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感怀
荣玉奇
一年一度的“立秋”到来了。一提起立秋,人们感觉似乎是夏天走到了尽头。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凉爽会伴随着秋的来临而来临。今年的立秋时刻是2时23分,农谚有“早晨立秋凉飕飕,下午立秋热死牛”的说法,不知是否有科学道理?但愿如此吧。今天是中伏第19天,也就是说,立秋后还有一伏,因此立秋并不是温度马上就降了下来。
不管怎么说吧,随着立秋的到来,空气湿度会下降,一早一晚会凉爽起来。夏走秋至,暑去秋来,时序转换,总是一种自然规律吧。到了立秋,有些树开始落叶,因此有"一叶落而知秋"的说法。另外,"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因此,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一个令人充满希望的季节。
然而,不知何故,在古人眼里,秋却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爱国诗人屈原,就曾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宋玉则说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也许自然界万木萧条,落叶纷飞的景象,触发了诗人的心境,于是才发出悲秋的感叹。
李白以豪放见称,他曾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诗句。苏轼也是豪放诗人,但是他的心境随世态而渐老,他的笔下既有色彩斑斓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又有往事如烟不可追忆之苦:“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还有人生如梦不堪回首的浩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林逋则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抛开了浅盏低吟,唱起了“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
世人总喜欢春天的繁华似锦,排斥秋天的肃杀与落寞,然而,秋天却是人们回避不了必然经历的季节,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有了苦难、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收获,才有艺术的苍老之境。历史上也有一些文人墨客,不是悲秋而是喜秋,唱响了秋的赞歌。这些诗词,我最欣赏刘禹锡的《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另外宋代诗人杨万里,则从另一个角度领略了秋天的别样美景,他的《秋凉晚步》这样写道: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大诗人李白从秋山秋水中,感受秋天的逸兴湍飞,秋高气爽宜人秋色直入笔底:
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秋天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自然界的植物走向枯萎衰老的季节,成语“老气横秋”是也。然而它的另一面,却是成熟与老辣的象征,是清寒与寥廓的外显;是秋月朗朗,鹊桥飞渡;是枫叶萧萧,秋蝉默默。此刻,树叶完成了一个轮回,把自己交给大地,交给粗壮的根,在蜕变中孕育新一轮的成熟与丰收。因此,秋又是落叶对根的情思,是大雁对长空的向往;秋天的奉献是无私的,秋天给人的境界是深远的。
想到这里,我的心情不禁豁然开朗起来,让我们伸开双手去拥抱这美丽的金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