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篇》(第8节)
【原文】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应之曰:是不然。
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zhuó,同“斫”)木而生器,然则器木岂工人之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亦陶埏而生之也,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
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之也。
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睢(zì suī,故意胡为)以出乎贪利争夺。
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
有人问:“积聚人为因素而制定成礼义,这也是人的本性,所以圣人才能创造出礼义来啊。”回答他说:这不对。
制作陶器的人搅拌揉打粘土而制成瓦器,那么把粘土制成瓦器难道就是制陶工人的本性么?木工砍削木材而造出木器,那么把木材制成器具难道就是木工的本性么?圣人对于礼义,打个比方来说,也就像制陶工人搅拌揉打粘土而生产出瓦器一样,那么积聚人为因素而制定出礼义,难道就是人的本性了么?
凡是人的本性,圣明的尧、舜和残暴的桀、跖,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有道德的君子和无行的小人,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如果要把积累人为因素而制定成礼义当作是人的本性吧,那么又为什么要推崇尧、禹,为什么要推崇君子呢?一般说来,人们所以要推崇尧、禹、君子,是因为他们能改变自己的本性,能作出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作出后就产生了礼义;既然这样,圣人对于积累人为因素而制定成礼义,也就跟陶器工人搅拌揉打粘土而生产出瓦器是一样的。
由此看来,积累人为因素而制定成礼义怎么能是人的本性呢?人们所以要鄙视桀、跖、小人,是因为他们放纵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情欲,习惯于恣意胡为,以致做出贪图财利争抢掠夺的暴行来。
所以说人的本性邪恶是很明显的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秋雨堂浅见:
孔子曰:“食色性也。”这里所说的“性”当然是指普遍的人性,并非专指小人的本性。所以荀子说尧、舜和桀、跖的本性是一样的,君子和小人的本性也是一样的。饿了就想吃饱,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目贪五色,耳贪乐音,舌贪五味,这是普遍的人性,圣贤和盗贼、君子和小人都是一样的,并无分别。所不同的是,圣贤以道得之,盗贼以偷抢得之,君子“取之有道”,小人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正因为有桀、跖、小人这样的人存在,才促成了礼义和法规的产生。礼义和法规并不是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而是聚集人为因素制定而成的。为了适应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礼义法规也在不断的修订,这也证明了荀子所说的礼义是由积累人为因素制定而成、并非出于人的本性这一论断。
通俗地说,人性中邪恶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而善的品质则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和培养才能够形成。所以,对一个人来说,如果不加以教育,任其随本性成长,他就会成为一个恶人。《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 强调的就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教育子女已经成为每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这也和荀子的愿望是一致的。
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