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窝 (短篇小说)
秦菊林
吴老爷子米寿那年,学会了耍手机微信。每天早晨眼晴一睁,先躺在被窝里刨屏。直到屎憋尿急了,才正式起床。
吴老爷子解放前当过小学教师,人称"吴先生"。解放后当了干部,官至副科。老人手们还是叫他"吴先生"。
吴老爷子思想新潮。刨微信爱看新闻、奇人奇事等等。最不爱看那些教人咋"活"的所谓"美文"。后来听孙娃子说,那叫"心灵鸡汤"。
世上的事没有绝对的。有一天,老爷子发现有一碗"汤"挺对胃口。
那碗"汤"当时火遍全网。估计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有点文化的老年人民都享用过。即便不耍微信,也从报刊杂志或他人口口相传中品偿过。
吴老爷子和全国大多数老年人民一样,见到那条微信,就觉得与众不同。认为这一条能顶一万条。必须叫老婆子来一起学习。掌握思想理论。以便今后同心同德地贯彻落实。
"听戳(着)吧!这条微信好的很。你快来!我给你传达。"老爷子对着卫生间喊。
"听戳吧!"是吴老爷子对老伴的"昵称"。不公开、不对外,没有笫三者知道,像地下党的接头暗号。
" 听戳吧!"文字意思本是"听见了吧?",因为只是用于呼叫,不必回答,吴老先生就对其语气和文字进行了简化,"听见了吧?"就变成了"听着吧!"。又因当地人总是把"zhuo"唸成"chuo","听着吧!"再次升级成了"听戳吧!"。
说起来,吴老爷子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有点怪。好多老俩口互相不叫姓名,需要叫对方了,就"喂"或"哎"一声。那个"喂"或"哎",就成了对方姓名的代号。
吴老爷子俩口的呼叫代号不太从众。老爷子是文人,老婆子随众,也叫他"吴先生",颇有点调侃意思。而老爷子叫老婆却是"听戳吧"。对此,老婆子曾表示过极大的不满,说:"我恭恭敬敬地叫你先生。你却成天听戳吧、听戳吧的,难道我没名没姓吗?你以为自已是个耍笔杆的,就可以瞧不起我这个耍腿杆的吗?"李爱琴退休前是服装厂踩缝纽机的工人。
老爷子说,你那个名字太那个了,我叫不出口。
老婆子名叫李爱琴,和吴先生同岁。那年代普通人家的女子一结婚,把自家的姓氏就卖给了男人。李爱琴本叫吴李氏。解放后,政府重新登记人口,建立户口。吴先生趁机给老婆改了个赶时代的名字,叫李爱新。寓意"热爱新中国"。谁知工作人员笔下疏忽,把"李爱新"和另一个叫"张志琴"的搅混了。户口本发下来,"李爱新"成了"李爱琴",那位"张志琴"自然成了"张志新"。
吴先生要求修改,有关人员说,手续太麻烦了,名字就是个符号嘛!叫啥还不一样。吴先生想想也是,爱琴就爱琴吧!只是"爱琴"与"爱情"同音,老派的吴先生觉得叫起来有点夯口。
听到老爷子叫,在卫生间洗完脸的"听戳吧",搭好毛巾,出来说:"有啥好的,你唸嘛!"
吴老爷子就严肃认真又加油添醋的宣读了那条微信:老年人要保证自已的晚年幸福,必须具备"四有"。一是有一个老窝(一处自已的住房)。二是有一个老伴(不限于明媒正娶)。三是有一笔老本(自已的存款)。四是有一群老友。"
唸完,老爷子问:"你看,这几句话说的咋样?有人说这是老人晚年生活的四项基本原则呢!"
"听戳吧″说:"好!说到我们老年人的心坎上了。"
随后老俩口联糸实际,逐条对照,一致认为,目前"四有"都具备。"老本"一一俩人的养老金完全自主。"老窝"一一现住的房子,房本名字是老先生的。"老友"不必说,老先生有棋友、麻友,准点上班。"听戳吧"有一帮"谝友",都是年令相仿的老婆子。没事了就凑到一起,家常里短,谝个没完。至于"老伴"嘛,脸对脸站着,那还用说吗!
