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长诗《阿拉尔畅想》
作者:詹辉全 朗诵:沈虹

诗人杨眉最近出版了长达4000行的抒情叙事长诗《阿拉尔畅想》,这是他满怀对兵团这片火热的土地,对几代兵团儿女炽烈真情、满腔热爱表达的虔诚敬意。
兵团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革命红旗代代相传、英雄辈出,在变沙漠为绿洲,变荒原为城镇,筚路蓝褛、战天斗地的奋斗中,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传统,既锻炼出几代英雄的兵团儿女,培养出流芳千古、名垂青史的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也哺育了一批又一批才情洋溢、成就卓越的作家、诗人。杨眉就是其中之一。

1957年11月,兵团第一师吹响了向塔里木进军的号角,指挥部就设在阿拉尔。就在这一年。14岁的少年杨眉从湖北来到兵团,成为一名兵团战士。从那以后,除三年从军生涯外,再也没有离开过兵团,是地地道道的兵团人,是兵团生产建设的战斗员,也是兵团发展壮大的见证者。激情燃烧的兵团岁月,激发了他刻苦读书、要做诗人的志向和青春蓬勃、意气风发的创作激情。他从1962年开始在《新疆文学》发表诗歌《帐篷城》崭露头角,1965年又在《人民文学》发表了300多行的长诗《创业塔里木》,开创了在《人民文学》发表反映兵团屯垦生活的先河,在全国引起关注,成为当时有影响的青年诗人。杨眉从事文学创作60多年来,奋力笔耕,攀登不止,先后出版过《雪山魂》《情歌照耀的西部》等五部诗集,发表过《创业塔里木》《帕米尔之鹰》《峡江放歌》等6部长诗,出版系列长篇小说《兵团儿女》《白天鹅,黑天鹅》《云顶西塞》等8部,著作丰厚,成果丰硕,其中大多数是反映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兵团生活的作品。

杨眉现已80高龄,依然激情似火,笔力遒劲,在兵团成立70周年前夕,写出迄今为止反映兵团屯垦戍边生活最长的抒情叙事长诗《阿拉尔畅想》 ,诗人的才情、豪情、诗情令人敬佩和叹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部长诗,保持和发扬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大气磅礴、激情澎湃、诗兴豪迈、语言明快、自然清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对兵团屯垦戍边文学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兵团是一部壮丽辉煌的雄浑磅礴的英雄历史,长诗《阿拉尔畅想》就是史诗性的作品。

杨眉说:“我1957年14岁进疆,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西域这片热土,成了我真正意义的第二故乡。感谢兵团,感谢生活,感谢生息与共的各族乡亲父老和兄弟姐妹。”这是杨眉对边疆、对兵团的真情挚爱。对兵团人来说,爱边疆、爱兵团就是爱祖国、爱人民。杨眉把毕生的深情大爱奉献给了边疆、奉献给了兵团。这种热烈诚挚的赤子之爱,是他文艺创作的激情永远汹涌澎湃、奔腾不息的源泉。
《阿拉尔畅想》除序歌和历史传说外,主要内容是描写兵团战士在开发塔里木、建设阿拉尔的创业初期历尽艰辛,奋勇向前的战斗和生活;当年战士们在大漠戈壁、沙滩荒原的开荒工地、地窝子里描画的美好憧憬,如今都已实现,大漠崛起座座城镇,荒原建成粮棉基地,塔里木成为兵团人的锦绣家园,阿拉尔成为塞外江南。叙事和抒情的完美结合,增添了这部长诗的艺术审美特性和感染力。

在历史传说中,阿拉尔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繁华城镇。“日出东方的皇天后土/丝绸之路是友谊之路/联结黄金欧亚大陆/是福耀中华开放的门户”。后来由于风沙肆虐,湮没在黄沙风暴之中,成了“远去的鲲港”。历史传说使作品增加了神秘、奇妙、深邃、悠远的丰富瑰丽色彩。
兵团第一师向塔里木进军,戈壁滩上建花园,“砍土镘下花园吐蕊/夯歌声中粮仓喷香”。在兵团战士手中,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阿拉尔,你横空出世/大西域的荒原又一座新城”。“新的使命/实现中国梦/新的篇章/全民奔小康/携手吧、前进吧、歌唱吧/我们在阿拉尔畅想”。

《阿拉尔畅想》在叙事方法上眼光独到、别开生面。超越常规、新颖巧妙的构思,纵横捭阖、丰富多彩的想象,深沉热烈、喷涌如潮的情感,壮丽华美、广阔旷达的意境,使这部长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气象,具有与众不同、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和雄奇刚健、丰美豪放的兵团战士的感情色彩。
长诗没有详细地叙述兵团开发塔里木、建设阿拉尔的历史过程,而是主要讲述了创业中发生的三十多个真实的、精彩的故事,讲述了十几个英雄模范。有的故事,本身就是精妙绝伦、扣人心弦的现代传奇,像“军垦第一犁”、“五彩路”、“帐篷城”、“最可爱的人”、“塔河五姑娘”等,让人荡气回肠,心情激动。代表人物都是兵团第一师各行各业的楷模精英。雄浑、豪迈、壮美、激越、奇丽、清新、俊逸、浪漫的好章节、好诗句,让人过目不忘、长久回味、心潮起伏、浮想联篇、徜徉在诗的美好意境之中。

