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阎纲
——2023年8月6日上午,礼泉县袁家村小南门里。在陕西省散文学会咸阳分会创作中心挂牌仪式上,我见到了阎纲先生。
先生92岁了,他顶着瓢泼大雨由县城赶到了袁家村,又在村口停车半个多小时,坐在车内修改发言稿。原因是打印时出了差错。他坚持站在雨天湿地上,宣读着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的致辞。其情其境十分感人。从中亦体会到他对这件事情是那么的重视与欣悦。
活动结束后,我把“中华之光”呈给了先生,也把《问故乡》奉上,作为一个创作汇报吧。我记着他对这个题材的肯定:难得啊!
如果先生翻阅一下,审读几页也了了我的心愿了。实话说,老师看到了这个作业就好了。
顺便说说,他对那条幅内容说了一句话:你这几个字我都不好意思装裱往外挂了。我跟老人家开着玩笑:那您就记在心里啊。
先生出生于1932年,1949年参加工作,195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调中央文化部。编辑的报刊有:《文艺报》《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当代文学研究丛刊》《评论选刊》《文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热点文学》。出版的评论集有《阎纲短评集》《神•鬼•人》《余在古园》等10部。多次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研究成果表彰奖。出版的随笔杂文散文有《冷落了牡丹》《一分为三》《惊叫与诉说》《座右鸣(勿错为“铭”)》《我吻女儿的前额》等8部。获“首届冰心散文奖”。在《文艺报》编辑岗位上写下“火热的文字”,竭力推荐和评介“三红一创”,即《红旗谱》《红日》《红岩》和《创业史》。尤其是《红岩》,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认为作品中烈士们的牺牲精神,给人的心灵以相当剧烈的震撼。此外,出版了《悲壮的〈红岩〉》,后在《文艺报》继续推动下,全国掀起“《红岩》热”,1963年被称作“《红岩》年”。 新时期到来后,迎来了阎纲文学评论的黄金时代。他满怀激情,敢于大胆肯定新时期以来涌现的大批作家、大量作品。他为《灵与肉》与“陈奂生系列”开路,为王蒙小说正名,为《那人•那山•那狗》审美,为电影《人到中年》辩诬,特别是为《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鸣冤,影响深远。出版的评论集有《文坛徜徉录》《文学八年》《阎纲短评集》《神•鬼•人》《余在古园》等10多部。多次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研究成果表彰奖。他说:文艺旨在激活民族魂,直起民族脊梁;文艺家妙在独特的发现和自由的想象;深入生活贵在洞察人的灵魂;写特殊,特殊地写,写复杂,复杂地写!复杂才是人的属性,才是心灵的辩证法,才有艺术感染力。抵制“无冲突论”,你怕刺就不要动玫瑰花(马克思语)打架才有人看(毛泽东语);没有把该作家同其他作家区别开来,没有把该作家作品同其它作品区别开来,不要动笔写评论;推崇“从诗到散文”,即“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同时,散文是“诗的散步”。他强调,自己拥护毛泽东提出的“现实主义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服膺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相结合,以为这是评判文艺的“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依据这一理论,完全有理由这样理解:(一)文艺首先是艺术,是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是心的交流,是真善美,文艺家必须具备美学资质;(二)“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毛泽东语),为人民的审美活动服务,文艺家对历史的真相负责,接受历史的检验和评判。
致敬阎纲!
祝先生健康快乐文学之树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