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 生 华 章
——刘 连 吾《 纪实文集》赏读
郝 俊 凱
刘连吾《纪实文集》,文如其人,出手不凡。人生华章,岁月如歌!
他出身于工人家庭,长期生活、供职于国企。原本,文学创作并非他的专业,仅是痴心爱好,兴致所至,久久为之而已。然而,他笔下所倾吐书写出的诗文,尽是发自肺腹的真情实诉,饱含激情的有感而抒,心灵深处的喝望呼唤!又全然都是,不加粉饰地家常絮语式的直叙白描,携带着厚重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溢着纯洁而又多彩的市井民习,展现出平凡人生的无限丰盈和美好。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没有把对人生的记忆局限在“我”这个狭小的空间,而是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在对时代的变迁苍桑,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对百姓生活跌宕起伏的深情往顾中,讴歌时代和岁月,书写回味人生。真实地,将他在半个世纪中的不凡经历、心路历程,博大胸怀、坚定信仰,德行品位和儒气风华的人格魅力,生动的融入文学的高雅殿堂,焕发出炫目的光鲜和惊艳,为文学、为自已谱写出可歌岁月的生命华章。
如此,唯真朴实、极接地气的《文集》,让人读着既感到真真切切、至情至理,又回味无穷,感触深切。这种,看似平易实则清新、通俗的文章,正如明代邱濬诗所云:“土语操持不用奇,风行水上茧抽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
(一)
连吾《文集》中,份量最重,篇幅最大,最让人动容的是对父母恩爱的珍重,是对父母的孝敬和深情、深沉的思念。他在其中,秉承坚守的“重行孝道”,是一种将朴素的亲情恩爱提升到“道德”高度来审视的文化自觉,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知和忠实践行。
他将父母誉为自已“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敬仰秉承的是父亲“自强不息、刚直公正、清廉务实、爱岗敬业、屡建功勋的‘老黄牛’”精神和省“劳模”风范,是母亲“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相夫教子、艰辛持家”的“女强人”形象和“德贤淑儒、和善睦邻”的“好大嫂”口碑。在怀念追思父母的篇章中,笔触、涉及最多的是辛酸岁月、艰苦年代,父母为全家生计的煎熬奔波、艰辛劳作;为侍奉老母养育6个子女的夜以继日,默默奉献;是为谋求阖家幸福和亲邻吉安的克勤克俭,喜怒哀乐。再就,多是穷人家的孩子不屈命运、自立自强的男子汉气概和少有担当的胸怀抱负,6岁起就帮父助母推车拉沙、运货杠包、养家糊口;是行孝尽孝,敬老奉亲,日每问安侍寝,常陪伴父母,共分同享天伦之乐的哪份欢快、幸福;是在父母病床前的精心守护,父母仙逝千里沼沼送葬故土、实现其叶落归根最终心愿的期盼、圆满;是年年清明时节,率子侄归晋坟茔祭祀二老时的泪雨纷纷、久久思念。
这些,都使得他笔下“带着全家老小,从山西大槐树千里逃荒到咸阳”,艰苦奋斗,创家立业,教子有成,事业辉煌的父母形象和其孝敬二老的感人情节,更加可亲可敬,栩栩如生,声欬可闻,摧人泪下,甚至让人叹惋不止!例如,在纪念父母住院、周年的章节中,记述陪伴父母看戏的情节就非常深情感人。他写道:“1958年父亲同厂里的几位乡党在西安易俗社看了一场蒲剧,带回一份剧情简介,我一直把它作为诊贵的纪念品收藏至今。每每看到这份简介时,脑海里就浮现出父亲操着浓重的乡音,高兴的和乡当们边说边走出剧院大门的欢快身影”。“
2001年春节,厂里组织全体员工去云南西双版纳旅游,唯有我和爱人没有去,利用这个难得的好时机,陪着母亲、带着女儿回山西老家过大年,圆母亲一个多年的梦”。“在老家露天剧场,母亲3天半看了7场蒲剧老戏,我天天陪着,一场都没有拉下。已年高71岁的老母,身穿棉衣,外套一件她非常喜欢的深红色风衣,头上围着一条漂亮的纱巾,一边专注的看戏,一边时而高兴鼓掌、时而泪流满面的用沙哑的嗓子给我解说剧情。如此感人场面,成为戏台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热情好客的乡党们,不时用倾慕地眼光敬望着这位回归故里、庄重儒雅、容光焕发的老太太”。
“母亲3周年时,同样是在老家的大剧场,晚上我一个人在戏台下看戏,仿佛又坐在母亲的身边,但却再没有人津津乐道给你解说剧情了。我顿时泪如雨下,伤心欲痛,只有默默地、默默地用心灵替二老观赏他们最喜欢的蒲剧”。就在这次东归故里扫墓祭母的路上,他伤感的站在凄凄风雨中,同朋友和诗一首:“芳草凄凄三月天,祭娘匆匆过渭南。天感孝心顿泪雨,高堂瑶池定欣然”。春雨濛濛,思情切切,感人至深、至深!