老俩口全面对照后,又重点突出地讨论了"老窝"问题。不由得又一次自我表扬一番:"幸亏我们那年坚持要了这套门面房!要是听那些`碎老子′的,我们今天的老窝就是个文明监狱。两个人关在楼上,鳖瞅蛋一样,你瞪我,我瞪你,连个鬼都见不到。"
" 听戳吧"点点头说:"在这个事上,我们是夫唱妇随的!"
十多年前,县城搞旧城改造。吴家住的老房子划入其中。
按当时政策,吴家可以分四套房。三个儿子一人一套,老俩口一套。两个女子,都已出嫁外地,没份儿。 四套房均可在"一楼门面和楼上单元房"中二选其一。
有关单位征求意见登记时,三个儿子另有住房,都要了门面。打算出租或开店赚钱。
轮到吴老爷子表态时,儿子们一致认为必需要单元房。因为单元房面积大,两室两厅一卫,80多平方,厨房、卫生间布局合理,设施齐全。老俩口居住宽宽畅畅,儿女们回去陪陪他们,也方便。相反,门面房只有50多平方。两间临街,后边虽有卫生间、厨房,但都窄窄卡卡的,居家使用很不方便。
谁知吴老爷子却坚定不移地说:"我们也要门面房!"
吴老爷子这个铿锵有力的表态,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三个儿子更是大为不解加大为不满。当场、当众就指责老爷子"老瓜了,不会算账,掂不来轻重!"
"老瓜了"?这不是骂老子吗? 吴老爷子气得把桌子一拍:"老子分房老子住,和你们有求相干?"
闹过这次别扭后,老俩口提到儿子们时,就用"碎老子"咒骂,发泄心中的不满。
"碎老子"们哪里知道,为了选房,老俩口几天吃不好、睡不好,翻来覆去地做了仔细研究,全面分析了利弊,才做出的决定。
老俩口认为住楼上虽然清静、宽畅,但自己一天天老了,腿脚越来越不灵便。将来出门上下楼都困难,想和街坊邻居说个话都不容易。人老了,不能太清静,只有多见人,多说话,日子才好打发。要个一楼门面,抬脚就进出,邻居亲友来串个门,聊个天也方便。即便以后真的"老瓜了",坐在门口看个街景也比关在楼上好过。
老俩口态度坚定,"碎老子"们有看法,没办法,只能顺其自然。
新房建成后,吴家分得一溜四套户型、面积完全一样的门面房。"碎老子"们遵循"孝顺、孝顺、顺即孝、孝即顺"的原则,不计二老的前嫌,特意选了一套清静向阳的,做了精心设计和适老改造。两间门面一间做卧室,封了门,只留窗。另一间做客厅兼歺厅。双扇大门改小成单扇门连窗。门的位置由中间改在一边。以增加室内私秘性且便于摆放沙发、茶几、饭桌等必须的家俱。厨房、卫生间很小,不能大改,只能在设施上做文章。厨房安装了刚时兴的燃气灶。水池、灶台都尽量做的平整、高低适中。卫生间的蹲便改为坐便。在便池和洗脸盆中间加装了小型电热淋浴器。老人可以简单洗个澡。
"碎老子"们不但把房子收拾的很好,还根据房子小的实际情况约法四章:
一、回家看望老人不扎堆,不添乱。不让二老受累。不影响二老正常生活。
二、各家轮流给二老送饭。所送食品少而精、保证新鲜干净。只带成品或只需简单加热的半成品。不在二老的厨房大炒大熬。不畄剩饭、不畄垃圾。
三、节假日全家在外聚歺,让二老享受天伦之乐。
四、每周轮流回去打扫卫生,需换洗的衣物带回自家清洗。
房子收拾好后,"碎老子"们请二老去检查验收。老俩口十分满意,高兴地合不拢嘴。立马觉得,"碎老子"们都是好娃。
随后,街坊邻里也来参观,纷纷恭维房子装修的好。吴老爷子得意地说:"我们老俩口没出一分钱,也没操一点心,都是我家那几个‘碎货’弄的。"
先前可气的‘碎老子’又成了可爱的‘碎货’,老爷子的语言夠丰富的。