诗人写荒原上“军垦第一犁”、“嗨哟、合力拉/一位将军和一群士兵/这是一幅多么经典的画面/它会走进新的历史。”写荒原婚礼,“洞房是真正的洞房/一个地窝子/一张红柳床”。写修筑“五彩路”,战士们用红柳、野麻、砂土,“筑成一条五彩路/从阿克苏到阿拉尔/这条公路通向塔里木”。写“帐篷城”,“一座座,一排排/帐篷筑成一条街/这就是阿拉尔新城/班排的编号就是它的门牌”。写军营庆祝活动,“一霎时山呼海啸/整个军营在沸腾/倾盆泪雨将戈壁浸润”。“最可爱的人”,写了一个当年在塔里木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一位姑娘给不知姓名的志愿军战士写慰问信,附寄了一张照片,几年后,收到信的志愿军战士胜利回国,来塔里木寻找写信的姑娘,成就了一段佳话。“两个最可爱的人/做了一件最可爱的事情/连队把他们祝福成一对新人”。“塔河五姑娘”是兵团的现代花木兰,开荒修渠战斗中,五位姑娘和五位壮小伙打擂台,五位壮小伙输给了五位姑娘。“不是我们的兄弟不行/而是我们姑娘们太强/塔河五姑娘是铁姑娘/五姑娘是永远的榜样”。

十几位歌颂的“阿拉尔人物”,他们是兵团第一师英雄模范的代表,有甘当老黄牛,在基层奋斗一生,“生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老红军温玉标;有身负重伤后,就是死,也要“将红旗插上山头”的战斗英雄杜立海;有“一只手在为棉花选种/一只手抱着周岁的儿子/毛茸茸的棉籽/是一地更令人心疼的孩子”的全国植棉能手刘学佛;有“贡献500多万斤稻谷/把塔里木变成了祖国的金盆”的塔里木女粮王刘焕奎;有用“身上的汗水/眼中的泪水/让棉籽长成了万亩新棉”的长绒棉专家杨亚东、李尔文;有抢测百年洪峰牺牲,“化作河中的海鸥”革命烈士代根发等,他们是兵团永远的光荣,永远的骄傲!他们的英雄业绩,像塔里木的沙枣花一样芬芳馥郁、香远溢清,像红柳花一样火红艳丽、灿如云霞,像胡杨树一样坚韧不拔、雄姿英发,激励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阿拉尔,经过几代兵团人几十多年踔力奋发、开拓进取,如今是高楼林立的绿洲新城,铺金盖银的粮棉基地;沃野万顷、碧树成海,瓜果飘香、鲜花怒放,牧场连天、牛羊如云;水库如镜、渠道成网,“无韁野马”塔里木河,江花胜火、柳丝成行,河上数座大桥飞架、像彩虹映照夕阳;井架傲然林立、石油滚滚成河;公路、铁路、机场四面通达,是现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回想创业的万般艰辛,面对今天的巨大成就,展望明天的灿烂前程,诗人怎能不激情澎湃,放声歌唱!歌唱绿洲、歌唱新城、歌唱丰收、歌唱幸福!歌唱兵团人、“老新疆”,也歌唱“牧村的炊烟”,“燃烧的晚霞”,五彩缤纷的大地,红日高照的晴空。诗人的心,是和兵团、和祖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对未来,更是充满光明,充满希望。“我自豪,我生长在中国/你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我的血脉啊/你的每一座高山/都是我诗情的巍峨。”//“前进的路上永不言败/披荆斩棘、决不懈怠/走进华夏大地的中国梦/走向一个伟大的新时代”。

兵团就是一部宏大的最美妙、最清纯、最动听、最悠扬、最富有诗意、最震撼心灵的生活大牧歌。兵团这部大牧歌,是几代兵团战士经历几十年的屯垦戍边岁月,栉风沐雨、攻坚克难,用热血、用汗水、用智慧、甚至用生命谱写出来的,是永恒的经典,是不朽的乐章。杨眉是参加创作和演绎这部大牧歌的时代歌手。
近60年前,杨眉置身在开发塔里木、建设阿拉尔艰苦创业初期,在长诗《创业塔里木》中,就壮志凌云、语出惊人地写道:“哪个活他一百年/就战它个三万六千天”。//“这一生治不服大沙海/下辈子当兵咱还要来”。这和兵团民谣“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英雄气概是异曲同工、一脉相承的。在《阿拉尔畅想》中,杨眉又写道:“有戈壁的地方,就有兵团人/这里是擂台、是战场、是故乡/春天的使者再度出发/不忘初心、固边兴疆、旗帜飞扬”。//“一往无前/战天斗地/把阿拉尔变成人间天堂”。
兵团战士的路在脚下,在前方。前方永远有诗和远方。
稿源来自《绿州》8月号
作者简介:
詹辉全,四川省剑阁县人。外科主任医师。曾任新疆兵团三级甲等医院外科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和出版各类文学作品180多万字。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书籍散文、文学评论集《天山月》,诗词集《回流的时光》,中短篇小说集《雁双飞》,长篇小说《仁心》、《爱在远方》、《剑门关下》。《爱在远方》被评选为“真情援疆”主题文学精选作品,翻译成维吾尔语出版发行。
主播简介:
沈虹,呢称叶子,新疆兵团人,曾长期从事电视新闻编播工作,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百草园书店,诗词天地,中国农垦杂志,新华网<文艺创客>等多家平台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