(二)
“乡愁”这个永恒的人生主题,如“陈年老酒”,在连吾的巜文集》中更加精美醇厚,历久弥香。其中,最生动、最鲜活、最值得回味的,是源源不断的汾水、渭水长情,是对山西老家、咸阳故乡、少年时期和知青岁月的深深眷恋。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北西城村,是连吾父母的故土家园,祖宗“福地”。咸阳,是他出生成长并为之奋斗、情有独钟的故乡。秦晋情愫,早就深深扎根在他幼小的心灵,直至年过华甲仍痴情不渝、魂牵梦绕、难割难含。在他笔下,秦晋大地“文明亘古,源远流长。山川秀丽,如诗如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面貌日新月异,发展突飞猛进,生态环境文明,人民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在他笔下,儿时清贫苦涩年代的发小、同伙、姐弟,个个纯真可爱,聪明活泼;求学时期的同学、同桌、师生,人人阳光清新,风华正茂。其中,又不乏精美的描绘、绝伦的印记、活灵活现的情节,读着无不引人入胜,宛如身临其境。比如,浓重的故乡情结,使他从父亲一代的子辈“槐”字里,深深感悟到洪洞“大槐树”的神圣,不仅多次前往寻根问祖,追朔刘姓、宗族源源。还积极倡导,亲力亲为,四处奔波,考察论政,主笔撰立首部家族《族谱》,获众宗亲殊誉、仰敬,得乡邻们称道钦佩一段,就非常真切感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它是一代知识青年,在特殊年代壮怀豪情,以殉道者的虔诚和理想,在广阔天地里铸魂魄,在蹉跎岁月里炼真金,以坚韧和顽强分担起共和国的优患,成为共和国坚强、忠贞、负重前行的一代,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相比浓浓的故乡情节,连吾将更多感性的激情之力和青春年华,都凸显在对这段极不平岁月的深情回眸之中。
他笔下的“知青岁月”,是一段充满坚定理想信念和英勇献身精神的奋斗篇章,是青春在汗水、血水、泪水中淬火熔喷的一道超越苦难、烛照人生的光泽,是一曲虚心向农民学习、战天斗地、豪情满怀、“大有作为”的青春之歌,没有悲情色彩,更没有“伤痕”文学的痕迹。他把当年下乡落户的秦都区府阳村,视为自已的第二故乡,真实生动的呈现出:当时农村贫瘠的土地、繁重的体力劳动,把自已从幻想的云头拉回到现实地面上的清醒,以及对“三农”现状的认识;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四季原始的耕播锄割中,对农村落后生产方式、生产力的深刻反思;从淳朴勤劳的农村父老乡亲身上,获得的对养育自已这个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古老民族、古老城市的感知和亲近。又生动、鲜活的纪实了,他们这一群没有任何血缘和家庭关系的青年男女,在农村组成一个“大家庭”的欢心鼓舞、其乐无穷;在那烟熏火燎的日子里,同睡土坑、同揽勺把、同劳动、同学习、同自娱自乐的欢声笑语、奔放歌声;在每天上工晨钟奏起理想之歌,东方旭日映红青春年华的第一个音符、第一行语言;在同被镢把磨破掌心的血泡,共让荆棘划破已褪色的学生蓝时,而出现的叹息、愁容;在辛勤劳作一年,丰收分红后的不尽喜悦、不甚滿足。
还有,哪远离家园,思念亲人的长夜梦境。可以说,是全景式,多层面、多角度,真实生动、唯妙唯俏地描绘出,一群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不怕艰苦、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真正扎根农村、溶入农民的多彩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可见,秦都府阳村不仅留下连吾青春的身影,更磨砺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追求,造就了他的人格,升华了他的人生。也在,那细密的年轮中,深深的珍藏下他的稚嫩和成熟、友谊和乡情、酸辣和甘甜、秋色和春光。所以,他对那段时光一直刻骨铭心,魂牵梦绕,深深眷恋,难以忘怀。至今,说起府阳的村情和变化来,他仍如数家珍。每年一到春节,都要带上礼品到府阳走“亲戚”,给村上的老支书、老村长和长者拜年。他父母去世,女儿出嫁,村里的知友纷纷前来吊唁、贺喜,不是亲戚,胜似亲戚。其情、其义,至深、至重!