收获了街坊四邻的大力表扬,吴老爷子不忘热情回报。邀请老朋友、老邻居们,闲了来耍!"打牌、下棋,谝闲传。不用爬楼很方便。我这个老窝,就是大伙儿的老年活动站。"
那段时间,吴老爷子的老窝也着实让老街坊们羡幕不已。特别是以前的隔壁邻居陈老爷子。家庭情况和吴老爷子差不多。分房时听儿女的话要了后院三楼的一套单元房。刚住进去时,感觉宽畅舒坦很是满意。老俩口比吴家老俩口小十来岁,上下个三楼也没问题,就当锻炼身体了。可随着年令渐长,问题就来了。
第一个问题就是老婆子说上下楼腿杆疼。尤其是手里再提点东西,更是累的要命。再是平时儿女们都上班,见个面都难。可一到节假日,回来一大帮。好像事先约好了一样。进门把各自带来的生鸡、活鱼、糕点、饮料往厨房一扔,就心安理得、忙三忙四地去抢坐位打麻将。争不上坐位的躺在沙发上耍手机。孙儿们则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偶尔有媳妇进厨房来问一句:"爸、妈!要帮忙吗?"老俩口看人家穿戴的那么整齐漂亮,根本不是真想干活,只得说:"算了!别弄脏了你的衣服。我们俩个能行!"于是,剁鸡、剖魚、煎炒烹炸,老俩口全包。
忙活半天,大家吃完饭,儿女们说一声有事,一哄而散。剩下的洗洗涮涮,老俩口半天干不完。畄下的残羹剩饭,老俩口三天吃不完。还有那一箱箱的奶、一盒盒的糕点,一堆堆的水果,因牙口不好等原因,即便不爱吃,但怕浪费,就天天顶饭吃,结果吃得消化不良,腸胃闹病。
为此,老俩口没少抱怨"我们忙忙累累半天,就只落得孙儿们的一声‘爷爷奶奶,再见!’还是人家老吴俩口子会想!那门面房住着多安逸!"
陈老爷子说的没错,吴老先生的老窝就是安逸。儿孙们错开时间回家。都带着新鲜的饭菜、少量的水果和小零食。老俩口不操心、不受累,吃的现成,吃的新鲜。连碗都不用洗。
每天吃完中午饭,就有棋友、牌友定时来耍。"听戳吧"要么在一边看电视、做针线,要么在廊沿下和老姐妹们拉家常。小小的老窝人气旺旺,热热闹闹,老俩口住得很是惬意。幸福像花儿一样在心中盛开!
咋能不幸福呢? 儿女们不啃老,也不用老的操心。老俩口想吃就吃,想耍就耍,自由自在。虽说"听戳吧"爱唠叼,说老爷子在机关上惯了一身毛病,又懒又笨,回到家屁事都干不了。为这经常吵个小架,耍个老脾气,却也没发生过同床异梦之类的问题。吵闹过了,屁大一会,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特别是"听戳吧",呕气时嘴巴上说,"伺候了你一辈子,懒求得伺候了!"可还是没耽撂过老爷子的吃喝拉撒睡。早上两个蛋,响午二两酒,晚上暖被窝。有时候还老不知羞地钻进老爷子那核桃壳一样又粗又硬的怀里唧唧歪歪,把老爷子欺负得浑身难受,想入非非…。
夫妻本是同林鸟,先飞后飞谁知道?吴老爷子万万没想到九十岁那年,他身边那只"爱情的小鸟"突然飞走了。往日热闹的老窝,只剩下老爷子一人,像只呆鸟,日子过得就有些惨了。
这个惨,倒不是没吃没喝。老爷子退休金每月五千多。当然也不是儿女们不孝。五个儿女,都请他去住,长期、短期、轮流,都由他。可他说,我又不是分田到户那会生产队的猪,家家轮流喂!
吴老爷子′内心很希望儿女们有人回来陪他,但他下巴底下支砖一一张不开口。老窝巴掌大,儿女们回来怎么住?再说呢, 儿女们都有自已的日子。年轻的要上班,退休的要看孙娃。家家都有一摊子事,撂不下,走不脱,叫谁回来都不现实。
为如何安排老太爷,儿女们也很发愁。万般无奈,只得提出"请媬姆"。可这话一出,老爷子就气炸了:"老子宁可一个人死到屋里,也不再上那个当!"
