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神神游中岩寺
晓风皓月 文图
第一次来到眉山市青神县,来到“东坡初恋地,世界竹艺诚”,好奇、兴奋、欣喜的心情驱使我总想一探究竟。
首先,县名“青神”二字就让我好奇。原来,早在古蜀王时代,蜀王蚕丛氏“着青衣教民农桑,民皆神之”。西周晚期(公元前800-公元前700之间),古蜀国第一代蜀王蚕丛氏,因常年生活在青神,并身着青衣(这里应为青绿的青,青葱、青翠,而非黛黑色),教民农桑,民以为神,并立祠为祀,邑人尊其为“青衣神”,后所邑之地因此得名“青神”也。
一
据史料记载:秦并巴蜀后,四川盆地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跃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发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孕育了灿烂的古蜀文明,穿青神而过的八十里最美岷江也滋养了这片山水和人民。早在西汉时期,青衣神便依托岷江水运,贸易繁盛,商贾云集,成为闻名四方的商业重镇。
西魏废帝二年(553),置青衣郡,为青衣建政之始。北周大成元年(579),建立青神县,从而开启了青神1400多年的县制史。
得知青神县拥有1400多年的建县史,这不禁令我们一行外来采风者的兴奋劲勃然升腾。

据悉: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魏晋南北朝300年分裂之后,终于进入大一统王朝——隋朝。而隋唐时代,青神县的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时代,且影响极其深远。
原来,离青神县城仅有10公里的龙泉山上,有座遐迩闻名的古刹名寺——中岩寺,原名景德禅院。相传为慈姥夫人显迹之地,亦为佛教第五罗汉诺巨罗尊者的道场。唐宋时代发展为名山宝刹,被誉为“川南第一山”、“西川林泉最佳处”。
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和风霜侵袭,如今的中岩寺仍保存有唐宋以来的摩崖造像68龛,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开元十三年,诗仙李白仗剑出川时,曾在中岩寺下的岷江轻舟之上,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峨眉山月歌》。诗中的“平羌三峡”就是今天的青神与乐山接壤的平羌小三峡。
宋代的黄庭坚、范成大、陆游、陈希亮等文人墨客都在青神留下踪迹、诗作和墨宝。
更令人欣喜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竟与青神及其中岩寺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苏洵的妻子程氏是青神人;少年苏轼曾求学中岩书院3年,与老师王方之女王弗“唤鱼联姻”成为千古佳话。
由此可见,中岩寺可谓融中华传统文化之诗词、书法、雕塑与博大精深的佛、释、道教文化于一体的现存的不可多得的宝寺,继而成为一座神奇的文化圣地和非遗宝库。因此,欣喜之情驱使我们在“四川作家青神采风”行程没有安排去中岩寺的情况下,自行前往中岩寺神游,穿越时空,访古寻幽,膜拜先贤名士。

二
从青神县城沿岷江驱车顺江而下,我们很快来到了岷江左岸的中岩寺大殿门前。一看场面,金碧辉煌,妙相庄严,气度非凡。正门楹联:“三寺烟霞千佛影,一江风月半山云”。可谓对仗工稳,自然与文化盛景交相辉映,境界全出也。这副绝妙的上乘楹联,进一步激发了我们一探究竟的热情。
中岩风景区分为上、中、下三寺(岩),始创于西晋,彰显于唐宋,其佛法宏大,与峨眉山齐名。民间有“先游中岩,后游峨眉”之说。
千古中岩,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景区融自然人文成一色,集山水园林于一体,为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成都-乐山-峨眉”岷江水陆旅游环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沿着平缓且较宽的上山道路,在茂密的森林和参天的翠竹的陪伴下,我和作家罗鸿、周萍怀揣希望快步前行。

