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少年放羊娃也里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娃娃,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已。
也里一家一直在漠北草原生活,祖上是书香门第世家,后因宫廷之乱,随父举家逃亡西域,在赤亭落户。
赤亭位于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七克台镇5公里处,是丝绸之路上连接西域、敦煌、中原的重要通道。岑参到赤亭,留下如“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等佳句。
有一天,戍边赤亭的官兵一行十三人外出执行军务时,突遇天气变化,瞬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官兵们难辨南北、难分东西,焦急万分,头上的汗珠直往下流,别无他法,只好抱团固守,等待过路的好心人帮忙引路。正好也里寻找掉队的山羊经过此地,赶紧将迷路的官兵安全地带回了营地,官兵们百般感谢。当得知也里放羊的区域经常受到一些大户的排挤干扰,便允许也里在营地附近放羊,也是对救命恩人的一种回报。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从此以后,戍边的官兵和也里成了无话不说、无事不聊的好朋友。
天宝八年(749),岑参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初次出塞。并在安西的军队里生活了好几年。
天宝十一年(752)的一天,岑参在凉州(今武威)办完军务后赶回西域,中间经过赤亭兵营,稍事休息,补充给养。
岑参经常深入基层部队检查履职尽责、装备配置、设施维护、训练培训等工作情况,与赤亭的官兵都是老熟人,就像熟透了的炒面一样。
赤亭兵营的士兵,听到岑参来了,纷纷前来看望,握手问好,也里正好从兵营路过,也乘势跟上去看热闹。官兵们缠着岑参题词、赋诗,岑参毫不推辞,一一答应。刚题完了一首《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不料,挤在官兵当中的也里随口背了出来。岑参十分惊讶,这里还有这样聪明的孩子。官兵们便将前面提到的也里救命及其身世告诉了岑参。
岑参听过介绍后便问也里:“你的汉语是谁教的?”,也里说:“是父亲”。随后也里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书是谁写的”,也里答道:“是爷爷写的,叫巜论语》”。岑参不再吱声,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也里的头,给也里题了一幅:“论语博大,回鹘远志”。也里把题词小心翼翼地装好,向岑参深深的三鞠躬,高高兴兴地跑回了家。
第二天,也里的父亲亲自登门感谢岑参对其子的厚爱。两个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书香门第之后巧遇在一起,经历有相似之处,彼此谈的很投缘。也里的父亲恳请岑参收也里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加之部队在西域确实缺少翻译人员,这个孩子是可塑之才,不妨培养培养。于是便对也里的父亲说:“我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也里的父亲爽快地答应了岑参提出的要求。
随后,岑参给也里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到了轮台。
几年之后,岑鹘经过义父岑参的细心教导、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不仅聪明能干,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属双语人才。
岑参入关赴任后,举荐不避亲,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不负义父厚望,边工作,边培养翻译,为部队充实翻译人员做出了重大贡献。
岑鹘晚年回到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继续教育他们的孩子们,讲述岑参的故事。
岑参帮助放羊娃也里成才的故事一直在丝绸之路上传为佳话,广泛流传。
(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杨建强
二0二三年八月二日)