"请媬姆"只是旧话重提,但这个旧话却像一把锥子,刺痛了吴老爷子的心肺管子。
一年前,一直身体不好的老婆子病情加重。两腿软得几乎不能走路。整天闷在家里犯焦愁。
二女儿一片孝心,特意从省城买了一辆后边带拖斗的电动轮椅。让老爸开上,带着老妈出去兜兜风,吸收些新鲜空气,碰见熟人了说说话,改善一下心情。
吴老爷子素来接受新事物很快。刚退休时,身体硬朗,买了一部小录像机到处拍风景,回去放给"听戳吧"看。孟晚舟事件出来后,他爽快出手买了一部华为手机,说是支持华为与美帝国主义作斗争……。
看到二女子买的电动轮椅时髦、漂亮,操作方便,吴老爷子很是喜欢。半天就学会了驾驶技术。随后,只要天气好,就拉上"听戳吧"出去转悠。引得许多老街坊羡慕不已。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只过了两个来月,"听戳吧"的病有所加重,时好时坏。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稍微好一些时,才能坐在门口晒晒太阳。
老婆子病重了。儿女们又不能经常回来照顾,经过紧急磋商,决定请个媬姆。
经人介绍,媬姆很快就找到了。是一个山里女人,50来岁,名叫苏兰英。因为独生儿子考上了县城高中,她不放心,进城租了一间房,准备陪读。但学校规定高中生必须住校,她就只给儿子煮煮饭,洗洗衣服。过了几天,儿子说作业很多,每天回家吃饭也耽误时间。提出只是每周六回来住半天,换洗衣服,吃一顿妈妈做的饭。儿子学业要紧,苏兰英只得同意。
不给儿子做饭,没事干、闲得慌。有好心人建议,你可以找个活干,既挣钱补贴生活,又打发时间。苏兰英觉得这主意不错,就四处打听找工作。恰好遇上吴家招人,就被介绍去当媬姆。包吃不包住、月资1500,高于当地市价1200元。 初步议定后,按惯例 先试用三至五天。
试用至笫三天,老俩口就正式签约了。他们认为苏兰英很不错。朴实、能干、利索,脾气也好。特别是在屁股大的厨房里,也能做出很合口的家常饭菜,这一点最令老俩口满意。
正式签约时,苏兰英提出每周需要半天假给儿子洗衣做饭,工资可以减100元。老俩口说,那就每周给你一天假,工资不减。按劳动法,你有休息的权利。
自从有了媬姆。吴家的"碎老子"们负担减轻了。不要再送饭菜,不用再打扫卫生,也不一定天天回去看望。但他们议定苏兰英休假的那一天,带着二老全家出游并在外聚歺。
媬姆要开灶做饭,必然要买东买西。特别是在菜市场买菜,那真是一门学问。要会挑捡,还要会砍价。以前都是老婆子的。吴老爷子从不关心。现在只能叫媬姆拿些钱去买。菜市场不像超市有小票。花多花少一目了然。为了账算明白,吴老爷子拿出一个本子和笔给苏兰英,让她把每次买什么、单价、总价记个账。怕苏兰英误会,还特意解释说:″不是我们不信任你,这是我们的习惯。记个账,每月花多少钱,心里有数,才能计划开支。"
苏兰英是农家出身,理解老人们过日子精打细算。她小学毕业,文化不高,但记个流水账没问题,每次买完东西,就一笔笔记得清清楚楚。很长吋间,都没出过错。
谁知就在老俩口觉得苏兰英值得百分百信任时,出问题了。
那天天气好。苏兰英经管二老吃完早饭,照例搬了小椅子放在门外走廊上,让老俩口坐那晒太阳。她去买菜。
