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苇礼赞
鲁海
据说蒹葭是有区别的,就像苇子和荻子的区别那样。我头脑简单,通通叫做苇子或芦苇。
今天,除了车水马龙的闹市,无论走到哪儿,几乎都能看见芦苇的影子。沟头壕沿,荒山野岭,坑塘湿地……有的郁郁苍苍,有的疲惫不堪,有的信誓旦旦,有的苟延残喘……
像扎龙,黄河口,阳澄湖,白洋淀这类国家级湿地公园,芦苇们得到了精心呵护,它们固然是芦苇中的幸运儿,佼佼者。而之外的则完全生活在一个自由世界里,它们与骄傲的农作物只有一畦之隔,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待遇,因为这截然不同的待遇,它们形成了两个明显的阵营而相互对峙。那些佼佼者们受到主人的坚定保护,优越感油然而生,而那些“穷人的孩子”却在相依为命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

童年的视野里,没有蒹葭苍苍,就像没有众多的草和树。稍有规模的也在几十里开外的人工苇塘。因为群体小而容易被人忽视,影影绰绰,若有若无。那时候,冬季的田野光秃秃一览无余,所有可以用来烧火的都被横扫一空,哪还留得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画面。那诗情画意,只能到书本里去寻找了。

过去的乡下,芦苇虽然面积不大,用途不小。炕上苇席,压房苇箔都要用到它们。读了孙犁先生的《荷花淀》方知芦苇还有那么多道道吆。
日子好了,芦苇不再是灶塘之物,也不是房上之物。而《荷花淀》里那些作用一项没都没丢失,并且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晚秋时节,莽莽苍苍,随风摇曳的芦苇,是文人墨客、善男信女采风的绝佳之地,写诗的,画画的,作文的,摄影的,纷至沓来。影视基地,旅游景点,研学活动、湿地考察,芦苇实行了华丽转身。

小城有小城独到的好处,几乎天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芦苇擦肩而过。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却也对芦苇产生了一些特有的好感。
坚韧不拔的毅力。芦苇耐瘠薄,耐渍涝,抗盐碱,抗干旱,更不用说风雨兼程的洗礼了。这个世界,恐怕没有谁给芦苇施肥、灌溉、锄草、打药,你只需把镰刀磨得飞快,记得收获就足够了。它们完全靠自己的毅力生长发育,成长成才,繁衍生息。由此看来,芦苇有点像穷人的孩子,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它从来不提任何要求,它知道提了也白提。但它从来不抱怨,那种积极努力,天天向上的精神甚至叫人感到心疼。倘若谁给它一口饭吃,它们一定千恩万谢,孜孜以求,以百倍的努力去报答、用郁郁葱葱的姿态,表示一颗感恩的心。

与世无争的态度。芦花开放的季节,已是暮秋,正与菊花同期。一个万木凋零,素裹秋霜的季节。而在热烈奔放的阳春,它们却悄然无声地酝酿着自己的梦想。它们不喧哗、不张扬,从容大气地守候在属于自己的那片领地,任凭姹紫嫣红,草长莺飞。晚秋时节,芦花吐絮,淡然素雅,不骄不躁。你如果感兴趣,与芦苇亲密接触,便会闻到一缕淡淡的清香。而那一缕淡淡的的清香,它们都不想声张,多么低调的性格吆,像极了我们鲁西人的性格。

无怨无悔的陪伴。一年四季,老老少少,一代又一代不离不弃,这个庞大家族令人服气。晚秋季节扬花吐絮的芦苇,在凄厉的冬天顽强地坚守,一直到春暖花开。春天来了,依然不离不弃,守候在尺寸之地,等待那群稚嫩的孩子从自己膝下萌动、出土、长高、长大,然后扶上马送一程。再然后,悄悄然消失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悄悄地我走了,就像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于是,它们一代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鞠躬尽瘁的精神。芦苇自古以来就是奉献者的风范。当柴禾燃成灰,成全千家万户;当压房草顶起千斤重担,“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做为湿地公园的宠儿,给天南地北的游人,带来无限欢欣与快乐……
我查了芦花的花语,一种是坚韧,代表着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另一种是自卑自重的爱。在爱情中,芦花可以表达这种矛盾的关系,离爱情最近,又离爱情最远。第一种花语我能够理解,第二种花语若有所思。

我想,正是艰苦卓绝,才会造就了它们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的性格;正是风雨如磐,才能理解生活的百般不易,才能倍加珍惜生命,关爱家族;正是根植于沧桑厚土,才打磨出无私奉献的精神,才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那个初冬,池塘边一位老妪正在用镰刀挑选粗壮的芦苇。我问她做甚,她说是编干粮筐子。用芦苇做筐子,绿色环保,用着放心,而且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芦苇筐子,孩子们喜欢。”我朝她竖起大拇指。
我不知道,天底下谁能像芦苇那么优秀。
芦苇在我心里深刻起来。真的应该向芦苇好好学习,像芦苇一样堂堂正正地活着。又快到芦花飞絮的季节了。

作者简介:鲁海,本名胡振同,上学时期就喜欢文学,退下来后,写了一些诗歌,小小说、散文、札记等,散见于报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