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为趣苦犹乐,我写我心又谁知
——浅谈潘汉平的书法艺术与人生
文|余一
多年前,我与湖北黄石的潘汉平先生相识于微信群,那是先生主持的一个全国各地书法爱好者与精英书法家的群,经常关注先生发出的各类书法赛事及作品分享。最近,先生读过我的一些文字作品后,要我对他的《书法作品集》写个“前言”,这是我不能胜任与不敢造次的。
一般来说,写序者应当是此门类中德高望重者或专业学者,而潘先生是我的长辈,更是我的老师,由于先生态度恳切,而且从杭州快递打印作品集赠我参考,盛情难却,我权当一次学习机会,通过对潘汉平老师发我的多个链接以及网络间的各种信息,草就此章,且当一篇赏析其书法与读后感的文字吧!
(1) 功力深湛 诸体兼备
一个人,当他把自己最大的爱好当成一项痴心以求、孜孜不倦的事业时,则一定会成功的。潘汉平先生的学书是下过苦功夫与坐得住冷板凳的,三十余年的临池习字,其间甘苦唯自知。不论在当知青,还是在自己人生的低谷,书法的研习给他困顿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与无穷的力量。
访名师、广交际、多游历、增见识,每一个艰辛的步履走来,都为他的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其书不同于如今的流行书风与学院派书体,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传统的颜柳入手,上追汉晋,广取博约,隶书篆意、二王行草,诸体涉猎,形成自己清雅大方、端严雍容的风格,作品尤以小楷的谨严饬肃、彬彬雅量、清丽可人而为书林称道。如近年所书的《古文四则》、《韩愈师说、杂说》、《游褒禅山记》、《李白诗二首》、《秋声赋》等。这类小楷,有《黄庭经》与钟繇、索靖的影子,更有汉隶的笔意与《瘗鹤铭》大字的流绪,从谋篇布局上,又增加了当今审美的视觉感受,这是十分难得而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楷乃小天地,法求大布局。小楷的短篇与长卷,讲究谐调一致,“文气”相连、笔意贯通。尤其是多字的小楷,笔意与笔法的一脉畅行,文字与行气之间的布白,是涵养一个人的功夫:诚心修性,蕴蓄功力,心无杂念,静心竭虑,唯有处于这种最佳心理状态与心情舒畅时,才能如愿完成并产生佳作的,可见,先生是个心如止水的人,性情温婉,很有耐力,顽强坚忍,方可为之。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虽是国画创作的要义,对于书法,尤其小楷,也是适用的。先生的用笔精到,一些字的处理上,加入汉隶与魏碑笔意,则更加高古而细腻,短小细微的笔触,更能体现作者书写时的线条弹性与字型的凝聚点,线条爽利峻拔,字形优雅格清。专注的情形,丝毫不能懈怠,否则,字形与笔力就会露出破绽。徐、疾、燥、润,起、收、行、顿,方寸之间,尽显风流。小楷作品的章法与字间的排布,自然变化,质地优渥而雅致,爽朗而丽亭。小楷书法通篇的艺术效果,是否对观众或读者,营造一种醇正浑厚、幽雅标致的视觉冲击力?这是衡量一幅小楷成功的关键,事实上,潘汉平先生做到了。
遍观先生的作品集,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用力之猛、工夫之勤、良苦用心。总体上讲,小字胜于大字,楷隶优于行草,虽楷、隶、行、草四体皆能,但尤善小楷,硬笔书法也颇有自家面貌。这也许是先生多从事案头工作,精于钢笔、硬笔所使然。其书法的隶书与行草,论者颇多,此处不再赘述!