苏兰英走后,老爷子打开手机听歌、听戏。老婆子以前就爱坐在门廊下做针线,遇见熟人了招呼坐下聊天。现在不能做针线了,只能呆呆地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希望有熟人出现。
不一会,老婆子看见后院三楼的陈家老太婆提了一塑料袋菜,走的很吃力,老远就招呼说:"老妹子,买的啥好东西,看把你累的,快来坐下歇歇气。"
陈家和吴家在老房子时是隔壁邻居。关係说不上特别好,但很熟络。两个老太婆常在一起拉家常。
见吴家老太婆招呼,陈家老太婆就走过来,随意地一屁股坐在阶沿上,吁吁喘气。吴家老太婆看她累得不轻,笑笑说:"啥好菜嘛!买那么多,你虽说比我年轻,也七十多岁了,该注意解放自已了。"
陈家老太婆气喘匀了些,一边打开身边的塑料袋叫吴家老太婆看,一边说:"今天,市场上有个山里人背了好多小洋芋,我看不错,就一下子买了十斤。我家里那些货,都爱吃菜豆腐稀饭煮小洋芋。"
吴家老太婆听说有小洋芋,来了兴趣。看了看那些洋芋,个头均匀、皮色光亮,确实不错,就问:"多少钱一斤?"她生病以来,胃口不好。菜豆腐稀饭煮小洋芋也是她想吃的那一口。
陈家老太婆说:"一块钱一斤。我看这洋芋好,人家那么远地背来,要一块也不多。农民也不容易……"
"市场上就那一家卖小洋芋吗?"吴家老婆心里想,但愿苏兰英也能买点。
"今天就那一家。还是南山里来的。南山里的洋芋都是沙地种的,好吃!…"
两个老婆子东拉西扯了一会,陈家老太婆说要回去准备做中午饭,就提上袋子走了。吴家老太婆又眼巴巴地瞅着街上,盼着苏兰英早点回来,更盼着她也买些小洋芋。
苏兰英终于出现在老太婆的视线中。还没走到跟前,就说:"兰英,你回来了,快歇歇!"
"姨!我不累!"苏兰英说着话、擦着汗,把鼓鼓囊囊的几个塑料袋随意放在老婆子身旁。正好是老婆子伸手夠得着的地方。
老太婆迫不急待地翻看塑料袋,发现一袋洋芋和陈家老婆的完全一样,一阵喜出望外:"你买小洋芋了,真好!今天就做一顿菜豆腐稀饭煮小洋芋吧!"
″得行!姨,你想吃我就做。我现在就去买豆浆!"苏兰英转身急急乎乎地走了。卖豆浆的一般都在十一点前收摊。她得抓紧时间。
老太婆赞赏地看着苏兰英的背影,给老爷子说:"这女子真是难得的好媬姆!"
吴老爷子正摇头晃脑地陶醉在秦腔戏里,对女人们拉扯的事不感兴趣。包括前边两个老婆子说的话,他都一概充耳未闻。
没人说话了,老太婆无聊地又翻看了另外几个塑料袋,茄子、黄瓜、西红柿…都是些大众菜。忽然,在装西红柿的塑料袋里,还有一个小袋子,里边装着两个白面蒸馍。这让老婆子有些不解。因为老俩口不爱吃蒸馍,苏兰英是知道的。
大约 过了二十来分钟,苏兰英提着一袋子豆浆,急匆匆地回来了。她拾起老婆子脚边的菜袋子,对老俩口说了声:"叔、姨!今天午饭可能要迟一点。点豆浆费时间。你们要是饿了,先吃个核桃酥垫垫。"核桃酥"是老俩口都爱吃的零食。"碎老子"们会适时给买。
老太婆连连说:"不饿。你快去煮饭吧!"
约莫一个小时,苏兰英出来把老俩口扶进屋吃饭。老婆子看了一眼饭桌,就高兴地夸赞起来:"兰英,你真能干,才多大一会,你就把饭弄的这么好!"
吴老爷子也说:"好!好!菜豆腐白生生,小洋芋黄晶晶。豆豉腊肉香喷喷,炒茄子软溜溜。都是我们爱吃的!"
