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逛书店琐记
陈晓林
老习惯,每到一地,必逛书店,到京城尤是。在我看来,北京这块地方,与政治文化中心相匹配,书店的数量最多,特色也最具。每次光顾,总有斩获。斩获的既有心仪的书,也有人文“风景”。清代藏书家孙庆增在其《藏书纪要》中称,买书是“最美事最韵事最乐事”。对于美事韵事乐事,想来读者人都有体会。当然,孙庆增也说了买书亦是最难事,那是从收藏角度上讲的,包括知有书而无力购求,好书难遇,真伪难辨云云。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书店,我说不清楚;我只讲我去过并喜欢的书店。

西单图书大厦
过去常去的是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和中关村图书大厦,这些年去的少了些,但有些温馨却存在了记忆中。
八十年代末,在王府井书店,竟惊喜的发现有售我的第一部作品《将星之路》。我问营业员进了多少册?买出去多少册?尽管数字不那么令人鼓舞,但这件事对于正当而立之年的我产生的激励,却是恒久的。多年后,在首都机场书店,看到三联出版的我的随笔集《纸上声》,已没了早先那份激动。
西单图书大厦无疑是京城,恐怕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书店,什么时候进去都是人头攒动。在我眼中,那里最独特的景致有四:一是一楼大厅正面部置的似红色的海洋。二是人们像逛大型商超一般,推着购物车选书。买书象买白菜一样。三是角角落落,是处可见席地而坐的读书人。四是黄牛跟屁,形同骚扰,不胜其烦。

中国书店
京城的读书人和到京城来的读书人,罕有不逛琉璃厂的。那里吸引人的,除了三百年的老号荣宝斋,就是经营古旧书籍的中国书店。当年,鲁迅先生是琉璃厂的常客。据1916年5月至7月的鲁迅日记记载,先生三个月内竟来琉璃厂二十六次。先生爱书也喜收藏,留下的手稿,每一页都是书法珍品。
不知新华书店、中国书店这些响亮的名号是谁起的?真是高端大气。可我到过的中国书店的陈设却很旧式,尤其是琉璃厂这家,真是“满眼是书”的旧书店。旧书按质论价,通常价格不斐,大大超过原定价,看来好书也有保值增值的功用。古籍善本就更是天价了。
中国书店也收旧书。记得有一次在中国书店买了一本北大白姓教授写的关于版本学的旧书,拿回来一看,书里竟夾着一封他弟子给他的一封信。大致记得信是毛笔书写,内容是对老师批评意见的反馈,略有辨解之意。还是一次在中国书店买的一本旧画册里,竟夾着六十年代,成都杜甫草堂写给著名画家刘继卣先生的约稿信。一笔工整的小行楷,颇见古意。
现中国书店在售的古籍大多是清的,鲜有明版的,从末见过宋元版的,五位数以上的价格,只能隔着橱窗欣赏。那浸润着古香古色的线装书且不论内容,但制作就像一件艺术品。
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是文人学者的精神家园。也是普罗大众提高阅读品味的必选书店。
正是在这个书店让我(在书中)结识了李泽厚、刘再复、刘梦溪、钱理群、逄先知、陈平原、陈晋等当代文史大家。也读到了王鼎钓、董桥等港台名家的散文。我从三联还买过旅美史家余英时的书,不乏新知,但政治偏见也真是不浅。
与大书店比,三联书店更像图书馆的阅览室。临窗处摆放着桌椅,旋转的楼梯一侧则安放着海棉垫。三联书店24小时不打烊,全年无休,这恐怕在全国也是独此一家。(疾情后变了)有一次我早晨6点来店,此时临窗的座位上已有早行人。
近日去三联,买了刘梦溪先生2022年1月在三联社出版的60万字的精装新作《八十梦亿》,198元,贵是贵了些,(会员打9折),但值。我很喜欢刘先生的文笔,全书共十三章,每章都用词牌名称,如:忆少年、念故人、学士吟、失调名等。光是这些富含诗意的题目就够吸引人的了。先生的书有深意亦有深情。他说:“什么叫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一定有人文关怀在里边。关怀,能沒有感情吗?为了出书而出书,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博取少许的虚名,赚一点点小利,此外不知有他人,不知有世界,更不知有家国天下,那叫什么‘人文’呵!我看那是有‘文’无‘人’。”
三联书店还有售期刊杂志,凡入三联法眼的,品味皆不俗。一次我在三联书店翻阅《藏画导刋》(二月书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印象不错,故连买了几期。一天偶然流览,发现我发在黑龙江日报天鹅副刊的散文“梁启超教子”被转载。此时我既高兴又恼火。高兴的是一个业余作者的小文竟入三联大雅之堂。恼火的是转载我的作品的刊主竟不告知。之前,中国作家网也曾转载,同样无人告知,知识产权意识之淡薄,可见一斑。
三联书店之所以成为出版和发行的一面旗帜,与出版家经营有道不无关系。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自不必言,曾经的老总范用、沈昌文也皆是业界赫赫有名的“大佬”。他们的书和写他们的书我读过许多,饶有兴味。
与三联书店毗邻的涵芬楼和灿然书店属商务印书馆,与三联书店大致相同,可互补。不过,近些年己显颓相。