(2) 字有渊源 软硬兼施
潘汉平先生出生于湖北黄石,这里是诞生“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的地方,古属黄州。丰富的人文环境,滋养了这方水土,加上其祖父潘伯梁先生,是个懂书法,能讲述《说文解字》的“私塾先生”,从小的耳濡目染,培养了小汉平的艺术天赋。一边帮着祖父磨墨洗砚,一面看他写毛笔字,给汉平幼小的心灵里植入了一枚书法的小小种子。
祖父的颜柳楷书,为汉平的书法做了很好的启蒙,尤其是古稀的祖父用楷书抄录的《百家姓》和《中国历史三字经》两本小册子,成了他习书的最初范本,也一直珍藏至今。后来,作为知青上山下乡,他带着祖父的遗存与许多书法名帖,深入农村,一有闲暇就是读书练字,这点爱好与寄托,也使他清贫磨难的知青生活添了些许内心的充满与快乐。
先有家承,还须努力。在乡下,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没完没了的再教育会议,一有空闲,潘汉平就着煤油灯在三条腿的桌子上练字、读书。没有钱买笔墨纸砚,就用碗盛些清水,用手蘸着在桌子上练字。甚至用吃冰棍的杆子在平整些的沙地上写唐诗宋词,一次冬夜“以粥当墨”练字,直叫同学知青笑他“字痴、墨痴”,这期间,他苦练《玄秘塔》、《张迁碑》、《颜勤礼碑》等,这个书法特长,也令他有了用武之地:办板报、搞宣传、抄语录、写大字报。
光有刻苦,还须名家引路。要想成为真正的书法家,谈何容易?1992年,潘汉平参加上海举办的书法函授,认识了许多书法名家,如沈鸿根老师,在湖北先后拜访了金伯兴、樊稼生等一批书法前辈,结识陈新亚、夏奇星、程良曜、毛羽等一批黄石的中青年书家,在他们的影响与点拨下,不断临习《石门颂》、《史晨碑》、《曹全碑》、《好大王碑》和《黄庭经》等碑帖。在陈新亚先生的建议下——书法正楷中参入隶书笔意,让其书法风格不断脱颖而立。
1994年后,潘汉平加入湖北省书协,与书友发起成立黄石市硬笔书法协会,并任副主席兼秘书长,与众多良师益友零距离的接触与交往,增长了见识,书艺大增。1995年加入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从此,潘汉平的书法走出大山,走出黄石,走进南国与全国的书法世界。
字字有来历,笔笔有出处。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与锻造,他毛笔、硬笔,双管齐下,软硬兼施,碑帖结合,楷隶融合,自己搞培训、带学生,教学相长,同时不断地参赛、参展与参加各类书法活动,并担任中国书法网的网络版主,今天的潘汉平书法,在书法的百花园里已经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3) 反求诸己 内外兼修
翰墨为趣苦犹乐,我写我心又谁知?
真正的书法家,他应该是个学问家。书法是寂寞之道,要想在这个行业里做出骄人的业绩,对于一个没有进过学院,没有师承而苦修的人来说,更是难以想象的。在今天讯息丰富、资料大爆炸的年代,加上人们的盲目求成、心态浮滑,静下心田做学问者,廖若晨星。潘汉平先生在1998年书法展上,被其中学老师程征先生一语棒喝,从此潜心研究书法,不论是字体、用笔、结体规律,还是章法,尤其是字外的诗词、书论等,进行系统学习。尤其在遇到车祸后,更是静下心来读书、写字、做学问。从废品站买来成困的旧报纸练字,无数个孤灯寒夜、酷暑热风里,广泛阅读,对古体诗词、书论研读并创作。除了每天雷打不动的早起锻炼,恢复体能,他的学问与艺术,也日渐丰盈。从他的《潘汉平书法艺术》一书中可以看出,这是毅力、心力与耐力的一场马拉松赛跑。功夫不负有心人,学问与创作的增长,从此潘汉平重拾了人生的自信与能力,2009年,再次回到深圳,在书法事业的天空里,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办书法培训学校,到深圳高校进行书法讲座,带领更多人走进书法艺术的宫殿;在书法的创作与多次国内外书法大赛上参展获奖,屡屡斩获喜悦的果实,其作品也得到了许多业内大家的称道;期间,还笔耕不辍,写出了《临池杂感》、《读帖浅见》、《书法笃学五字说》、《中国书法三字经》等书法理论著作;在诗词方面,也有许多作品见诸各大报纸、杂志及网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活着不是论长短,而是看你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成便少年,醉心书艺,临池墨海,潘汉平先生是在写一个“真我”,这次接触,我强烈地感受到先生的坦诚与笃定。
