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性恶篇》(7)
【原文】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
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檃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
善于谈论古代的人,一定对当今社会有验证;善于谈论天道的人,一定对人的事情有应验。一种观点,可贵之处在于能像契约一样可以核对、像证券一样可以检验。所以坐着谈论它,站起来就可以部署安排,推广出去就可以实行。
现在孟子说“人性本善”,没有与它相契合的证据和可以验证的凭据,坐着谈论它,站起来不能部署安排,推广出去不能实行,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了吗?
认为人的本性善良,那就等于排除了圣明的君王和礼义的作用;承认人的本性邪恶,就会拥护圣明的君王、推崇礼义。
木材整形工具的产生,是因为有弯曲的木料;墨斗墨线的出现,是因为有不直的材料;拥立君主,彰明礼义,就是因为人的本性邪恶。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笔直的木材不依靠整形工具就笔直,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笔直的。弯曲的木材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薰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因为它的本性不直。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圣明君王的治理、礼义的教化,然后才能从遵守秩序开始、达到合乎善良的标准。
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秋雨堂浅见:
“人性本恶,善良的行为皆是人为的,并非出于人的本性。” 这是荀子在《性恶篇》中反复进行论证的中心论点。他为何非要对这个许多人都不愿接受的观点反复论证呢?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让人们认清人性的真相,以免受到伤害;二是强调圣明的君王和推行礼义教化的重要作用。
现在社会上有一句流行的口头语:“世上还是好人多。” 这是人们受到救助后常说的一句话。也被认为是具有正能量的一句话。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觉得这句话里有很大的自我安慰的成分。比如说,一个老人摔倒在马路上,视而不见或者围观的人多呢,还是扶起老人进行救助的人多呢?有人要跳楼,看热闹的人多呢还是救助的人多呢?不能说围观和看热闹的人就是坏人,但他们内心里的那点怕事和好奇的心理,不能说是善的表现吧?只有那些伸手救助者,才是值得称赞的善良人。他们能够克服内心的胆怯、自私和患得患失的心理,对他人施以援手,并非出于本性,而是出于道义或者责任,这就是荀子所说的“人为”。
对圣明君王的拥戴和对礼义的倡导推行是儒家的一贯主张。而荀子反复论证“人性本恶”的观点,就是为这一主张打造坚实的理论基础。
202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