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永年
铁钳烫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也有烫头发的,但和现在相比,实在老土。煤炉上放二、三把铁钳,待烧到一定温度,便为年轻姑娘、小媳妇卷刘海、卷曲发,为年轻小伙子卷波浪。铁钳要不时地换,温度低了不成,高了会将头发烫糊,但不论如何总会有满屋子的焦糊味,凡是烫过的,头发都会发黄,也经常会有烫糊断发的,即便如此,未见发生争吵,条件就是这样嘛!在铁钳手柄处还会套着两个小竹筒,这样理发师傅握着烫发就不会导热烫手。当年铁钳卷发普遍存在,成为时髦,现在已绝迹。但那时只是在理发店里才有烫发,挑担理发师傅不能做此卷发手艺,因走街串巷不便带火炉。
2017年4月21日淮海晚报刊载,在绵阳市三台县金石镇,74岁的王维美老人还坚守着火钳烫发这门传统手艺,前来光顾的客人络绎不绝,收费仅4元,还附有火钳烫发的照片。他担忧这门手艺无人继承。即将消失。
烤白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在街头巷尾经常有烤白果(即银杏果)这一营生。操作者用圆形铁丝纲络放进约二、三十枚生白果,放在小火炉上烤,不时转动园纲络,约十来分钟白果便裂口成熟了,吃在嘴里喷喷香。圆形纲络,是由细铁丝织成有柄的半圆形,尤如水舀状,两只合起来便成透气、可转动的圆球形了,圆球直径约15公分左右。回忆这一情景尤如就在眼前。
目前银杏树栽植很多,白果上市量很大,吃法多种多样,其中烤白果很简单,只要放在微波炉中转几分钟就可以了。
扎绒花
清江浦的花街,顾名思义,是以卖花为主的街道。这里卖的花不是鲜花,而是绒花与绢花,绒花多从扬州批发来,也有清江浦本地产绒花。顾客以新娘、少妇、大姑娘为主,老太太鬏髻上也往往插朵小花。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清末民初流入民间。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曾是王室贵族和百姓人家都非常喜爱并且广泛使用的吉祥饰物。
戴花是有讲究的,什么人戴什么花,从花式上便能辨别这个人的身份。小姑娘戴百合花,新媳妇戴和合花,中年人戴如意花,老太太戴寿字如意花,新婚介绍人戴红双喜花,全福(证婚人)当然要戴全福花。花上有双喜,全福字样,让人一看便知道她是什么身份。这些花多为绒花,不仅做工精细,且耐用,经久不褪色,若不慎花朵变形还可以扭正。有的红花下面衬以绿叶,红花为绒制,绿叶则为绢。
绒花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至少有十个步骤,包括煮蚕丝,染色。即使是一件最简单的作品,比如百合花,也需要两天完成。
绒花是一种以蚕丝为主要原料的手工饰品,民间艺人利用蚕丝的下脚料,进行分类,捻丝、脱脂、染色、钩条、传粘,敷于很细的铜丝间,搓成粗细不等的绒条,然后对各色绒条进行连接、围卷、造型、打尖、传粘、装配、修剪等一系列繁杂的加工,遂制成五彩缤纷的绒花。
一时间应市场需要,涌现出鬓头花、胸花、帽花、罩花、戏剧花等诸多品种,色彩以大红、粉红为主,中绿为辅,以黄点缀,明快而富丽。其艺术特点乃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简练生动的形象。
刻钢板