写字的人,心地是善良的。笔画之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实在与脉动,书为心画,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外溢与呈现,拼尽全力写大雅,书不风流又何为?我想:潘汉平先生用自己手中的这支笔,在描绘一个实实在在的自己,一个内心丰富、有所期许的“我”,正如其诗作中云:“有读何惜夤夜困,无为莫叹暮年忧”、“一台新砚时蓄墨,几本古帖常遣忧”,耕云种月,我写我心。
汉平先生就是一个为了艺术,孜孜以求的“大写的人”,可以说,这样的人是快乐的。
======
【附:潘汉平书法作品精选】













【附】书法家潘汉平先生简介:

潘汉平,别署墨汉瓦屋、吉墨斋、江泰墨居、文墨阁。
1955年生于湖北黄石,移居深圳。职业书法家,资深书法教师,中国书法评论者。
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深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历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黄石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硬笔书法》特约记者。
美篇“荣誉作家”、“艺术领域优质作者”、“书法达人”、“认证书法家”。
2023年荣膺“荆楚硬坛功勋名家”称号。自2017以来组织策划书法网展上10起,利用《美篇个人专栏》和《墨汉吉屋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中国书法传统文化,推介书法名家、精英60余人次,上传作品数千幅。编著《墨汉吉屋文集》上、中集和书法类美篇图书20余本,合约50万字左右。
其书法从颜欧入手,后涉汉隶与今草,以楷、隶见长,注重文学修养,喜作诗歌、杂文及书论。其作品百余次入选国内外展事并多次获奖,此外,还被一些友人、展馆、碑林、研究院、艺拍等机构展藏或拍卖,入编《中国书法选集》、《中华诗书画人物年鉴》等辞书典籍数十部。
近年来,《诗词报》、《书法百家》、中国书法网、中国硬笔书法网等全国多家专业媒体或网站发表其个人专辑。他所写的草书古诗《春夜喜雨》2013年曾被中国《音画时尚》列入第二届盛典曲目;文学作品(诗歌)曾获中国诗书画家创作年会作品特等奖,文章《耕云种月、我写我心》一文2009年曾被中国《艺术主流》杂志采用。
从事书法教学二十余年,2013年赴深圳高校讲学,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老师"多次。授有"鼎盛中国 ——100位最具影响力艺术家"、"百名中国书画名家"、"国宝级艺木家"、"当代山水情怀艺术家"、"当代中国硬坛百杰"、"中国现代文学之星"等荣誉称号。1995年、2003年《黄石日报先后有其事迹报道;2009年《诗词报》墨海风流专版介绍;2012被评为【中国书画500强】百佳人物;2016年7月《书法报•硬笔书法》硬笔人生栏目推介。2019中国硬笔书法网曾作“潘汉平个人书法访谈”。
主要著作有:
《当代中国百名硬笔书法家作品赏析》
《潘汉平书法艺术》
《我的书法小品与手记》
《中国书法三字经》
《历代隶书撷精》
《潘汉平硬笔书法作品集》
《书法百家——潘汉平书法欣赏》
《潘汉平书法作品集》
主要成绩:
毛笔书法方面:
首届天津艺术节书法作品入围(楷);中国瘗鹤铭奖”全国书法大展入围(草);第二届“果欣杯”中国书法大奖赛入选(隶);纪念袁崇焕诞辰428周年全国书法大赛入选(隶);第十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拍卖专场(隶);第二届中国隶书展之千人千邮展入展(隶);“文达杯”金刚经全文全国书法展入展(楷);写经祈福中国梦全国书法大赛入展(隶);第八届中国重阳书画展入选(楷);湖北省首届新人书法作品展入展(楷);湖北省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楷);首届、第二 第三、第五届“观音山杯” 全国书法艺术大展入展(隶草楷);深圳2013、2014年度书法作品展(楷);书法报2012年度书法海选年度佳作铜奖(楷);第四届加拿大中华诗书画展创作二等奖(隶);新中国六十年大阅兵全国题贺艺术大赛创作二等奖(隶);千年宋词”第二届全国专题书法艺术展“宋词书艺百强提名奖"(隶);画圣故里迎新春中国书画小品展金奖(楷);第四届“欧阳询奖“全国书画大赛金奖(楷);中国首届梅兰竹菊书法大赛金奖(楷);"东方之冠"全国书法大赛最高荣誉奖(楷)。