饭合口,老太婆吃得高兴,比往天有精神。她边吃边不经意地问:"兰英,我看你还买了两个蒸馍,是你想吃的吧?想吃你就买,不要啥都依我们。"
苏兰英略微怔了一下,说:"姨!就是给我买的,打算拿回去,明天吃。"
"哦!明天你放假。不在我们这吃饭。不过,就是在我们这吃饭,你也不必啥都随我们。你年轻,胃口和我们不一样,喜欢吃啥给你买,不管多钱,记到伙食账上就行了。"老太婆说。
"姨!那不好!我给你们做饭,就该和你们吃一样的。我想吃的东西我自已买。其实,我给你们做的饭,基本上也都是我爱吃的。今天是看见菜市场有个卖白面蒸馍的,那馍又白又大,一个才五毛钱,一时喜欢,才买了两个。知道你们不爱吃馍,就没往出拿。"
见苏兰英很自律,吴老爷子也说话了:"兰英,我们虽然下细(精打细算)惯了,但决不限制你的吃喝,只要不浪费,你想吃啥买啥,我们不会有意见。"
"叔、姨!你们对我这么好,多谢了!如果我有啥不对了,你们可一定要指出来噢!"苏兰英诚恳地说。
那天是周五,苏兰英干完活,又把早上买菜的账记上,就带着俩个白馍回去了。
当晚,老太婆让老爷子把账本拿给她看。老婆子一看,苏兰英确实没把蒸馍钱记进账,刚想再一次表扬一下这个好媬姆,谁知,最后印入眼睑的一行字却让她皱起了眉:"洋芋5斤,6元,每斤1元2角。"
陈家老婆子明明说洋芋一斤一元么,这咋成了一元二?每斤高出两角,五斤高出一元,恰恰是两个蒸馍钱啊!
如果现代人往上数几辈,恐怕没几个先人不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吝啬鬼。他们受过太多的穷,挨过太多的饿,对钱财的珍惜堪比性命。他们大多数人的处世之道是"不占便宜但也不想吃亏",丢一分钱都会心疼,若受了骗会更加痛苦的要命。
吴家老俩口过日子抠掐、甚至吝啬的程度曾经令他家儿女们咋舌。把看过的广播电视报裁成小块,用来搽鼻子,抹嘴巴。儿女们给买了抽纸舍不得用。冬天烤蜂窝煤,用烧透了的煤块垫底,炉门只畄一条缝,以致室温老是上不去。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为此,"碎老子"们多次婉言相劝。说废报纸很脏,油墨有毒,钻进鼻子嘴巴会生病。说烤火舍不得煤会受冻感冒。说为了省几分几厘,闹了病进医院化的几千几百,人还要受罪。可惜老俩口对"碎老子"们的意见总是阳奉阴违,当面虚心接受,过后坚决不改。
吴家老婆子自从看见了苏兰英记的那笔账,心里就犯起了嘀咕。难道这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女人都是装的?她知道我们老俩口从不去菜市场,不知道菜价,才敢虚报价格、从中抠钱。这样的把戏她耍了多少?如果任其继续,我们还不被她卖了还帮她数钱?
老婆子疑窦丛生,但没有告诉任何人,连老爷子也看不到她心中的疑云。她不想为这点事让老爷子笑话她小气,更怕万一是个误会,伤了苏兰英,会失去这个好媬姆。但她必须想办法既不挑破、不伤害任何人,又要阻止这种事情再发生。
三天后,老婆子终于想到了一个法子。她先跟老爷子说:"吴先生!你觉得苏兰英这个媬姆咋样?"
老爷子:"好啊!你都表扬了多少回了!"
老婆子:“这女子确实不错,干活又勤快又认真。有时候忙得叫人看不过去。我觉得我们把人用的太扎了!"
老爷子:"此话怎讲?"
老婆子:"你看,我们这离菜市场很远。兰英每天都要早早去买菜,大包小包,来去都是步行。为了赶时间回来做饭。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体谅一下,帮助她减轻一些负担。"
老先生:"听戳吧!你是不是在说梦话。你和我一个瘫着,一个拐着,是肩能挑,还是手能提?咋帮她?"吴老爷子八十五岁以后,走路都拄拐杖。
老婆子:"我是瘫了,可你还行啊!你完全可以帮助她。"
老爷子:"你不要拐弯抹角了,直说吧,我能怎么帮?该不是叫我给她买辆车子吧?"
