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铁道兵组织的最后一次质量观摩
合肥学习结束后,我向科长提交了学习情况报告,介绍了培训内容,也提出了我的一些建议。
时间到了1983年12月份,眼看着我们就要脱下军装了。不过,师机关各项工作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兖石铁路还在正常施工。要调动的已经调走了,想转业的也都转业了,在位的都是要与铁道兵共同改工的官兵了,谁能知道大家心中的激情是怎样涌动着呢。
1983年12月13日,铁道兵在即将被撤销之前组织了最后一次重要活动----对兖石铁路(一师、四师修建)、南同蒲复线(二师修建)和罕东线(十师修建)进行质量观摩,由铁道兵技术处处长张楚然(二师原总工程师)和质量处处长王诺带队,各师总工程师和一、二、四、十师质量检查工程师参加,目的是互相学习交流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先进经验,观摩重大项目的施工组织和工序控制效果,讨论改工后继续做好技术质量管理的措施。科长又安排我随闫九江总工程师去参加质量观摩,对此,我很高兴,因为这是开眼界、长知识的极好机会。
我和闫总是12月12日从临沂乘车到兖州的。走到费县,恰遇集市,下午两三点钟了,人还是很多,公路两旁摆满了各种物品,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我们几乎是在一点一点地挪动着,慢慢地往前挤。有几次停顿下来后,闫总都亲自下车,劝告人们让路,指挥车辆慢行,生怕不小心把人给碰着了。我看到闫总很和气,又感到很可敬,心想他一定是一位好首长。看着看着,我发现有点面熟,想起曾在哪里见过,好像是在通坨铁路的丰润车站吧。那还是74年冬天的事情了,我随师试验室主任陆文迪(广西人,59年兵,是我的入党介绍人,1977、78年曾经推荐我考大学,79年转业)到二十团了解试验工作情况,在丰润车站见过他。当我问及闫总是否记忆时,他说有此事,从那时起,就感到和闫总有点亲近了。
晚宴是很有军人激情和对军营的留恋之情的。一师师长、政委、参谋长都亲自参加,招待质量观摩的兵部领导和各师人员。对我而言,也是第一次和这么多首长一起就餐,虽不敢多言多饮,但在他们的鼓励下,也是尽力而为了!
兖石铁路是根据国家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部分利用日本贷款建设的一级铁路干线,全长308公里。一师承担170多公里(京沪铁路程家庄站到临沂站出站),四师承担130多公里(临沂站出站到石臼所港区)。1981年4月1日正式开工,计划于1985年底建成。铁道兵一师三团在兖州至临沂段先行开工,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0至9公里间包括跨京沪铁路疏解线特大桥在内的桥梁、涵渠和路基填方。到1983年底,全线路基土石方和桥梁基本完成,道碴也铺了接近一半,正线铺轨达到143.3公里,为全线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铺轨基地设在凫村车站,那是一个工业站,位于兖石铁路9.950公里处,有到发线、交接线、站修、待机、牵出线等,兖州矿区煤车在此站办理与铁路的交接作业。因场地很大,施工期间就作为铺轨基地,主要是生产轨排、存放、编组桥梁、轨排运输列车和调车作业。
在一师的管段内,我们除观摩了铺轨基地布局和轨枕生产外,还参观了几座特大桥、路堑施工、临沂车站和临沂市内的跨线桥。那时,我们曾经实习过的温良河特大桥已经架上梁了,再去看看还感到很亲切呢!温良河特大桥是四团施工的,团部在费县。当晚,我们住在团部,我和二师作训科张文松工程师(湖南人)住在一起,相互熟识后,我还向他了解了二师情况。那时,部队转业的很多,技术人员很缺。虽然自己也有到二师的想法,但终究还是没下决心,总有等等再说的想法。
我们到临沂车站观摩时,看到正线部分已初具规模,站场内部分地段还有强夯施工,站场范围和各站、段工作、生活区规模看上去很大,感慨悠然而生,这铁路真是个庞大的组织啊!
那天下午,进入我们师的管区。先是到师机关和师首长见面,接着就是晚餐和看电影,电影组还特意放出幻灯片,上面写着“热烈欢迎铁道兵质量观摩团检查指导工作”。
第二天,就由临沂出发,先看沂河特大桥2—64米栓焊梁施工,当时,栓焊梁已经拼装好了,正在调整高强螺栓扭矩。观摩团在大桥上仔细观看了栓焊钢桁梁拼装质量情况,一致称赞钢桁梁拼装质量好。尔后一路向东,看莒南车站、丘后特大桥和付潼河特大桥,最后又看了石臼所港湾站。在观摩莒南站时,我们的老营长、时任十八团副团长的陈德全带队在板泉镇迎接我们,当时我想,要是能到我参加施工的沭河特大桥去看看,该有多好啊!
