绵延
天地物我的本真,荡涤一切
污浊,滤尽杂物,秋水碧蓝

李政道《秋水》(2000年)
庄子《秋水篇》中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天,河水丰盈,河岸上茂树森森,河滩草叶黄黄。秋水清澈,倒映蓝天,正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好时节。

李政道《野花迎秋》(1993年10月10日)
最先知道秋到来的,定是那夏风中的花朵!当一丝凉爽的秋风袭来,她立刻抖擞精神,迎接新季节的到来。
李政道《秋之色》
秋天,花的代表,非菊花莫属。这位花中的隐士,在丰收的秋,用稻一般的白,麦一般的黄,葡萄一般的紫,山楂一样的红,展示着秋,装点着秋,歌颂着秋。五彩斑斓的菊啊,让秋天不只有无边的落木和清冷的凉云,更有无限的盎然生机。
2旎诗:迟开的花更艳
作者:尹玉峰(北京)
当桃花、梨花、丁香花
漫山遍野开放时,你的
枝干依旧枯着
就仿佛与春天
格格不入
并非麻木
你在心里边时时地
感动着春天的雨露
在杏花落尽、绿叶满枝,桃花
半树残红;李子、沙果的花朵
正在与梨花一争粉白时
你还是感动如初。待到
好一派玉雪世界里,乳白色的
田葛缕子花、浅粉色的喇叭花
金黄色的马齿苋花
淡紫色的蒲公英花
紫红色的牛蒡花、剪刀草
红艳艳的芍药花豪华谢幕
你的枝头才羞怯地吐出一串鹅黄
伴着串红、荷花、米兰、鸡冠花
六月雪、牵牛花、美人蕉的
芬芳去拥抱世界!你是女娲
失落的红宝石,留给人间一个心愿
迟开的花更艳!花开之后可以再次
抽出新枝,再次绽放火红
的花朵,灿若朝霞!又总
是那么含羞,最是迷人,你那嫣然一笑
的皓齿,如若玛瑙又似珍珠,光彩夺目

李政道《静秋》(1992年11月25日)
随着气温的下降,许多多年生落叶植物的叶子会渐渐变色、枯萎、掉落,同一株树上,由于不同部分受到光照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草本植物则会枯黄,走向生命的终点。静静的秋,迸发了绚烂的彩,令人感动,这就是生命的色彩。

李政道《秋风吹去愁,小菊似自舞》(2005年)
秋天的诗文,立意多以愁来做文章。本来嘛,愁,就是秋天的心境啊。但是,李政道不这么看,他的眼中,秋天的景物都在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小至一朵秋风中的小菊,也无惧即将到来的严寒,随风舞蹈。这种乐观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李政道。于是,画出了这幅《秋风吹去愁,小菊似自舞》。

李政道《秋说再见》(1992年10月)
日月轮回,四时更替!大自然循着自己的脚步,悠然而往。秋,该说再见了,但李政道眼中的秋,永远是绚烂,盎然。
3旎诗:你静默无邪地在我心中闪烁
作者:尹玉峰(北京)
你静默无邪地在我心中闪烁
我的心,又回到了断魂季节
雨纷纷,泪纷纷
潇潇不歇,那么
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哦
约好了我们慢慢啼血
不要让我感到时间的脚步
也是一种噪音;不要让我
推开无数扇窗户
依旧看不到世界
我的眼底里已然有泪要流
不知道在为谁难过。而你
一直静默无邪地在
我心中闪烁,绚丽
的翅膀,把诗的天空扇
得光彩耀眼,意绪灼灼
用泪水洗化
寂寞,蝶衣
盈血,滴到诗与歌里,三魂
七魄,千年芬芳,永世不灭