鲁博书屋
在北京逛书店还有一些地方不能忽视,那就是一些博物馆、纪念馆附属的书店。设在鲁迅博物馆内的鲁博书屋就很有特色。
据说刚开店时取名为鲁迅书屋,后涉及侵犯姓名权,受到鲁迅之子周海婴的置疑,更为现名。
鲁博书屋当然以经营各种版本的鲁迅著作和研究鲁迅的作品为主打。尤其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经常代售作家的毛边书和签名钤印书。我在这里先后买过多本书评家谢其章的签名本和青年作者李广宇的毛边本。经店主董女士推荐,早些年还在这里入手了一套北京信札收藏家方继孝编撰的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梨园名家和政坛文坛名宿的信札手稿集。闲来翻翻,颇为赏心悦目。
店家告诉我,经典是不愁销路的。鲁迅的书是常销书,也是畅销书,据有关部门统计,鲁迅著作全国全年销量约有300万册,是稳定的亿元市场。我在这里曾买过上下两册,品相尚佳的民国版的《中国小说史略》。
鲁博书屋还经营一些文创产品,我在那买过模仿鲁迅著作封面做封皮的白纸笔记本,想沾沾大先生的仙气。
我留有鲁博书屋的微信,她们经常向我介绍新书。
万圣书园
这些年,一方面一些老书店陷入窘境;一方面有特色的独立书店在堀起。位于北大东门外成府路,北大清华教师楼下的万圣书园就是京城书店的后起之秀。他的主人刘苏里是原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自称万圣书园是一个“卖书人站在买书人的立场开的一家店”。特色是“不仅卖书,还卖文化和思想,在做商业的同时也表达着社会关怀和文化批判”。据称,万圣书园的销售排行榜历来为学术界重视,成为外界了解学术热点的风向标。我注意到,京城几家重要的书店都设有各类图书销量的排行榜,尽管对有些数据我持保留态度,但我承认类似的排行,对作者和读者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我不知道他们为何起了这么个洋名?又强调“书园”,而非书苑、书院、书店或书局。有文章称万圣节是刘苏里的生日,也有说喻“一万个圣人,万圣书架上的作者。”
找到万圣书园于我来说似发现了新大陆,其实是我孤陋寡闻,人家万圣己经创办二十几年,三易其址。
这家书店的门脸实在是不起眼,可走入店内,仿佛一叶小舟驶入了海洋。我这样说并不是店面有多大,而是于密匝匝的书中倘佯,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就是这样的。这种感觉很特殊,难以描摹。


在收款处上方挂着这样一条繁体大字标语:
“通过阅读获得解放”。
一只购书布袋上,印着学者李洪林的手书:“读书无禁区”,也赫然挂在显要处。
作为学术书店和学人办店,文人学者是这里的常客。2018年第一次去,在这里看到西装革履的香港文化人梁文道,选了一大摞书,一些大学生围着他要签名。第二次去看到了著名历史学家、人大教授杨奎松。当时我想趋前向老师请教,可看他专注于选书,实在不好意思讨扰。在这里我曾选过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叶灵凤的《读书随笔》,邵燕祥的诗集《日神在左,酒神在右》,永江朗〈日〉的《以书为友》等。
与京城的大部分书店比,这里找不到育儿经,成功术,厚黑学,高考、公考秘笈之类的书,在售书绝对是阳春白雪。据店家介绍,万圣存书量达30万册,可有一半以上品种一年甚至两年才能买掉一本。与他们相类似的书店都黄掉了,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仅这份二十几年的坚守,就值得每一位读书人尊重。我注意到,走出万圣者,沒有空手而归的。

豆瓣书店
在万圣书园的斜对过,有一家名为“豆瓣”的书店,別看店小,名气却不小。我问店员,为何叫豆瓣?她说店主人小夫妻去工商注册时,准备了五个名字,前四个都有重名,于是就只剩“豆瓣”,结果人见人爱。
这是一家专售旧书的书店,拥有3千多固定顾客,每天2千流水,收支平衡。
古乐府有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书却无新旧之分,投缘就是好书。我问了一下旧书的来源。原来他们把眼晴盯在出版社的库存书和书店的退书上,经常到北京各出版社去搜罗好书。店主告诉我,他们收书不看是否畅销,更不看品相,而是看它们是否足够经典。在此之上,“人无我有,人有我独”。
这种经营书店的理念别具一格,我听说日本的最大书店就是特价书店。当下一方面,书价越来越高,吓阻了好多工薪阶层购书欲望,更遑论穷学生了。一方面,大量的可读书却找不到销售渠道。这的确值得政策的制定者们思考。
据介绍,豆辨书店初始曾在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外都有分店,小夫妻曾想把豆瓣建在更多大学,可现在只剩下武大一家分店了。
豆瓣书店的书架上写有这样一份提示:“带塑封都可拆,拆开不买沒关系”。这不禁使我想起在某些书店,看到书名和作者名想买,可又不知内容如何?与店员沟通,欲开封,大都说“不”或遭白眼。
离开豆瓣,我选了一本秦晖的书《传统十论》,打6折。

码字人书店
在西城和平里,一个拐弯抹角的旧厂区里,有一家叫“码字人”的书店。“码字人”,故名思义,也是一家文化书店,主打戏剧、电影、诗歌主题。书店为“码字人”设置了二十多个阅读写作的卡位,我看到几位年轻人或在电脑笔记本上“码字”,或在阅读。
码字人书店不大,设计的很有文艺范。他们还经常在线下线上举办活动。我加了他们的微信,看到他们刚刚在店里举办了《钟放诗选》纪念诗会。钟放是一位27岁的己故诗人。与会者有诗人,出版人,钟放家人,诗歌爱好者,人不多,但都很动情。
逛书店,不一定非买书,“随便翻翻”也好,走走看看也能发现别样风景。不可否认,当下不是一个对书店特别是实体书店友好的时代。但是,书店毕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尺,马虎不得,怠慢不得。让我们放下现代性的傲慢,向书店走去,向经典致敬,让书香恒久。

授权作者简介:陈晓林 坚持业余创作,出版散文集《纸上声》、诗集《心远斋诗摭》等著作六部。《将星之路》获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