我们是从日照宾馆出发到济南的,师司令部副参谋长郭明珠(烟台人,63年兵)一路陪同检查,并把观摩团送到日照境外。
那时的公路交通还很落后,沥青路面基本没有。山路弯弯,颠簸不已。大家挤在两辆面包车上,腰酸腿疼地坚持到济南,登上济南到太原的火车。
一夜休息,早晨五点多就到了太原。下了火车,顿感寒风凛冽,刺骨地冷啊!二师陈副师长一行人等已经在站台上等候我们了----前面已经介绍了,兵部张处长原来就是二师总工程师啊!自然又是互致军礼,寒暄一阵,热烈欢迎吧!尔后就乘车到位于迎泽大街和新建南路交叉点铁三局宾馆休息了。
我利用上午自由活动的时间,去附近走走,到亲戚家看看。三个月前,我在家结婚后返回部队时,还在太原待了一天。三个月过去了,变化还不小呢,先是从基层调到了机关,再过十几天就要脱军装了,人生真是变化莫测啊!
南同蒲铁路北起太原枢纽修文站,南接陇海铁路孟塬站,是沟通山西与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全长488公里。该线原为窄轨铁路,1959年改成标准轨距,但由于标准低,不能满足运输需要。
1981年1月开工建设的南同蒲铁路复线改造工程(修文至侯马)全长296公里,介休至临汾段由铁道兵二师承担,1983年底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
我们先在介休看了七团施工的一个框架桥顶进工程。由于桥梁顶面距轨枕底面高度很小,就在既有线上扣上钢轨,在钢轨下方慢慢地挖土顶进,同时列车慢行,以保证运营安全。还看了六团施工的甘亭车站改建和甘亭隧道。甘亭隧道是一座土质隧道,属于湿陷性黄土,具有遇水立即软化、沉陷的特点。由于地下水位很低,洞内无水,岩土强度不错,稳定性也好,故采取半断面开挖,也没有支撑,没看到危险迹象。
六团就在洪洞县。洪洞县因大槐树和《苏三起解》而闻名。我们在六团招待所住了两宿,参观了大槐树和广胜寺,也见到了同班同学李忠良(江苏籍)和上官建芳(河南籍)。
两天后,又从洪洞县返回介休,在七团团部晚餐后,乘十一点多的火车,次日早晨到了陕西渭南,再北上蒲城县罕井镇,开始观摩十师修建的罕东线了。
那时,十师已经陆续从青藏铁路工地撤回内地,确定“兵改工”后在咸阳就地落户,正在新建办公和生活设施,招待所和食堂都是在新建的宿舍楼内,机关办公还都在简易平房里。
罕东线起自渭南市蒲(城)---白(水)煤矿专用线的罕井站,沿白水河西行,穿过白水县境,与铜川矿区专用线上的东坡站连接,全长35公里,1982年4月开工修建。
这蒲城北部和白水县境内地貌都很复杂,地形破碎,沟壑交错,海拔落差很大,平均海拔850米左右。地貌总体分为中低山区、黄土梁塬、黄土台塬和黄土沟谷四种类型。罕井镇距蒲城县城十八公里,位于白水河畔,与白水县城隔河相望,属关中东部渭北黄土台塬地带,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呈坡阶状递降,自然形成川、塬、沟、洼,以台塬川道为主的多样地貌。罕井是渭北重镇,也是古镇,“罕井”也由来已久。传说南宋时金兵南侵,占领此地,因旱缺水,首领“粘罕”带兵“掘井”数眼而仅一井有水,故名“罕井”,后以井名为地名,沿用至今。
白水县因白水河而得名,古称“彭衙”。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丰厚,源远流长。在建制2300多年的历史渊源中,曾孕育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仓颉造字,杜康造酒,雷公造瓷,蔡伦造纸,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增添了光彩的一页,也为现代人们追古思幽之情留下不可多得的盛景。
在几天时间里,我们观摩了采用SEC拌合混凝土的新方法,采用“内外收坡滑模空心墩”新技术施工、墩高75米的文中沟白水河一号大桥(当时国内最高),还有拼装式涵洞和高填路堤。
所谓“SEC拌合混凝土的新方法”就是混凝土二次搅拌法。混凝土的配料原理是水泥和水组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沙子形成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再包裹石子并填充石子空隙而形成混凝土拌合物。所以,混凝土其实就是一组级配良好的石子在起承重作用,而水泥砂浆填充在其缝隙之中,起着聚集、凝固石子的作用。常规的拌合方法是把水泥、石子、沙子和水一次加入搅拌机内拌合起来,在拌合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沙子未被充分包裹的情况,以至于沙子和石子直接接触,因而减少了砂浆和石子的聚集作用,增大了混凝土拌合物离析的可能。SEC拌合就是先把水泥、沙子和水充分拌合均匀后,再加入石子和水,继续充分拌合,以使水泥砂浆充分包裹石子,提高混凝土拌合的密实性和强度。
拼装式涵洞是指将涵身在预制场分节预制,然后在现场拼装。集中预制构件可以减少模板数量,减少材料倒运,减少现场施工成本,缩短了涵洞施工周期,保证混凝土质量,即使在冬季施工,也可以采用蒸汽养生,对于路基施工全面展开也起到了推进作用。不过,在现场拼装涵洞时,要更加重视基础顶面的平整度处理,严格控制涵身的平顺和拼缝的垂直度,防止出现过大的错台。