李政道为“用并行机的格点规范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所作的海报《格》。图片均为上海交大李政道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料。
日前,一场名为“不拘一‘格’·‘粲’若繁星”的科学与艺术海报展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活动现场,两个看似没有交集的专家——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汤超,当代油画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二任院长许江一起出现在现场,并以“2023李政道图书馆科学顾问”的共同身份,针对本次活动的主题“复杂与简单”发表了主旨报告。
这次展览,看似普通,却蕴含深意——科学与艺术不分家。(中国青年报2023-05-29 06:49中国青年报社官方帐号)
4旎诗:格
作者:尹玉峰(北京)
月亮掉进了水里立刻
浮出水面,像船轻轻
摇荡,星星撒网
满河湾,荷上的
藕花湿漉漉
浸润了堤上
的马,岸边的草木
都沾满了水,岁月
的长风温文尔雅,讲述
微云河汉里的美丽神话
水上云来山里去
感时泪洒潇潇雨
云是霓裳风借羽,广袖
逍遥谁可伍?翩跹衣带
金丝缕;山环水转
烟村舞,回眸一笑
轻声抚,天上人间同寒暑
物格而后知至,丽丽楚楚

↑粲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创作
5旎诗:粲花
作者:尹玉峰(北京)
时间、空间、流光
净土、梦想、花香
艺术与科学
张开了一双
人类文明的翅膀
扶摇九天,鸟瞰
山川,尺短寸长,对衬
与不对衬,物体之间的
转换,东西南北
上下方圆无极生
太极,太极生两仪;无相
生有相,关于蕴藏在广袤
宇宙里日升月落
斗转星移,地球
旋转,万物生长的神奇景象与梦
结伴,和谐共婵娟,璀璨在人间

殊途同归的艺术与科学
——读柳城先生《电影三字经》
李政道
读者也许奇怪,为什么物理学家要来评论《电影三字经》?或许这位物理学家是一位电影爱好者?
说来话长,却也简单。《电影三字经》作者柳城先生早年读过我的《科学与艺术》一书,他说当时就受到感染。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缘起”吧。
我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与表达世界的不同道路,这两条道路并不是楚河汉界,也不是泾渭分明,更不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恰恰相反,这两条道路通向一个共同的高峰:真、善、美。作为个体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向这共同的目标奋进。我熟悉的许多科学家具有浓厚的艺术兴趣,我认识的许多艺术家抱有对科学的真诚热爱。艺术兴趣使科学家感性灵动,热爱科学使艺术家深邃博大。
电影是一门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综合艺术,一百多年来,电影对于社会的影响极其巨大,这既是人类的艺术进步,也是人类的科学成果。
既然电影有如此重大的社会影响,如何创造电影必是一个各界务必高度重视的课题。柳城先生总结自己的实践,结合世界电影的经验,同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写出这部《电影三字经》,是一件很值得祝贺的事情。在电影国际交流日益扩大的今天,对于世界电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贡献。
始于山脚的起步,兴于中途的采撷,终于有了我们今日顶峰的会和。
“人书俱老”。这个“老”,是老到,更是老成。能不欢呼,岂不乐哉!
读者以为然否?
Arts and Science Lead to the Same Destination
—A Read of Liu Cheng’s Three-Character Primer of Film
Tsung-Dao Lee
Readers may wonder why a physicist comments on this Three-Character Primer of Film. Is it because he is a film fan?
It’s a long but simple story. The author of Three-Character Primer of Film, Liu Cheng had read my book: Science and Art before and was influenced by it. Maybe this is what they call “predestiny”.
I had this belief that science and art are two different ways of learning and expressing the world, two ways not so different and much less two parallel lines that would never join. On the contrary, these two ways lead to the common peak: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Scientists and artists, as individuals, are working their way toward this common target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 I’ve known scientists who have strong interest in art and artists who have sincere love for science. Interest in art makes a scientist sensitive and love for science makes an artist profound.
Film, as a comprehensive art based on science, has imposed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in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It’s the progress of art as well as accomplishment of science for humanity.
Since film has such great social impact, it’s worthy of high attention from all circles on how to make films. Mr. Liu deserved congratulation for writing this Three-Character Primer of Film from his own practice, with reference to world’s film experience as well as meri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an uncommon contribution to world’s film as international conmmunications on film are increasingly expanding.
As we set out from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and learned in the midway, we eventually meet at the peak today.
“Both the book and its author are old”. The “old” here indicates experience and reliability. Isn’t it something to cheer and enjoy?
Do you agree with me, read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