老婆子:"不用买!家里有现成的。你还记得二女子买的那个电动轮椅吗?为啥不利用呢?"
老爷子怔了一会,忽然明白了:"你是叫我坐轮椅跟她去买菜?"
老婆子:"对呀!那个车车闲着不用还容易坏。你叫她开上,你坐在后边。跟着她去买菜,她挑菜,你给钱。买完了大包小包,放到车车上,多轻省?"
老爷子一听,觉得有道理,说:"这到是个办法,那
就从明天开始实行!"
笫二天,苏兰英一上班,老俩口就说要用轮椅帮她买菜,省时省力。苏兰英说,多谢叔、姨的关心,可我不会开轮椅。老先生说,我教你,好学得很。苏兰英说,不是技术问题,是我年轻时学开拖拉机出了车祸,差点把命要了。从此,就连自行车都不敢骑……
这可咋办?老先生正不知所措时,老婆子实施计划心切,脑子一热说:"吴先生,那你就在前边开车,让兰英坐后边。"
老婆子万万没想到,她那脑子一热的一句话,竟然惹出了轩然大波。实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已的脚。
当年近九十的吴老先生开着轮椅载着苏兰英招摇过街时,引起了一片哗然。许多街坊邻居、熟人挤眉弄眼,议论纷纷。没几天,一些难听的流言就飞满全城。
"吴老先生那么大岁数了,天天给个年轻媬姆当脚夫,图啥?"
"听说老婆子不行了,老爷子身体还好。老牛还想吃嫩草!"
"老先生一生清白,快入土了,倒花心了!"……
这些流言很快传到"碎老子"们的耳朵里。赶紧回家转弯抹角地从老娘那儿先作调查。老婆子仍然不敢说出那个"监视媬姆"的心机,只说是她的主意,为了帮媬姆省时省力。
"碎老子"们一气之下,说出了不该说的话:"老妈呀!你知道你的好心带来了什么吗?满街人都在说老爸的坏话哩!……"
自然,这场闹剧以苏兰英辞职、老先生气愤地砸了轮椅、老婆子病情加重而告终。其中,最冤的是苏兰英,她若知道老婆子仅仅为了"两毛钱"制造的这一处闹剧,不知道是会哭还是会笑。事情的真相是,卖洋芋的一见货很抢手,及时调整价格,一斤涨二毛,苏兰英恰好赶上了…
自从 发生了那档子事。吴老先生就对"媬姆 "二字禁若寒蝉。万般无奈,有好心人说干脆进养老院吧,可老爷子一听就心烦。一怕进去不自由,二怕外人说儿女们不孝。
转来转去,最后还是回到了"请媬姆"上。吴老先生纵使一百个不愿意,但别无它法。
第一个媬姆是个信佛的。心善,人品好。可干了一年多,走人了。原因是人家也是七十多的老人了,自已干不动了,儿女也不让干了。
第二个年轻,干活也利索,可就是难说话。老爷子牙不好,喜欢饭菜软烂,可人家总按自已口味做饭。他提意见,人家不接受,还在外边说他"吝皮"。
笫三个脾气好,就是做事不认真。早晚广场舞,中午睡大觉。有时谝闲传把做饭都忘了。老爷子也不满意,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只能将就着用。
让吴老爷子最闹心的,还不是媬姆问题。
过去 老婆子在时,老俩口时而喝个小酒,说个笑,时而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拌个嘴。现在连个吵架的人都沒了。
过去出门散步,常有人同路走,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了。和他年令相仿的,有的卧在床上了,有的掛在墙上了。
过去家里的牌桌子、棋摊子,从没闲过。老友几个定时来玩。现在没人来了。
无事、 无聊、无趣,让吴老先生觉得生活味同嚼蜡。
终于,有一天,有个好消息让吴老先生精神一振。县上要组织象棋大赛。
吴老爷子一辈子爱下棋,早已炉火纯青。如今老骥伏历,不图输赢,只想参与过把棋瘾。
不料,吴老爷子兴冲冲去报名,却灰溜溜地回来。
经办人员明明嫌他年事高,不想要,却客气地说:“老爷爷,你棋艺太高超,你一上阵,谁还敢来!"。