四十九团施工的杜康沟高填路堤,高65米,长210米,路基顶宽12.48米,底宽210米,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填了近半的高度。机械化施工的场面看上去很壮观,运土、推土、整平、碾压都是机械作业,盘山路上的运输车辆接二连三地把土运来,分区分段地卸在不同的地方。运来的填料都是以挖作填的湿陷性黄土,再稍作改良,就逐层填筑起来了,这就对路堤的压实标准、沉降变形及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路基压实不好、预留沉落量不足,路基沉降过大,就会造成路基不稳定,宽度不够;但预留沉落量过大,任其自然沉落,显然也不尽科学。为保证路堤坚固、稳定,减少养护工作量,必须严格控制路堤沉降量,使其在容许范围之内。 1983年底,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与铁道兵十师合作,结合该段高路堤的设计与施工,开展了测试研究工作,取得了可靠的沉降变形资料,证明杜康沟高填路基,从设计到施工,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话说这杜康沟地处白水县城西北15公里处,附近有杜康墓、杜康泉和杜康庙,我们也去看了。
在十师又遇到了几位同班同学。那天晚上,师机关放电影,并组织住在附近的部队观看。当我们进入礼堂时,大家都起立鼓掌以示欢迎,值班干部还特意讲了几句欢迎观摩团的话,指挥大家高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顿时,雄壮有力的歌声把我们的思绪又带回了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火热生活中:
背上了行装扛起枪,
满怀豪情斗志昂扬。
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同学陈宽定(陕西籍)也在队列之中,他看到了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会场,感到出乎意外,散了电影就约上谭兴国、韩福顺等同学来看我了。
记忆犹新并终久难忘的,是我们在结束观摩后经过一个长大路堑施工场地时,正在那里施工的干部战士都自发地停下来,远远地面对我们,立正姿势,向我们敬礼。我们看不清他们的面容,看不清他们的表情,也看不清他们的眼神,不知道他们当时的想法,只知道他们可能都满含着泪水,在和我们“再见”,在表达对军营和军人生活的恋恋不舍,在向铁道兵最后一次专项活动敬最后一次军礼!毕竟再有十几天,我们这些铁道兵就都要脱军装了!我坐在面包车里一直看着他们,看着他们的动作,看着他们的身影,向他们点头示意,心中不禁一阵心酸,感到这一幕是多么的悲壮啊!
观摩活动就要结束了。张处长召集大家座谈讨论,回顾十几天来质量观摩的经历,总结各观摩项目的特点,肯定了施工中所采用的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也讨论了“兵改工”后我们该怎样进一步抓好技术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那几天,十师有一个国家科协录制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录音,我还请技术科甘大元科长帮忙录下来,准备带回机关播放。
质量观摩结束后,我们在铁道兵西安办事处稍作休息,就各自返程了。
12月28日乘火车返回部队途中,我靠在坐背上,闭目思想,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想起回去就要脱军装了,这整整十年的军营生活就要结束了,在师机关工作四年多、大学学习四年、在基层工作一年多,虽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虽然没有多少刻骨铭心的记忆,但是,军人、军营、军校、战友等,都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我们该怎样去适应、去拓展呢?怎样才能不虚度一生呢?又想起了质量观摩的所见所闻---兖石铁路铺轨架梁就要进入我师管区了,南同蒲复线已经基本完成了主体工程,罕东铁路施工正处在高潮之中,想起了在每个单位喝酒时,这些军人们志在四方的豪情、战友之间的感情和对部队的留恋之情。此时恰巧路过泰安,我望着忽隐忽现的泰山,想起我们曾经登临其顶,一览众山的时刻,想起那时所憧憬的理想和发出的豪迈誓言,不禁又打开笔记本,记下了下面的句子:
兖州煤矿正酣战 , 石臼海港已改观。
巨龙所到无拦处, 通车指向八五年。
同蒲铁路建复线, 线路迂回甘亭站。
土质隧道巧开挖 , 扣轨慢行顶进涵。
山路崎岖罕东线, 黄土高原白水涧。
涵洞拼装新工艺, 高墩深挖又高填。
铁兵生涯已尽端, 心潮澎湃望泰山。
铁路建设大发展, 吾辈岂能再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