硬笔书法方面:
全国首届、第二届硬笔书法册页艺术大展入选(草隶);全国第二届硬笔书法临帖大展入选(隶);全国第二届中青年硬笔书法家作品展入选(隶);全国第二届硬笔书法家十杰百强作品展百强提名(隶);全国第二届硬笔书法家作品展入选(隶);全国第三届硬笔书法家作品展入展(隶);首届全国楷书小品网络展入展(楷);经典书风”中国硬笔书法主题展入展(行);大陈岛中国第一硬笔书法碑林入刻(隶);第五、第八、第十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草隶);第三届中国汉字书写节硬笔书法大展“百强提名奖”(隶);第二届、第四届中国汉字书写节全国硬笔书法大展三等奖(行隶);首届"环保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三等奖(隶);首届"通联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三等奖(隶);弘扬“湖北精神”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二等奖(楷);笔墨先锋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银奖(草);第六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草);2018年中国硬笔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奖(隶)。
———————————————————
【作者简介】
余一,原名金繁荣,一道诗兿社总策划、总社长;1972年12月2日生于江西余江,字简瀛、斋号:索盦、拾乐园、寿研斋、鹤斋;网名有余一、余一先生、八全余一、蘭一娓、曲砆、及八全君、八全逸客、畈溪客等。本人自幼酷爱书画篆刻、受外公金有堂公的民间书法启蒙,又受教于福建著名书法家范宗栋、鹰潭姬佐秋、古文专家徐进诸先生,业事大进。
现为深圳某书院副院长,某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深圳雅一龑文化传媒文化策划、深圳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鹰潭市书协会员,中华华夏诗词协会理事,原鹰潭诗社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余江诗社理事等;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书法篆刻大赛获奖,诗作入选多种报刊、杂志、诗集并开专栏;著有《现代长生经1200首》《鹤斋钝吟99版》、《余一小语叄辑》、《知向何方》、《余一启示录四册》、长篇小说《虹蚀》及《情感系列中篇小说·爱的绝版·散文集》等数种,诗作达5500余首,出版文字达四十万左右;近五年来,通过微刊平台,为海内外380多位(人次)诗词家、小说、散文家、各类艺术家进行艺术评论,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编辑网文、博文达800万字,有书法作品被省部、市区、乃至国家领导人、英国、日本、韩国、美、德、荷兰、澳洲、北欧等国际友人收购、收藏。
本人与上海格律诗社社长黄汉江先生一道编辑《上海滩诗叶》,入选全球华人艺术家与诗词作家3780余人,共八万余首诗词及诗词理论论文,荣获2016年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全球最大最多诗人参与的单部诗集”;
2020年,余一主笔,写作《中国乡村厕所革命》一书,由中国建材出版社出版,成为该领域的科普读物,用于指导乡村厕所革命的实践。2021年责编赣人作家《江西古贤在广东》;
2022年8月,责任编辑江西青年国学导师,独立学者风一先生最新专著《致慧一百讲》,由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