碰了个软钉子,吴老爷子哭笑不得,但又心痒难忍。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你们不让我参赛,我自已搞个比赛。我就不信这么大的县城,就找不到一个对手。"
为了实现当一回"输家"的奋斗目标,吴老爷子把周边跑了个遍。终于寻摸了一个好地方一一钟楼广场。那儿离自已的家不远,老老少少的闲人很多,还有现成的水泥桌子、凳子。
找了个天气好的日子,吴老爷子草草吃了早饭,提上一瓶水、一只装棋盒的手提袋,早早到钟楼广场占了桌子,摆开阵势,招徕对手。口头宣佈:"笫一局自让三步,五局三胜。赢了的,奖金一百元。"
老爷子架势一摆,闲人中不乏应战者。有些刚认得车、马、炮的二半吊子,不知底里,心想一个土都埋到下巴的老傢伙,能有多高的棋艺,于是自不量力地打算去混那百元大钞。但见他们一个个兴冲冲上台,又一个个灰溜溜下场,连续几天,老爷子都只赢不输。
棋无对手,老爷子像跑了气的轮胎,没了心劲。但他百战百胜的名声已出,不服气的人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来了个七十多岁,据说是全县上届象棋比赛的亚軍。
能和亚军对战,吴老爷子感到很光荣。心想,和亚軍"决赛"!我若赢了,我就是冠軍!
吴老爷子精神抖擞地与亚軍对战。比赛结果,老爷子五局三输。
终于输了!吴老爷子高兴地掏出一张百元大钞,要兑现奖励,可那位亚軍坚决不收。说只想陪老人家玩玩,哪能收钱。
吴老爷子输了棋,不但不气馁,反而斗志高扬。次日,又早早去老地方等待那位亚軍,但人家再不来了。
对手不来,看热闹的倒来了很多。见老爷子有些失落,就有人上手,说:“老爷子,向你讨教,来两盘呗!"
吴老爷子打眼一看就觉得来人不是对手,但又不便推辞,只得应付。心不在焉,出棋很慢。
看热闹的人围了一圈,"将!将!吃!吃!"喊声不断,甚至还有"瓜怂!闷蛋!"等脏话出口。虽然挨骂的都是那些自不量力的傢伙,但他听着也不舒服。
喊着、闹着、骂着,还不算,有一次,正当老爷子准备一将而出时,竟有一只大手从天而降,抓起一子,“啪"地拍下!
吳老爷子这下火了,一把扯起棋单“老子不下了!"
吴老爷子的生活又陷入无聊、无趣之中。不想散步,不想说话。连往日爱看的连续剧,爱听的秦腔戏也懒得看,懒得听了。
儿女们查觉到老太爷情绪变化,害怕他得老年抑郁症,就赶紧想办法。正好听说县政府在风景优美的城南建了一所“长青树"康养中心,就婉言说服老爷子,说"咱不住,就去参观参观!"
反正闲的无聊,吴老爷子就在″碎老子"陪同下走进康养中心,仔细地观看。舒适的房间,优雅的庭院,齐全的健身器材,干净的歺厅和一周不重样的饭菜单…
吴老爷子越看越喜欢。当走到棋牌室时,更是眼前一亮。宽暢的棋牌室里,那位打败他的"亚軍",正在与人激战。
不操心,不做饭 ,打牌有牌友,下棋有对手,这才是理想的"老窝"呀!
参观中,"碎老子"们啥都没说,只观察老爷子的神色变化。最后断定"老太爷的脑筋要转弯了!"
果不其然,当天回去,吴老爷子就给媬姆结了账。第二天一早,让"碎货"们陪着,高高兴兴地去银行取了一沓子钱,满怀喜悦地走进了长青树康养中心。办完手续后,信心百倍地对在场的所有人宣告:"我要在这个′老窝′里庆祝茶寿!"
作者简介:秦菊林,女,生于1947年10月。微信昵称,菊里福人。退休干部。咸阳市作协会员。1978年始发作品。曾在《人民日报》,《陕西曰报》、《咸阳报》、《秦都》等刋发作品百余篇。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月明千里心》,2016年出版文集《山菊淡淡》。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