行进之中,我的脑海里仿佛穿越时空:遥想当年,少年苏轼沿着这条小路,背负行囊,到中岩书院求学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那么,当年,她的父母,有为何要送他从眉山前往青神异地读书呢?
那时,苏轼的母亲程氏,乃青神县名门闺秀。成长于名门望族的程氏,自幼喜读诗书,知书识礼,仁爱有加。宋仁宗1027年,18岁的程氏下嫁到眉州的苏氏寒舍,与苏洵结婚。婚后,淑德贤能的她,不仅持家睦族有方,还勉夫教子:激励丈夫27岁开始发愤闭门苦读;抚教子女树德善行和读书识字,筑牢德行和文化之基,最终成就了眉州苏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辉煌盛事。
后来,司马光给予苏母“勉夫教子,底于光大”的好评;苏母也因为女、为妻、为媳、为母的杰出表现,被后世公认为与孟母、岳母并称齐名的“中华三大贤母”,其风采、才德流芳百世,光耀千秋。
诚然,一个好母亲,胜过一所好学校。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不影响着子女思想观念的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风,往往能促使子女秉承浩然正气,成为杰出人物。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程夫人勉夫教子的优良家风,促成了苏氏父子光耀文坛的盛誉和千古流芳的美名,为中华文脉竖起来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

原来,苏洵与中岩书院院长王方乃非常要好的朋友,选择子女接受正规的书院学习也是人情之常;何况,中岩书院的师长都博学多才,所处的中岩寺又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交融的胜地。同时,还是历代文化名人雅士游学之地,名家诗词、书法、雕刻作品比比皆是,这不正是孩子求学的绝佳之地吗?
“到唤鱼池了!”同行的一句提醒,让我回过神来。果真,在水池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苏轼与王弗微妙微俏的塑像,这对金童玉女,一站一坐,紧紧相依,一道注视着前方。再看水池上端的巨石上,除了几尊年代久远的石雕佛像诉说着沧桑历史外,巨石中间刻有的 “唤鱼池”三个大字竟赫然在目;俯瞰池内,两只小金鱼儿,仿佛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形影不离的、乐此不疲地自由游弋着;水池的左侧,书写着“苏东坡初恋的地方”,乃清人何绍基的手迹。
可以想像,在当年,情窦初开的一对少男少女,同窗求学,林下读书,教室听课,习字作业;课余,水池唤鱼,森林迷藏,那是多么浪漫的时光?多么美好的心情?两情相悦,日久生情,也在情理之中也。可以想象,苏东坡后来超凡脱俗的个性,胸怀千山万壑的气度,文思泉涌的才华,不正是从这里熏陶和历练出来的吗?

