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铸老师题字)
图片由关燕老师提供
主编:姚京平

知青岁月之九
《吉林新农民》
文·诵/关燕
下乡快半年了,一天躺下休息后,睡在同一屋南北炕的初、高中女生开聊了,不知谁说:“我妈想我了,让我寄回张相片”,大家听了都不由得想北京、想家了。沉默了一会儿,又有一人说:“我也想给家寄张相片”,谁知道这话刚说完,其她几个异口同声:“我也是…..”,顿时刚才消沉的空气活跃了起来,你一句我一句地设计着照相的事,有的说咱们带着锄头去,有的说带着毛主席语录,还有一个说咱们每人照一张后,再照张合影,总之那天我们的梦乡都是沉浸在照相这件事上。

生产队准假的第二天,也就是1969年9月3日我们起得很早,带着草帽,背着的军用书包中放着毛主席语录和白手巾,又挑了一把最轻的锄头就向安广镇出发了。一路有说有笑有唱的沿着铁道线向西北方向走去。可能心急,觉得走了好一阵才到安广镇。
进了照相馆,我们说明了情况,摄影师非常热情地为我们出主意,最后我们决定每个人都背着草帽,白手巾围在脖间,个人照扛锄头,集体照手捧毛主席语录,三个蹲在前边,四个站在后边。照相开始了,合影时,大家都微笑着,那会儿还不会喊“茄子”,但我们个个意气风发,精神饱满;合影后,我们一个一个非常高兴地轮着照单人的,大家还互相逗着,七个人照了好一会儿。最后我们一再嘱咐照相馆别忘了在每张相片上都写上:吉林新农民和日期。

照完后,我们决定在安广好好逛逛,可那里的商店不像我们想向得那样好,也没什么急需的要买,于是我们就进了一家饭店,每人要了一个菜,用一斤粮票买了五个二两一个的馒头和饼,我像在北京吃午饭一样,用两个馒头就着菜吃完饭,顺手把其余的三个馒头用纸包好放进书包,准备带回集体户慢慢吃。可是书包中馒头的美味不停地向鼻子袭来,嗓子眼儿也好像伸出一支小手,直拽包中的馒头,我想::“再吃一个吧”,于是掏出一个馒头边走边吃,就这样,走一步吃一口地,我再看看其她几位都像我一样忍不住地在吃着,一个接一个,不一会儿再一摸书包馒头没了,刚走出安广镇,包中的三个馒头完全下肚了,我诧异了,说:“我把馒头都吃了,吃了一斤呦!”没想到又有几个也说:“我也吃了一斤,太不可思议了!”……

谁去取得照片我忘记了,反正不久后,我们就有了“吉林新农民”的照片,并寄往北京家中。
现在再看到这张小小的照片心中还能尝到那天幸福的劲儿头啊!淡淡的,啊!不,浓浓的!


作者·诵读者简介: 关燕,新中国同龄人,当年知识青年,追求多彩人生,喜爱诵读人间美好,歌唱人间真情,更爱在宣纸上淋漓中华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