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搪瓷碗
作者/冯殿礼
诵读/雅君
那是68年秋日的校园。萧瑟的秋风好像鼓足了劲,把落叶吹刮得到处都是。落叶飞舞着,高得飞落到屋脊,低得飘转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我已报名到陇县上山下乡。临走前,心里对古城西安万般不舍,对母校33中校园还有些留恋。对未去的陇县充满好奇之心,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有些迷茫,有些莫名其妙的畏惧之感,心里五味杂陈,瓦凉瓦凉的。
一位留着背头、神色严肃、身穿黑色衣裤的付典同学来到我的面前。他笑嘻嘻地对我说:“殿礼,听说你到陇县下乡,不知啥时动身?”“就这两天。”我回应着。“你快走了,我不知道给你送啥礼物好。”他边说便从随带的布袋里掏出两个搪瓷碗送给了我。我接过碗,连声道谢。一股股同学间的友情激荡在我的心底,如沐春风,让人倍感温暖。

回到家中,我迫不急待从塑料袋中掏出两个搪瓷碗,摆在书桌上,仔细观察起来。两个搪瓷碗大小形状颜色一模一样。搪瓷碗的颜色是白色的,巴掌大的碗口周边是深蓝色的,离碗口大约半厘米处各有一圈米粒大小浅蓝色的圆点儿。碗内晶亮,状如凝脂,色如白玉,碗外底部呈圆台形状。搪瓷碗润泽光亮,美观养眼,捧在我手里凉津津的,挺可爱的。
付典同学送的两个搪瓷碗,我很爱惜。我带着它跋山涉水,颠沛流离,走过很多地方。它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两个极其普通的搪瓷碗,我吃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吃出了岁月的悲欢离合,吃出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我对它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我将两个搪瓷碗带到我插队的陇县八渡乡桃园村,伴随我走过两年的知青岁月。它盛过同学们做的饭菜,盛过乡亲们送来的蒸馍、浆水面、搅团、蛤蟆鱼、毛栗子、核桃,还有野鸡肉和獾肉,盛过一位同学给他相恋的姑娘洗过的五味子和熬制的汤药。在我到陇县段家峡修水库和到甘肃修龙马公路的时候,盛过少油无味的大锅饭菜和当地农友送的芝麻、蜂蜜、玉米糁和自家醋。

70年秋季,招工的喜讯传到了山村,我们知青欢天喜地,像欢乐的小鸟,振翅欲飞。我又将两个搪瓷碗带到宝鸡市姜城中学,又辗转益门中学、符家村中学、相家庄中学伴我一日三餐,其中有些师生向我借碗用,图得是美观耐用。有的不慎摔掉了搪瓷,我用手抚摸着掉瓷处,确实难过了一阵子,埋怨借碗者使用很不当心。后来我退休回家,那两个搪瓷碗因有洞眼,已经不能使用,我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把它们装上花土,种上了太阳花。在发芽长叶的时候,阳台上增添了难得的绿色;在开花的时节,五颜六色的太阳花和菊花、月季花、玫瑰花一起盛开,姹紫嫣红,芳香浓郁,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斗转星移,岁月如流。回顾以往,我已度过了大半生涯。能给我送两个搪瓷碗的,惟独一人,那就是付典同学。他是我的同窗好友,想起他,就想起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时代,想起我们下晚自习后同行回家之路关于理想、人生、文学、写作、交友等话题亲切深入交谈的情景,想起我俩一起到焦试彦、孟泰连等同学家相聚的快乐时光。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下乡时付典同学送给我的两个搪瓷碗已伴随我走过五十余个春秋。礼物虽然不大不重,但是它坚实耐用,意味悠长,蕴藏着难以割舍、终生难忘的同学深情。



作者简介:冯殿礼,中学高级教师,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市文学创作学会、市朗诵艺术学会会员。写作中追求真善美,作品具有真情实感,传达正能量。有多篇作品发表并获奖,部分作品收录于《美的花絮》等十余种丛书。

朗诵者简介:雅君,医务工作者,宝鸡市朗诵艺术学会会员,热爱生活,酷爱音乐和朗诵,愿用声音解读文字的美妙,用朗诵诠释生活的美好。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