三
随后,我们来到了千佛长廊。这里又叫罗汉岩,为中岩摩岩佛教造像较为集中之地。
史载:谗岩为万千万亿佛,可谓大观,均为唐刻。千秋瑰宝,虽毁于动乱,许多菩萨的头部均被砍削,但当地百姓认为“菩萨不在神灵在”,仍不失为辉煌。由于长期坚持原生态保护,一直吸引着各地香客居士聚集于此礼拜祈祷。
再上行,我们看见一个新奇之景——卧佛石窟。窟以半山间一块巨石凿成。窟中塑一佛三菩萨,此乃中岩景区唯一幸免毁坏的一龛佛像,实属异常珍贵。
来到一个巨大的岩穴,犹如一间大屋子。泉出西东两侧,成太极状,双龙二池。这种按《易》学中“太极图”实体模型修凿而成的流杯池古迹,在我国的文博遗产中尚不多见。岩穴之内,儒、释、道合一,唐代摩岩造像十分精美,是中岩道场的发祥地。
历代贤达游学于此,流觞题咏,留下的诗刻甚多,古有“中岩碑林”之称。相传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曾在此品茗三月不舍,著有《玉泉铭》誉之并书“玉泉”二字刻壁留世。这,便是著名的“玉泉流觞”景点。
我们一行三人,原本计划游走到中岩一带就下山回青神县城的。尽管个个已是大汗淋漓,身心疲惫,但看到如此令人震惊的千年石窟和原汁原味的文物遗迹,再想到“非常之观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先贤箴言,我们终于决定:不能半途而废,还是要登临上寺之巅,才对得起苏轼,对得起自己。
经过中岩主峰“慈姥峰”下,但见山门殿、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佛殿、藏经楼五重巍峨庄严、金碧辉煌。这便是景德禅院。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乃中岩之冠,享誉川西南。山门“景德禅院”四字为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书。
离开景德禅院,再一路爬陡坡,攀石阶,一边手帕擦汗,一边匍匐而上,艰难前行------
经过近百级石梯的爬行,我们终于似乎成功登顶,进入一个开阔平坦的大坝。正前方,两块宛如竹笋状的巨石矗立其间,两者间的缝隙仅可容三五游人通过。再后面,是一块巨石挡道,没有前路可走。左顾右盼后,才发现左拐又别有洞天:攀上陡窄天梯,才终于登临“上寺遗址”。此为唐代所建,佛刹号“垂拱寺”。
当年,正殿寺壁以巨石砌成并代之佛座,上坐铜佛十六尊,为上寺镇庙之宝。正殿前有“讲经台”,谓之“身心了了,了了心身”,确乃禅味十足。正殿两侧有经堂僧院数通,“宝瓶峰”,形上侈下缩,真一古壶。正殿后中岩顶峰山腰,镌刻有“翠微”两个大字,峰即以为名。峰上原有“翠微亭”、“玉皇楼”,造型如同八卦,均为“古中岩”之胜迹也。
再有值得一写的,还是“灵岩石笋”。据《古今图书集成》载:“中岩半山,三石突起,其形类笋。”北宋文豪、名流范成大云:“前二峰,后一岩,如品字。”自隋唐以来,在峰壁上篆刻诗碑颇多,多为历代名笔。此景乃人文、自然俱佳之奇观。苏轼在《中岩尊者洞》云:“额上明珠已露机,哪堪圣佛放头底。洞门不是无人锁,这锁还须这锁钥。”由此可见,这座名刹中岩寺,这里的中岩书院和唤鱼池,对苏轼的一生影响有多大。
神游尽兴,下得山来,再从岷江边作别。目睹一江绿水迤逦南行,仿佛眼前烟波、云雾缭绕,又见翩翩少年来——遥想当年,少年苏轼,三年负笈求学中岩书院,天天面对江面宽阔、江水碧涛一泻千里,奔向长江,他会思索着什么?他会联想到什么?我在想,后来,他创作的千古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名句,可否正是他少年时代岷江所见的启迪和厚积薄发?
还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不正是“唤鱼联姻”勾起的美好回忆与现实伤感的盖世爱情的杰作吗??

在这里,一座龙泉山,一座中岩寺,内蕴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之精华,融汇佛、释、道以及文化、艺术、书法、绘画、雕塑于一体,真不愧为一座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库,成为少年苏轼走出眉州,走出巴蜀,仗剑天涯,茁壮成长、扬名天下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令人崇尚和钦佩。所以,这也便是我们要执意走读云游中岩寺的真正动因。
神游归来,浮想联翩;赋诗一首,以示敬意:
西川有青神,人文底蕴深。清清岷江水,巍巍龙泉山。访古敬先贤,翠竹慕云天。中岩故事多,膜拜苏东坡!
2023 08 03于成都皓月楼

作者简介
杨明强,网名晓风皓月,1963年生,四川营山人,1984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文学学士。先后担任省重点名校营山中学、双流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文教局机关干部、媒体新闻工作者、招考干部等。从事新闻采编27年,曾任《成都教育报》要闻版责编、《四川青年报》时政新闻部副主任、“时代教育”周刊主任、主编,出任《招生考试报》主编18年。发表文字作品近200万字,采编作品获省级以上奖145件,其中:全国性好作品金奖、银奖、一、二等奖12件,全省副刊好作品一、二等奖18件。发表散文、报告文学、诗歌100多篇(首),摄影作品2000多幅,获全国奖21幅(篇、首)。出版《2006中国当代摄影百家杨明强作品选》和散文随笔集《游云笔记》,散文作品入选正式出版的多部文学作品集和高中考阅读训练题库。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秘书长等,资深媒体人,供职于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