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篇》(第10节)
【原文】
“ 涂(通“途”)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
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 。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不然。
今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
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译文】
“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大禹这样的人。这话怎么解释呢?” 回答说:一般说来,大禹之所以成为大禹,是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度。
既然这样,仁义法度就具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而普通人,也都具有可以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都具有可以实行仁义法度的能力。既然这样,他们可以成为禹这样的人也就很明显了。
如果认为仁义法度本来就没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那么,即使是大禹也不能了解仁义法度、不能实行仁义法度了。假如普通人本来就没有可以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本来就没有可以实行仁义法度的能力,那么,普通人将会在家中不懂得父子之间的礼义,在社会上不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了。实际上不是这样。
现在普通人都是在家中能懂得父子之间的礼义,在外面能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那么,那些可以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能力,存在于普通人身上也就是很明显的了。
现在如果使普通人用他们可以了解仁义的资质、可以做到仁义的能力,去掌握那具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的仁义,那么,他们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人也就是很明显的了。
现在如果使普通人信服修身之术进行学习,专心致志、思考探索、仔细审察,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积累善行而永不停息,那就能通于神明、与天地并存了。
所以圣人,是普通人积累善行而达到的。
秋雨堂浅见:
本节的核心观点是“普通人也能成为圣贤”。这和佛教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的理念是一致的。这就给所有人以努力的希望和信心。
荀子的逻辑推理是很严谨的。他首先肯定了仁义法度有能够被人了解和实行的性质,如果没有这个性质,像大禹这样的圣贤也不能够了解和实行;有了这个性质,普通人也就有了可以了解和实行的可能性。所以说,普通人也就有了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贤的条件和可能性。
那么普通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古圣先贤那样的人呢?
首先要“伏术为学”。荀子在本书开卷第一篇《劝学》中就对学习的内容、态度和方法作了极为详尽的讲解,学习的内容以《诗》《书》《礼》《乐》为主;学习的态度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在学习方法上指出“学莫便乎近其人”,提倡亲近老师,从师而学。
其次要修养身心。荀子在《修身篇》中说:治气养心的方法,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按照礼义去做。最关键的是得到好的老师,最能发生神妙作用的是专心一致。这就是调理性情、修养身心的方法。
第三是积累善行永不停息。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正因为难,能够做到的人才称之为圣贤。
从荀子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把人按照道德标准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小人、路人(普通人)、君子、贤人、圣人。只要按照上述三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人的道德层级和生命价值就会得到不断提升。
202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