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艺术名家戚品贤诠释艺术相通的理念
戚品贤先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江南农村家庭,但他的父亲戚财源却是方圆十里八村有名的文化人,人称他能顺讲《水浒传》,倒背《三国志》!还能写得一手晋唐楷书。戚品贤有兄弟四个,在父亲的严教下从小苦临古帖,个个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在吴中颇有影响。
尤其是戚品贤,六岁临唐楷,十四五岁练宋四家米芾.黄庭坚,十九岁带张旭狂草《古诗四帖》入伍每天都要背帖练写……四十岁后追摹怀素草书,五十后涉明后四家徐渭、傅山、黄道周、王铎诸家法度……并不断研究历代书家精神与书法形式之内在联系和自我实践,渐渐形成了个人“奇特、
遒劲、真朴、飘逸的艺术特点,被人称为:“南宫遗韵”,“傅山再世”。
戚品贤先生原是体制内文化干部,因热爱传统文化由上世纪九十年代挂职搞收藏,三十多年来他收藏有自唐以降至清代历代书画大家精品二百多件,古人的真迹对他在书法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在艺术道路上默默耕耘的几十年中给自己起的斋名:“三不堂”即:不参展,不参加任何协会组织,不包装宣传。一心扑在收藏和书法研究及创作上。
终于练就了如今既“不失传统”又“个性强烈”,意境高远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一名名富其实的书法家。
他在书法理解上有高人之处,他认为:“书”与“法”是两个概念,“书”是传信息作记录,交流与通信之功能;“法”是书写的法度。人们在长期书写实践中不断用普遍的审美观来丰富和规范书写的形式,又在以后的书家在追求更高层次美感中再不断丰富美的内涵,使“书写”真正成为“法”的层面上的要求定位,这就是“书法”的正确诠释!
他更深刻的认为:“书法”不是单独的“物质”呈现,她是由人赋予了“情感”的一种“特殊”的“视觉物质”,与“诗”有相同的属性,具有以情感激发下的只有在“此时此刻”间呈现“形式”与“内涵”为一体的融合体,这才真正反应了书法的实质性!
如今有人往往以“法”于前而忽视了“情”的重要甚至干脆“做字”一一实际的本末倒置!
古人留下来的“绝世佳作”无不都是情境下的“产物”!
戚品贤先生在书法的内在联系上总结出了如下的高深论述,书法必须具备以下矛盾对比即:
大小对比,粗细对比,
长短对比,浓淡对比,
正倚对比,上下对比,
点线对比,快慢对比,
松紧对比,顿挫对比,
虚实对比,冲缓对比,
真情与假性对比,
认真与散慢对比,
空灵与现实对比……
作者必须在书写一瞬间将所有“矛盾”灵活有机结合到一起才能充分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审美意境。
戚品贤先生对钱绍武的书法理念非常赞赏,书法的高度决定于书者字外功夫,即姊妹艺术的修养。
戚品贤先生在字外功夫上是非同一般,他早在一九八二年二十二岁时获得《解放军报》命题的全军散文比赛“一等奖”。九四年发表小说散文集《二鹏正传》。他还能演唱正宗老生唱腔,反串青衣“梅派”、“张派”……他是一位资深票友,他对古建筑和“太极”也颇有研究。这些“姊妹艺术”也极大丰富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内涵,也真正诠释了艺术相通的理念。
2023年文化部点名“当代十位草书家”书法作品展作品选之一(戚品贤书法作品)
《品贤堂》“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明代印章鼻祖文彭刻“青田灯光冻”巨印(8*8*16公分)大清同治年苏州知府吴云家传。
印材“青田灯光冻”明末已绝采,此印本人于2001年得于吴家后人,著名篆刻大家沙曼翁当年见此十分振奋,当即提筆述文以记之。
此印极其珍贵,后人金农,吴咨,吴昌硕等拜见并镌刻铭题……为印之王也。
南宋.修内司官窑琮式瓶
《品贤堂》藏品
赵宋窑火青史留
泥塑成规百器修
紫囗铁足青如玉
这般颜色天下求
一一品贤配小诗
戚品贤个人简介
戚品贤,男,1960年生人,江苏省苏州市西山人,1980年入伍,同年5月至10月入军“文化艺术创作班”学习。
作品《成功》曾获《解放军报》“点将台”命题散文比赛一等奖,回乡后任基层团委书记兼文化站长。
1986年考入江苏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后调任苏州市吴中区文联任秘书长兼“文化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1994年发表中篇小说、散文集《二鹏正传》(四川人美出版),编入当年《苏州十佳青年作家丛书》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提名。
图文来自:赋能群秘书长王萍老师推荐图文编辑:湖南读书会文化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