在用电脑打字之前,只有外文手工打字机,没有中文打字机,普遍使用的是刻钢板。所谓刻钢板,就是用特制的蜡纸铺在特制的钢板上,用钢制尖头笔在蜡纸上一笔一划写字,甚或简单的画,一张蜡纸刻写完成后,用毛刷沾上油墨,在蜡纸上轻轻一刷,一张油印纸就出来了。一般情况下用刷子油印,最多印二、三百张,蜡纸破了不能再用。后来逐步改进,用滚筒沾上油墨滚动,油印的张数就多了,仔细的话能印几百张,甚至一千多张。垫在蜡纸下面的钢板,上面有细斜纹,蜡纸经铁笔尖刻划后留下细密的砂眼,以透过油墨,形成油印文件。
笔者所以对这一工作很熟悉,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先后被邀在清江中学与市二中教导处为学生刻印讲义和试卷,至于刻好后油印,则另有他人负责。一些政府机关也会用此法油印文件。十年“文革”中,油印宣传单满天飞,已经成了祸害。自从有了电脑,彻底改变了这种落后、费时费工、质量差的状况了。印刷厂也由铅字印刷改为胶板印刷,快捷无比。时代在前进,科技突飞猛进。
童儿糕
童儿糕又叫桶儿糕。一只锡水壶,盛上水,按放在木炭炉或煤球炉上,与普通水壶不同的是,顶上不是水壶盖,而是直径上宽下窄、玻璃杯状的园桶子。卖糕人用空心园木模子,用蚌壳子舀些含有一些水份的米粉,上面抹平,放进壶顶园桶,盖上园木盖子,约一分多钟,米糕便蒸熟,这时,将木模取出倒置,双手轻轻上下抖动,便有了一个热气腾腾的童儿糕,松软可口。当年母乳很少或无母乳的,往往买此糕用开水冲成稀糊状喂婴儿。牙口不好的老人往往也喜欢吃,上学的孩子们也会当零食吃。笔者婚后也曾用家中废锡料由锡匠师傅打了这样一只壶,但不是卖童儿糕,只是家中老小当零食吃。
这一老手艺消失了数十年,但最近笔者发现在西大街东段、阳光大酒店西边拐角处,有一中年妇女在做这一手艺,笔者拍下了这一久违了的实景。只是做成的糕比以前扁而宽些,每只糕卖二元钱,壶下面不是火炉,而是电磁炉。
穿棕绷床
棕绷床又叫绷子床,有弹性,透气性能好,人睡在上面舒适。无有毒有害气体,比如甲醛和苯等。易搬动,有潮湿便于搬到外边吹晾。在那时属于上乘的卧具。笔者家中现还有这样一张双人绷子床,床框是硬杂木打制,红油漆,是我父母留下的,因年代较久,棕绳已破损,床框未坏,我结婚前,在市供销社购买了棕绳,请环城东路竹器厂两位师傅上门一天之内穿好。当年除市竹器厂出售并修补绷子床,还有走街穿巷的个体户也可修补或翻新绷子床,笔者认识娃柳的一位老人,是穿棕绷老手。
棕绷床早被席梦思垫、乳胶垫、棕床垫代替。近日有媒体披露,棕床垫虽然比较环保,但仍有黏合剂存在,而最好的便是棕绷床了。
锻磨
以前不仅在农村,城里人家也会有石磨,将小麦、大麦、玉米、大米、黄豆等原粮磨成粉再食用,如果磨时加水则成糊状。石磨有大有小,农村用骡、马、驴、牛拉的磨则大,城里专业磨坊的磨也大,家庭用的则小。城里人家石磨多数为双人使用,一人拉,一人拐,拐的人还负责不时向磨眼里喂粮食,也有少数为单人磨,但同样耍向磨眼里喂粮食。笔者儿时不足10岁就会拐磨,人矮够不着就站在小方凳上。目前城里人家也会有只需一个人手盘的小石磨,用以改善生活。
石磨时间用长了,难免会磨损,不出货,于是锻磨的手艺应运而生。锻磨师傅行头很简单,一条布褡裢子肩上一担,走街串巷一面行走一面叫喊:“锻磨了……”尾声拖得较长。搭裢里工具也很简单:锤子与凿子。锻磨用的铁锤是特制的,一头开槽,可以卡入坚硬的金属“斧刃”, 在凿制不同的纹路时,可以更换不同规格的“斧刃”。刚锻过的磨,尽管家人会多次冲刷,但磨出的面粉仍会有点涩,用过几次就好多了。
锻磨师傅手艺不是单打一锻磨, 还会用原石料打造门窝子,过去人家盖房子多用带轴的门,要耐磨损。此外还要会打造凿雕练武人用的石锁、石担子,以及石础等物件,这样一专多能才够糊口。现在磨粮食已被电动钢磨代替了,快捷无比。
追溯石磨的历史,据说其发明人为春秋时期的鲁班。锻磨的历史应该也有个两三千年了。
2017年第五期《淮安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