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四长:作品的命运
近读两则名作产生的轶事,使我想到作家作品的命运。
1956年,乔羽受邀为电影《上甘岭》写作插曲。歌词写成后,乔羽将其拿给导演沙蒙看。沙蒙看后,对歌词中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提出一个问题:一条大河唱的是长江,这句歌词为什么不叫“万里长江波浪宽”?这样不是气势更加宏大吗?乔羽说:“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但见过长江的人必定是少数。而‘一条大河’却不同,每个人家乡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母亲河。因此,当听到一条大河的歌唱,就会唤醒我们每一个人对童年的记忆,对乡土、对祖国的记忆。”听了乔羽的陈述,沙蒙觉得有道理,没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句歌词就这样定下来了。
沙蒙比乔羽整整大20岁,在导演《上甘岭》前,已执导(含合作)过《赵一曼》《上饶集中营》《丰收》等几部电影,也算是电影界的老资格,乔羽那时只有29岁。更重要的,沙蒙是《上甘岭》这部电影的导演,谁都知道,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其话语举足轻重。况且这句歌词改为“万里长江波浪宽”也没有什么不对。一般作者一般情况下,改就改了。可乔羽呢,年龄虽然不到30岁,但在创作上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而且懂得坚持和与人交流。“一条大河波浪宽“改为“万里长江波浪宽”,形式上看气势宏大,但在亲近感、感染力上不及一条大河强烈,传播度也会受到局限。幸运的是,乔羽的“坚持”遇上了懂文学又善于倾听、从善如流的沙蒙。这是他的幸运。
与乔羽同样幸运的知青作家姜戎, 50余万字的长篇处女作《狼图腾》交给长江文艺出版社后,编辑提出,其中5万字的长篇大论,游离于小说情节之外,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建议删掉。姜戎坚持这段有关狼与羊的思辨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不同意删,一般而言,出版过程的编辑与作者,编辑处在决定地位,何况当时的姜戎没什么名气。删还是不删,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没有固执己见,在与作者充分讨论后,最后尊重了作者的意见,保留了小说的全貌,使《狼图腾》完整地呈现给读者。事实证明,这5万字的议论并没有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小说2004年出版后,先后被译为30种语言,在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形成广泛的影响。
两段有关名作产生的轶事令人感慨,它使我想到作家作品的命运,许多时候,就在于遇到一个博洽多闻、慧眼识珠而又善于倾听、海纳百川的出版人。这也是作家绕不开的宿命。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成稿后,交到阿根廷一家出版社,被认定没有出版价值,作退稿处理;到了南美洲出版社,立即得到出版人普鲁亚的极大赏识,赞为“美洲的一部伟大小说”。可见编辑眼力的高下和善于倾听,对一部名著的发现多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