(三)
连吾《文集》里,“工厂8年”、“销售生涯”是写得最有激情、最有感染力、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章节。通篇杨溢着进了工厂,当上工人,随父之后成为家中第二代车钳工的兴奋和自豪;每天伴随着雄壮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声,踏着有节奏的步伐,跨进名企一一西北医疗器械一厂大门的昂扬和豪迈;尊师好学、刻苦钻研,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赶超一个个先进水平的博奋和艰辛;当了团干部,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参加义务劳动的忙碌和愉快;出席咸阳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表彰大会”时的激动和喜悦。
7年车间历练,连吾青春无悔,不负韶华,被厂里选调到人人羡慕的销售科工作。从此,步入漫长而又能充分施展自已才华的产品销售工作,从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干到硕果垒垒的两鬓秋霜,整整近30年。漫长的销售岁月里,他以敢想敢闯、争创一流的出色工作,以骄人显赫的业绩,将西北医疗器械一厂的产品广销全国、远售全球,使企业效益和知名度节节提升,多次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又作为咸阳国企界少有的几个工人党代表,荣兴的出席市党代表大会。对这段不平凡的岁月,他以日记的形式写的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其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生动洗练,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又有丰富的经验可鉴。尤其,初试锋芒,独闯郑州“旗开得胜”;正式出山,6省9地“摧款30天”;打开太原、包头、张家口销售市场的“苦口婆心”;河南新乡严冬追货的“两杀回马枪”;第56次推销凸显的“短平快、速战速决“销售风格;开拓中原市场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历年订货会上的“群雄逐鹿,激列竞争”。还有,几十年经验总结的销售秘籍:“商海无情,智者至尊”“商场如战场,计划出成功”……写得俞更为生动,更加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也让其辉煌的销售历程,成为自已国企生涯的一张炫目的“名片”。
赏鉴及此,素有“扬州八怪”之称郑板桥的一付对联、古训欣然落在笔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连吾的巜文集》,可据此名联改写的更集中、更精练,主题更突出、更醒目,以成览藏佳著。作为没有文学专长,但有共同愛好的文友,我也愿与连吾以此古训为座右铭,同策共勉!
作者简介:郝俊凱(笔名.峻岭),陕西礼泉人,1951农历11月生。从事过县、乡共青团、宣传工作。曾任中共咸阳市委办公室秘书科长,泾阳县委副书记,泾阳县委副书记兼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咸阳市农发办、咸阳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爱好文学和理论研究,在报刊及有关网络平台发表文章60余篇,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学理论素养、丰富履职既退休生活。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