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看 今 日 新 延 安
文/党九生
延安,这座历史上不被人们看重的山区小城,如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座富有时代质感的现代化都市。若不是迎面高山上那高耸入云的宝塔,哪知这就是当年封闭、落后的延安城?延安确实大变样了,变得如此美丽漂亮,犹如仙境一般;延安确实“腾飞”起来了,飞得如此轻快便捷,宛若白云飘空之势。今日之延安,与我多年前参观的情景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让人兴致勃发,流连忘返。
延安的人变新了:改革开放追潮人。过去,因地域、环境、历史的缘故,冠于延安人头上的是封闭保守、陈旧落后的印象,而今这一切已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开放新潮、快速发展的冲浪意识,其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你看,时下的延安人不是很前卫吗?他们早已把改革开放的触角伸向了远方和经济前沿城市,用先进的理念和办法不断地发展壮大自我,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他们瞄准市场,瞄准当地资源,瞄准科技人才,大规模地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含量,尽快形成了农业上以果、蔬、牧为重点,工业上以石油、煤炭及其加工为主导,且辅之于建筑业、服务业、信息业等相配套的区域化产业新格局,使以洛川为代表的延安苹果走红世界,以延安石油集团为骨干的各类企业遍布城乡,从而带动延安经济进入快车道,发展劲头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跻身全省前列,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今,延安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小康之家,时尚之人”是今日延安人的真实写照。
延安的山变绿了:花果遍地刮金来。昔日的延安,一座座山来满眼荒,一道道川来草难长。而今,延安人从生态和经济的角度审视和行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刮起了塑造秀美山川的“绿旋风”。从黄龙县驱车北上,尤其到了洛川、富县一带,沿公路两旁尽是管理精致的苹果树。在宝塔区,各种各样的风景树和果树遍布山野,层次分明,高低相间。看着这漫山遍野、吐绿泛白的花草树木,我不禁惊叹一声:“延安,你那山不再荒凉,绿装披身上;你那地不再贫瘠,优质果业可算是驰名天下的水果之乡,老百姓的腰包鼓鼓囊囊!”
顺便观瞻延安的川道,白色科技革命之火熊熊燃烧,地膜小麦、地膜玉米、地膜蔬果遍地皆是,真是绿白相间,非常耀眼,滋润心田。谁人曾说延安的大山大川荒凉贫瘠?我看今日非也,尽是绿色映入眼帘,美不胜收;万物茁壮,丰收在望。这里的确是宝山宝川,是孕育中国山川农业科技革命的风水宝地!
延安的水变清了:延河之水沁心脾。站在宝塔山下,俯瞰那改造过的延河水道工程,我的心不禁被延安人民固有的自力更生精神所感动。自古以来延河之水清悠悠,哺育了一代代的延安儿女。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条河流也养育了我党中央和许许多多的革命战士,成为圣地母亲河。解放后多年,延河仍以仔仔不倦之力为当地人民造福。只是在前些年,由于人为的植被破坏和环境污染,使这条河流一度变得浑浊腥臭。为了治理延河,延安人从抓生态建设入手,通过科学的河床改造,使延水变清,异味消除。同时在改造河床期间,聪明的延安人一边垒起土槽,让河水在土槽中流淌;一边在河床下纵深挖槽铺设管道,形成地下水流。这样互不影响,且使延河得到大开发大利用,为人民造更大的福。眼望着清澈透亮、一流东去的延河水,再看看枣园革命旧址上潺潺流动的幸福渠水,那两岸葱绿的山崖宛如插在延河躯体上的羽翅,立刻使人感到有种巨大的蓄势之力,仿佛延安要振翅腾飞了,遨翔于蔚蓝的天空。
延安的路变好了:宽阔大道通古城。这次去延安,过去那狭窄、坑洼不平的路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直抵延安古城,使人感到新延安触手可摸。从黄陵到延安百余公里的低速路面,亦是宽阔平坦,成为通衢大道。这段路面有数十公里高标准的水泥路,专供炼油厂用。看着宽阔的水泥大道和来来往往的运油大军,不禁使人长声感叹,钦佩延安人的智慧与精神,感受到延安经济的巨大活力。洛川县境內公路两侧,还依苹果园垒起数十公里的砖墙,白面绿门,整体划一,让人感到洁净舒服,最易引起客商的关注,利于做生意。这也是聪明的延安人的好计策,应为我们所借鉴。
延安的城变美了:高楼林立不夜城。同上次去延安相比,延安市区建设的变化可谓大矣!那林立的高楼,错落有致,装饰新潮,美不胜收,让人目不暇接。城市的规模空前扩大,连削数十座高山建起了现代化的新城,使延安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到了晚上,居高俯视,灯火辉煌,多姿多彩,人流如织,非常热闹,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远眺镶嵌在半山腰的延安大学,灯火通明星光灿,飞金流银不夜天,学子窗内攻书山,仰望高楼入云端。看着眼前的延安城,我不禁慨叹道:啊,美丽的延安,你这山沟沟冒出的现代都市,真是漂亮至极,非同一般,给今日的延安人民增添了无限光彩!
延安确实变了,变得让人认不出来。把这一切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在变中蕴含了一条不变的东西,即延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变,他们就是凭着这种伟大的精神铸塑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新延安,矗立于世人面前!
【作者简介】
党九生,陕西澄城人,1957年生,大专文化,先后从事教育、组织和民政工作,在中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爱好文学,亦喜吹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